文物探幽文安旧时寺庙(含祭坛)知多少

  文安的寺庙,源远流长。西汉武帝时开始兴建,后经唐宋以迄民国,历代均有建立。历经水患战乱,沧桑巨变,寺庙或毁或修,或兴或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情形。它们创建时间不同,规模形制不等,供奉对象各异,祭祀礼仪不一。同一名称的寺庙,有的建立多座;不同名称的寺庙,有的供奉同一神像;不同的寺庙,有的出于人们同一愿心。每一座寺庙,都有它的来历;每一座寺庙,都有它的经历;每一座寺庙,都有它的特点。有的寺中有庙,有的庙中有祠,有的祠中有阁。这些复杂的现象,加上人们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构成色彩斑斓的寺庙文化。这种寺庙文化,虽然带着浓厚的迷信色彩,甚至荒诞不经,但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旧社会,却寄托着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本文力求对本县现今区划内所有寺庙进行全面介绍。但由于资料的欠缺,采访的艰难和自身学识有限,无论是在寺庙的数量上,还是在每座寺庙的介绍上,难以做到全面,只能根据自身掌握的资料勉强为之。

  按照寺庙所供奉的对象及其性质,特将寺庙分为贤哲、宗教、神祇、淫祠四类。兹分类述之。

  贤哲类

  此类所供奉的对象是古代有才德、有智慧和与本县有关的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1、孔庙亦称文庙,即祭祀孔子的祠庙。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崇奉儒学,敕令在京城和各州县建立孔庙。据孔府档案记载,全国孔庙达1560处。文安县孔庙有2处:一处在城区第四中学院内;一处在保定县城(文安县新镇一带旧为保定县,以下保定县城均写作新镇城)东北部。

  文安城区孔庙创建于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以下括注公元纪年,省略公元和年字。文安旧志谓“大观八年”,八年,疑为元年,因为大观只有四年)。而后至少经历过9次重修:元皇庆元年(1312)知县杨润、李佑、教谕董荣重修,集贤院侍读学士尚野撰记;明景泰二年(1458)知县何源重修,詹事府丞李龄撰记;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李时中重修,本县名人王仪和左春坊左赞善张治俱有撰记;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张朝琮重修;四十一年(1702),知县杨朝麟重修,本县文人纪炅撰记;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县叶和侃重修;道光十年(1830),知县吴斯璧重修;同治五年(1866),知县曹大俊重修,无名氏撰记。这是一座重修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庙宇。民国本《文安县志》称“宫墙美富,蔚为大观”。其主要建筑有正殿5楹、东西庑各15楹、戟门3楹、泮池1区、棂星门3间、启圣祠3楹(在正殿东)、名宦祠3楹(在戟门东)、乡贤祠3楹(在戟门西)、魁(奎)星阁1座(在启圣祠前)、明伦堂3楹、进德斋3楹(在明伦堂东)、敬一亭3楹(在明伦堂后)、尊经阁3间(在敬一亭后)和射圃(在尊经阁后)。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最南面棂星门和戟门之间,东西各建一座牌坊,题额分别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是雍正十三年(1735)知县单𬭎创建的。最北面是正殿,又称先师殿、大成殿,是孔庙中最主要的建筑。殿正中是至圣先师孔子塑像。东配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塑像;西配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塑像。东西两序各有6位先哲牌位从祀,东西两庑各有70多位先儒牌位从祀。启圣祠,是专祀孔子之父叔梁纥之祠。清雍正二年(1724),追封孔子先人五代合祀祠中。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农历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上丁日为祭祀日,其陈设、祭品和初献、亚献、终献等礼仪繁缛复杂,姑从略之。

  文安城区孔庙有许多令人瞩目的人文景观:大成殿前,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怀抱着一棵数围粗的松树,人称“槐抱松”,枝叶挺秀、蔚然可观,在这里生存了数百年。戟门西的古槐,清同治十年(1871),东南一枝怒发,生色宛然,观者以为科第之兆。在古槐附近,巍然屹立的那座孔庙创建时的大观八行之碑,镌刻着具有舞风惊露,啄苔顾步情致的宋徽宗瘦金体真迹。这统碑如果保存到今天,可称为国家一级文物。最令人钦佩的是元代本县人董荣祖孙三代人的事迹。为了重修金宣宗南渡时(1214)焚荡殆尽的文安孔庙,从元至元八年(1271)董荣担任本县教谕后,便自己担起修复孔庙的重任。他以自家房屋做抵押筹措资金,鸠工庀材,动工兴建。由于工程浩大,工未竣而谢世。其任学正的儿子董道清和任教谕的孙子董祯继承他的未竟事业。他们祖孙三代含辛茹苦,营建孔庙40余年,在知县李佑的协助下,终于在至大四年(1311)完成重修伟业,受到翰林国史院检阅李鼎赓的盛赞。

  新镇孔庙的建筑规模小,建立时间也较晚。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张(一作徐)仲谦创建;正统十四年(1449),知县王燧重修;嘉靖十四年(1535),知县冉崇儒重修;四十一年(1562),典史党世雄署印重修;万历十年(1582),知县孔承倜(孔子60代孙)重修。以后重修没有记载。主要建筑与文安城区孔庙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棂星门前泮池边有小桥,桥前有牌坊一座,题额为:“宫高万仞”。东西两侧的牌坊,开始题额是“仰圣”、“育才”,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张四聪改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2、名宦祠旧时祭祀在本县为官而政绩突出者的祠庙。共2处,均坐落在上述两座孔庙中。文安城区名宦祠原在戟门东,光绪二十年(1894)移至泮池东。至清末共祀34人。新镇名宦祠史料记载共祀11人。名宦祠春秋致祭,其祭文云:“惟神名邦显宦,德政惟馨。后先继美,久而弥新。今兹仲春(或‘秋’)谨以牲醴,祗建于神。英灵如在,佑我后人。尚飨。”

  3、乡贤祠(祀)旧时祭祀在外地为官而品学为地方推重的本县人的祠庙。共2处,均坐落在上述两座孔庙中。文安城区乡贤祠原在孔庙戟门西,光绪二十年(1894),知县杨怀震重修时移至泮池西。至清末共祀27人。新镇乡贤祠史料记载7人。春秋致祭。祭文云:“惟神行修闾里,名扬帝京。仪型后进,允重乡评。抚兹仲春(或‘秋’),实增景行。谨陈牲醴,用展微诚。尚飨。”

  4、关帝庙旧时供奉三国蜀关羽的庙宇。关羽,义的化身,旧时各地为他建立的庙宇很多,本县就有9处:分别分布于文安旧城东门内,东门外、五岳庙内、苏桥、西码头、李各庄、柳河、新镇西北和北村。五岳庙内的关帝庙是配殿,殿中的关羽塑像不是红脸是金脸,两厢塑像,东侧是关平、王福、胡班;西侧是周仓、赵磊、廖化。苏桥关帝庙,由本县名人纪克家撰文;西码头关帝庙,由本县名人王缄撰文;李各庄关帝庙,由御史洪声远撰文。

  5、关岳庙民国四年(1915),大总统颁行关(羽)岳(飞)合祀通令。由于财力不足,只得在五岳庙内关帝庙,设立关岳及配享木主(牌位),权当合祀。其主要建筑有正殿3楹,前殿3楹,钟鼓楼各1座,戏楼1座。戏楼上悬有“驻景留云”匾额,系本县书法家井玉树手书,字迹遒劲秀润,有钟(繇)王(羲之)风韵。

  6、三义庙供奉三国时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兄弟的祠庙。三人同心一德,忠烈义勇为后人矜式。共7处,分布于文安旧城南门外、麻各庄、邹各庄、大有、左各庄和新镇城内西南隅、西关外,其中邹各庄和左各庄的三义庙创建时间较晚。大有三义庙位于三大有之间,今大有中心校所在地。创建时间无考。据本地人介绍,大庙坐北朝南,占地约5400平方米。最南面有高大的山门,山门内西侧有旗杆。山门往北是雄伟高大的正方形主殿,占地约300平方米。主殿东侧有4间平房(民国初年成为民国学校)。次殿和配房早已倾圮。旧时庙中住着僧人(村北有和尚坟),有香火地60亩。主殿正中有三尊大塑像,坐姿,当中是刘备,左边是关羽,右边是张飞。三尊塑像两侧有小塑像金童玉女,站姿。前方供桌上放着铜磬。东西两厢各有3尊2米来高的站立塑像,东侧有关平和手握大刀的周仓,其他塑像不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是开庙日,僧人敲着铜磬迎接指挥来自四面八方烧香许愿的人,有的许愿者用红布披在关羽的塑像上,谓之“挂袍”。1946年,大殿拆毁,砖瓦木料盖了5间平房(在4间平房前边),成为村民学戏和学武术的场所。

  7、三皇庙旧时奉祀上古三帝王伏羲、神农、黄帝的祠庙。在新镇城东门外。

  8、药王庙奉祀药王孙思邈的祠庙。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医学家,精通医药,著有《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全县有药王庙6处,分布于县城内西南隅、东门外、柳河、苏桥北、三王(今分为3个村)和路疃。

  9、二圣祠(堂)祀二圣(疑指尧舜)的祠堂。全县共有3处:一处在狼虎庙(今南阜庙),明代本县名人井@撰记,大学士孙承宗碑记;一处在急流口,即古文潭上;一处在丰富店(今分为东、西店两个村),丰富店二圣祠后成为本村国民学校。

  10、相公庙在相公庄村东,系唐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为祭祀其祖父张仁宪所建立的祠庙。庙中有塑像三尊:居中者为衣制甚古的伟丈夫,即仁宪公,左右冠帔俨然的两女子系仁宪夫人。宽敞的院子里最显眼的是那株高大的枣树,相传是张仲武相公亲手所植,清雍正时已历经千年,粗大的枝干可以遮挡一头牛。盘曲的枝干如枯木一般,数年才生一枝。可惜这些奇观早已成为历史了。

  11、仙公堂亦名仙翁祠,系祭祀汉县令赵夔的祠庙。赵夔在汉武帝时任文安县令。他好神仙,故有“仙翁”之称。相传他创建文安故城、兴学劝农,有很多异政。一年,文安大旱,禾苗枯死,他祈求上苍无效,便引火自焚。文安人民怀念他,便在县城(故城)附近的靳各庄(原名近郭庄)为他建立祠堂,这是文安建立最早的祠庙。他从汉武帝时建立,历代修葺,至民国时被毁,历经2000余年。

  12、苏公祠亦称文公祠,系祭祀北宋文化名人文安县主簿苏洵的祠庙。位于苏桥大清河北长村街上。祠内有三尊塑像:正中是苏洵,左右是其子苏轼、苏辙。祠外古木参天,屋舍俨然。

  13、狼虎庙在今南阜庙村。该村东汉时立村,名樊家庄。樊家庄有狼虎出没,经常吃人,人们不敢通过。一位手持钵盂、拄着锡杖的僧人驱狼伏虎,人们才得以安居。因此为僧人建贤圣祠,呼称“狼虎庙”。并将该村更名为狼虎庙,至民国初年改为南阜庙。

  14、贤圣僧庙在叩岗村。与狼虎庙祭祀对象相同,但建立时间较晚。

  15、三贞烈祠在文安县署东。祀孙氏董成章之女董氏、荀家务张之举妻姚氏和裴钺妻刘氏。三位妇女在明正德年间殉节,嘉靖元年(1522),为之建立三贞烈祠,本县教谕郝尚礼撰记。祠堂清末倾圮。

  16、忠义祠在大赵村南侧,占地1300多平方米。清同治六年(1867),以高光祖为首的十多名大赵村民在抗击盗贼中英勇就义。为褒奖他们的英雄行为,穆宗下旨恩准建立祠堂。翌年工竣立碑,碑文由本县知县谌命年撰,本县书法家纪昶书。后祠堂被洪水冲塌,宣统三年(1911)重修,公立书写“义烈长昭”匾额。1953年,祠堂因年久失修倾圮,只留下这块大匾和断裂的石碑。2008年,大赵32位村民捐款修整石碑,并在静王公路北侧、大赵小学院内为这块石碑建立碑亭,命名“义烈亭”,由本县原副县长刘学祺手书。

  17、吕公生祠为活人建立的祠堂为生祠。吕公,即吕焕,浙江崇德县(今并入桐乡市)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保定县(今文安新镇一带)知县,因筑城功,百姓在城内为之建生祠。祠中有碑一统,当时本县(指今新镇一带)名人王显忠作记。万历间,祠堂倾圮,知县贾生汉拆下柏木,和石碑一起移入县署大门东,以期重修。但始终未能修成。

  18、报功祠系为田龙知县所建的生祠。田龙,山西五台山县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任保定县知县。任期内值洪灾,他身先士卒,星奔月驰,为筑堤风餐露宿25昼夜,遂使大堤完固。百姓感激,在城内为之建祠立碑。有霸州张士雅碑记。

  19、秦公生祠在文安城东门外,系为知县秦世祯所立的祠堂。秦世祯,沈阳人,一说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清顺治三年(1646)任文安知县。因筑堤、编审、察奸有功,百姓为之建祠立碑。有无名氏去思碑记。

  20、崔公生祠在文安城东门外,系为知县崔启元所立的祠堂。崔启元,藩下举人,康熙十一年(1672)任文安知县,因筑堤、兴学、倡修县志有功,百姓为之建祠。

  21、程公生祠亦称“竹溪精舍”,在苏桥上房西。是清光绪初年为程仁恩善人所立的祠堂。程仁恩,字竹溪,安徽休宁县人。清同治九年(1870),他变卖家产,携巨款来河北赈灾。在文安七、八年,施舍不下数万吊。人们感恩戴德,称他“善人”,为建生祠,他坚辞不让,因而改为“竹溪精舍”。善人病故,就葬在苏桥北边。精舍一直保存到20世纪40年代。

  22、刘守真君祠俗称刘爷庙,是祭祀金元时名医刘完素的祠庙。共2处:史料记载一处在柳河,明代本县名人纪克家撰记;一处在大叩皂,明代本县名人邢孔阳撰记。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元处士,河间人。系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当年他肯定来过文安行医舍药,因而为他建立祠庙。两处祠庙大约建于金元时期,明代都重修过。柳河的祠庙民国时倾圮。大叩皂刘守真君祠新中国建立后犹存。祠庙坐北朝南,最南面是高大的山门,山门左右两角有钟鼓二楼。院内甬路东西两侧各有石碑,据该村老人回忆,西侧碑记是王缄于明代万历间撰写的。祠北面有大殿一座,殿内塑像很多:居中最大的塑像是刘完素。两侧各有一组小塑像,有关公、关平、周仓一组;弥勒佛一组。祠庙中住着僧人、道士。最后的僧人是广林、宝慧师徒。20世纪70年代,庙中只有孤殿一座,且被隔成3间,成了3个生产小队的粮仓。1992年,该村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便重修刘守真君祠。重修的祠庙基址东移,占地仅1500平方米。其中正殿的黄色琉璃瓦屋顶最引人注目,占地108平方米,殿中只有一尊刘完素塑像。正殿南面有两排平房,暂作为村红白理事会。最南一排房当中是山门。每年三月十五是该村传统庙会日。庙外商品杂陈,庙内香烟缭绕。逛庙会和进香还愿者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宗教类

  文安宗教类寺庙,佛寺最多,其次是天主教、清真寺、道观等。佛寺大都供奉以教祖释迦牟尼为首的众多佛陀、菩萨、护法神和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因此,除了最近重修者外,一般佛寺不再详述。

  1、天宁寺在新镇城东北隅。规模宏大,堪称巨刹。创建时间不详。元末寺毁。明宣德年间,洞明禅师观此废迹,遂奋力兴复。怎奈工程浩大,未能完成。其弟子远悟继续修复,前建天王殿、禅堂斋庑和山门,完成重修任务。明弘治元年(1488),僧隐庵《天宁寺重修碑记》记载此事。大寺殿宇森严,林木丛盛。尤其是那座大钟,声音悠长远播,传及方圆几十里,醒人坐襟。“古刹晨钟”遂成为原保定县八景之首。

  2、灵集寺在文安县城东大庄子村。东汉永平十二年(69)建立。是本县建立最早的佛寺。初名“月岩寺”,宋代以前系月岩寺禅师的塔院,宋时为金兵焚毁,后重修更名灵集寺,僧文淳撰记。清初又重建殿宇,设僧会司于此。寺内有浴佛庵、藏经阁。寺后有相传汉时所植的两棵桧树,苍虬古干,并峙冲霄,成为文安八景之一。相传一棵为僧人砍伐,断处津津如血,僧人不敢再伐。剩下的一棵清光绪初犹存,民国时枯萎。其零枝断节,味如檀香,得之者秘密收藏。

  3、通明寺在县署(今平安小区)西,唐仪凤二年(677)创建,金大定二年(1162)重修。东附城壕,南邻大街,西挨古道,北倚通衢。元从伦撰文。

  4、慈化寺在县署(今平安小区)东南。创建无考。

  5、藏经庙在慈化寺内。

  6、观音寺(堂)系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共6处:一处在野厂(在文安旧城外西南侧,今属西关村)。一处在大齐观,唐初建。一处在常久村,明成化十年(1474),乡人王振同、僧德山重修。一处在里东庄。里东庄观音寺在村东南面,始建于明代。清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民不聊生,观音寺难以维持。众僧云游四方,只剩下一位老僧和一个看庙人。老僧圆寂,村民用一对荷花缸装殓埋于村北。民国二十八年(1939),观音寺被洪水冲毁,从此无人重修。观音寺孕育出的音乐老会却由寺庙走向民间。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见本书专题介绍)。一处在吉村。吉村观音寺坐落在村中间(今村委会、红白理事会所在地),占地2250平方米。大寺坐北朝南,南面正中是山门,山门外有一对石狮,山门内左右是钟鼓二楼。山门往北是主殿。主殿占地230平方米,耸脊翘檐,高大宏丽。殿外正中上方横着一块写着“法盖大千”的楠木大匾,殿前方有4棵合抱粗的楠木明柱。大殿东南面有一根高大的旗杆。殿内正中是坐在莲花座上的观音木质雕像。左右有善财童子、玉女雕像。两厢各有一组护法神塑像:东侧以迦蓝神关羽为首,后有怀抱180斤重大刀的周仓;西侧以韦驮为首,身着武将服,手执金刚杵。主殿往北是次殿,占地180平方米,系仓库和藏经处。次殿两侧各有耳房,系僧人居住之所。寺庙四周绕以院墙。该寺元初创建,当时规模很小,明清两代进行过扩建重修,另有40亩地作为寺庙财产,历来香火旺盛。至1952年拆毁,木料建县礼堂使用。寺中大钟、大刀也在大炼钢铁中销毁。一处在苏桥大街北侧。又名悬梁寺,以梁柱悬于空中得名,唐初创建,明万历间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主僧照珠在杨朝麟知县的帮助下,在寺中募建一座大悲阁,本县名人陈仪为之作《苏桥观音寺募建大悲阁疏引》。清同治间,又重修观音寺,有仁和吴公碑记。民国初年,观音寺被霸州人侵占,苏桥秀才杨振龙挺身而出,走京下卫,去津海道、顺天府控告,终于讨回。但杨秀才却不幸殒命,令人痛惜。

  7、法云寺在韩村东。明代本县名人王缄撰文。法云,谓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大乘菩萨修行的第十个阶位,此位成就“大法智”,具足无边功德,法身如空虚,智慧如大云。

  8、兴隆寺在李各庄。创建于明代之前。

  9、兴国寺在柳河。明代吏部员外张彩撰文。

  10、开隆寺在留寨村。明代兵部尚书王遴(霸州人)撰文。宋嘉祐八年(1063)创建,明洪武二年(1369)重修,成化六年(1470)、隆庆三年(1569)修葺。清末渐就倾圮。民国元年重修,该村国民学校在寺内。

  11、延恩寺,在赵郭村。明正德年创建。

  12、兴泉寺,在富华村(今分为5个村)。住持方成募修。民国时尚存一庙。

  13、大佛寺在岳村。明天启四年(1624),张时进重修。

  14、归依寺在文二庄。明嘉靖七年(1528)建立。

  15、普济寺在石槽村。明崇祯二年(1629)九月建立。

  16、青龙寺在安祖辛庄。清初建立,久废。

  17、宏教寺在大李村。明景泰间重修。

  18、普照寺在大龙华村。元至正五年(1345)创建。

  19、清凉寺(庵)共2处:一处在夏村,元至正六年(1346)创建;一处在新镇,创建时间无考。

  20、百福寺在史各庄。元至正年创建。

  21、云岩寺在口上村。元至正五年(1345)创建。

  22、崇兴寺在大留镇。唐宪宗元年(806)创建。

  23、隆兴观在新镇。久废。

  24、三教堂儒、道、释称“三教”。三教堂共2处:一处在大堡村;一处在崔家坊。

  25、九圣祠道教奉祀9个真人的祠堂。在安祖店东街北头,创建于明代,占地2000平方米。祠内有大殿1座,供奉圣像9尊:其中坐北朝南3尊,正中坐像为菩萨,左边是关羽,右边是杨戬(二郎神);东西两厢各有圣像3尊,不知其名。殿前有旗杆、古柏和观礼台。山门前有一堵高大影壁,影壁青砖打磨对缝,檐角雕龙坐兽,壁顶琉璃金瓦,做工精细。影壁上和东西墙山都有壁画,称为“八大难”。影壁上画的是姜子牙火炼琵琶精,东墙上画的是关公千里走单骑,西墙上画的是二郎神梅山收七怪。庙里有看庙道士,有香火地50亩。1939年洪水,九圣祠坍塌,只剩下影壁。1942年重修。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开庙会,香烟缭绕,商品杂陈,一片繁盛景象。1963年洪水,九圣祠大殿、影壁全都倒塌。

  26、百斯庵,在南阜庙村东北隅。明代本村举人井@创建;本村举人井焜题额。

  27、白衣庵,在文安旧城东北隅。

  28、三大士庵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大士的寺庙。共2处:一处在县城东门外;一处在侯家庄(今无此村),明万历年间,中书舍人吴彬撰文。

  29、老氏营在新镇。系供奉老子的庙宇。

  30、玄帝庙亦称真武庙。玄帝,即玄武,古神话中北方之神,被发,黑衣,仗剑,其形如龟,或龟蛇合体。即道家信奉的真武帝。本县共6处:一处在县城东门外,明代本县名人王以𫄸撰文;一处在南阜庙,明代李廷机太史撰文;一处在新镇城北门外;一处在路疃村;一处在常村。常村玄帝庙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五年(1825)设僧会司,光绪三十二年(1906),该庙香火地除留僧人养赡外,余为该村国民学校经费。还有一处在左各庄村北,亦称北庙。明嘉靖年间建立,占地7000平方米。大庙坐北朝南,南面正中是山门,山门内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最北面是正殿,殿内为玄帝塑像。正殿前两侧各有配房:东配房是送子娘娘塑像,西配房是武财神关羽塑像。另有火神殿、娘娘宫等建筑。民国二十六年(1937),龙王塑像也迁至此庙。1951年拆毁。此庙最主要的文物是那座大铜钟:高2米,上下同粗,直径0.9米,厚2厘米,约750公斤。铜钟上端有一条蟠龙,两只前爪抓住钟身,龙头高高抬起,龙口向上衔住吊环,造型奇特生动。大钟声音洪大悠远,据说文安城内亦可听见。可惜拆毁大庙时被砸碎。

  31、天主教堂民国时,文安城区、辛庄、孙氏、新镇等地均有。共10处,辛庄的天主教堂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这座教堂是1916年北京教区西什库总教堂拨款,神甫季际昌创建的。开始只建教堂6间,1934年又接建4间,共10间,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同时建造客厅、住房、餐厅和伙房共11间,后又建造男女学校13间,整个教堂占地4300平方米。教堂仿西方风格,由北而南,前面有钟楼,钟楼上方是锥形尖顶,顶端有象征天主教的十字架。圣堂内雕梁画栋,庄严肃穆。18根明柱分列两排。顶棚以明柱为界分成三排,由若干拱形组成,华灯高悬在顶棚上。北面二楼有一间唱经楼。南面是主祭台,祭台中央放着圣体柜,柜上安放着十字架。柜子上方有尊2米多高的耶稣圣心像,两旁对联云:“披露慈心炎炎爱火,倾流圣血点点恩波”。此联据说是康熙帝为圣心像所提。由于政治风云变幻,该教堂一度转为他用:1949年成为军用仓库,1958年为公社机关所用,后又为辛庄粮站库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1982年,县政府拨款、教友筹款,在原教堂对过新建一所宽8米、长20米的教堂和神甫住房,恢复了天主教活动。1985年,把原教堂房屋全部归还教会。1987年,在省宗教局和县政府的帮助下,天主教堂开始修复。如今,又增建两层楼房,建立了花坛亭阁,整个教堂修葺一新。

  32、清真寺系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场所。本县大围河、夏村、南庄等村庄均有,共6处,以大围河清真寺规模最大。它大约创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当时规模较小,寺内仅有大殿、南北讲堂、沐浴室等必备建筑,占地约3000平方米。至清乾隆年间,清高宗宠爱的香妃(系伊斯兰教徒)派曹太监到大围河监修清真寺。新修建的清真寺大殿18间,由6个金龙盘柱架起。大殿外雨厦上方悬挂4块大匾,正中一块蓝地书写“正大光明”鎏金大字,传为乾隆御书。另有南北讲堂各4间,沐浴室5间。正门朝东,门两侧有耳房和便门。整个建筑具有中国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传统风格,画栋雕梁,刻楹涂壁,美观大方。清真寺竣工后,监工曹太监报病不归,定居在大围河村,去世后葬于村北。光绪十一年(1885),由教民集资,重修了北讲堂和正门。并在正门外两侧置一对石狮。1941年9月至1942年5月,在阿訇刘光远支持下,清真寺再次重修。重修后的大殿,由18间扩展到21间,增修雨厦3间。大殿主体结构分前后两券,当中由6根木柱擎起,高出两边1.5米。雨厦与大殿以通天落地隔扇接起。并新建女寺、藏经室、架子房及配房。寺内共有房屋40余间,占地6300平方米。这次重修后,历经战乱和“文革”,清真寺惨遭厄运,面目全非。1989年底,在市、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下,教民踊跃捐款,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复。而后,从1990年至2010年,清真寺又进行了4次修葺。古老的清真寺又焕发了青春,更显得富丽堂皇。

  33、海潮院在左各庄福新村,俗称“南庙”。系祭祀南海观音的寺庙,与观音寺相同。据传始建于明初。后经多次重修。民国时期,海潮院占地1300平方米,主要建筑是坐南朝北的大殿。大殿内正中是坐在莲花台上的观音菩萨塑像,左右两边是善财童男和龙女塑像,龙女手托玉净瓶。大殿门口两侧是韦驮和伽蓝(关羽)两位护法神塑像。大殿外两侧有东西配房,院外有广场,广场中心有旗杆,此庙1951年被拆毁。唯一幸运的是,留下清代著名书法家井玉树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腊月上旬书写的抱柱瓦对:“九荫法云俾火宅以晨凉绿池涨满枝头露,重明慧目照青鹭而夜晓罗树光摇坐下莲”。2000年,在省市县宗教部门和镇村政府的支持下,以王维书为首的众居士筹备重修海潮院。后建立了大殿和两边配房,于2002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当年5月21日举行开光庆典,由国家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和尚命名为“海潮院念佛堂”。新修的海潮院占地仅406平方米(比原来占地缩小很多),但占地161平方米的念佛大殿却雄伟壮丽。殿内供奉7尊铜铸佛像:正中观音菩萨,高2米,重350公斤;左药师佛,高1.6米,重160公斤;右地藏菩萨,高1.4米,重100公斤;左右配像善财童子和龙女均高1米,重50公斤;左右护法伽蓝菩萨和韦驮菩萨均高1.2米,重100公斤。2006年5月至6月,又对大殿进行了重修和为佛像贴金。井玉树书写的瓦对重新包在观音铸像两边的大柱子上。2007年10月19日举行大殿落成庆典。此时的大殿,香烟缭绕,金碧辉煌。长期在海潮院孕育发展的寺庙音乐逐步传到民间,形成福新村南音乐会和崇新村音乐会,至今享有盛誉(见本书专题介绍)。

  34、清宁寺在安里屯村。相传建于唐代,重修时间不详。抗日战争时期,清宁寺被日军拆毁,但石佛雕像没有损坏。“文革”中石佛雕像被砸成三截,佛头被扔进井里。2006年,由知情者提供,几截石身和石头相继寻得,却没有找到寺中的石碑(据说埋在安里屯小学院内)。2007年,果恒法师在全国众多信仰者的支持赞助下,开始重修清宁寺。至2010年5月完成第一期工程。6月5日举行了开光庆典。重修的清宁寺移至安里屯四个村之间,占地6667平方米。整个寺庙坐北朝南。最南面有一座殿,称天王殿,设南北两个门,殿中朝南门的是弥勒佛塑像,殿两厢是持国、广目、多闻、增长“护世四天王”塑像。弥勒佛背面,朝北门的是护法神韦驮塑像。天王殿往北,中道有铜鼎,再往北就是正殿大雄宝殿。大殿雄伟壮观,坐北朝南。前面两廊檐之间大匾上有“大雄宝殿”四个鎏金大字,系西冷印社吕国璋书写的。殿内正中是释迦牟尼塑像,左右有如来佛、药师佛塑像。东西两厢是18罗汉塑像(每边9个)。大雄宝殿西侧有配殿,是专门供奉被砸断而粘好的原清宁寺佛像,即阿弥陀佛石像,这尊石像具有大唐的雕刻风格。除了这些主要建筑外,东西两侧各建8间配房。全寺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青砖瓦舍,具有南方园林风格。

  神祇类

  1、社稷坛祭祀土神、谷神之所。共2处:一处在新镇城西门外北岗;一处在文安城西门外偏南。文安城社稷坛明代洪武间建立,成化间知县刘缙重修,高2尺5寸,每面2丈5尺,绕以周垣。门涂红油,社(土神)设石碑位,稷(谷神)设木牌位,厨库斋房、井坎祭器俱备。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在西门外祭祀。春祭称“祈”,秋祭称“报”。祭文云:“惟神资生万物,粒我蒸民。雨旸时若,四序聿新。仲春祈(或‘秋报’)祀,牲醴杂陈。英灵显赫,幸其式临。尚飨。”

  2、城隍庙祭祀守护城池之神的寺庙。城隍,相传为周代天子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祀之以求雨、祈晴、禳灾。共2处,文安、新镇城内均有,都在县署西。文安城隍庙,明代洪武年创建。万历年重修,本县名人王缄、王升各有记。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十五日,城隍庙起火,知县张朝琮当年修葺,本县人井铸督工。祭日与社稷坛相同,在县城南门外祭祀。祝文云:“惟神福庇境内,功在生民。川流山峙,为雨为云。今兹仲春(或‘秋’)谨以牲醴,祗荐明禋。洋洋在上,鉴此微忱。尚飨。”城隍庙山门对面隔街有书写“响遏行云”匾额的戏楼一座(在今文安镇医院东侧),每年农历三月初四庙会,香客商贾云集,戏楼唱戏,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3、风云雷雨山川坛诸神共祀。共2处,文安、新镇均有,都在城南门外。文安风云雷雨山川建筑形式器具、祭日祭文都与社稷坛相同,所不同的是,只是诸神都设木牌位。

  4、邑厉坛祭祀本地无人祭祀的鬼神之所。共2处,文安、新镇均有,都在城北门外。文安邑厉坛高2尺,方2丈5尺,绕以周垣,南设一门。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祭祀。

  5、乡厉坛文安县各里共建40处。祭日与邑厉坛相同。乡父老致祭。

  6、先农坛祭祀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之所。在文安城北门东侧。清雍正五年(1727)建立祠堂3间,东西斋房各1间。每年春耕时,祭而后耕。

  7、马神庙祭祀马王之庙。共2处:一处在文安城内西北隅;一处在新镇旧县署西北。春秋致祭,祭文云:“惟神职任司牧,六辔翩翩。孳生允赖,騋牝三千。今兹仲春(或‘秋’),具礼神前。惟祈显佑,用是告虔。尚飨。”

  8、八腊庙祭祀八腊神之庙。八蜡神,民间以为驱除害虫、悍灾御患之神。共2处:一处在文安城内西北隅;一处在新镇马神庙西。春秋有祭,祭文云:“惟神令司百谷,德在三农。害苗者去,植苗者容。敢昭春祈(或‘秋报’),仰荷神功。惟求默佑,屡庆年丰。尚飨。”

  9、刘猛将军庙在文安八腊庙内。刘猛将军,一说是南宋刘锜,景定四年(1263)封为扬威侯,生则敌忾效忠,死而悍灾御患;一说指元代刘承忠,在驻守江淮时,发生蝗灾,他督兵捕逐,蝗殄灭殆尽。元亡,自溺死,当地人祠之。清咸丰七年(1857),奉旨加号“保康”,岁时致祭。有碑记。

  10、(都)土地庙供奉土地神的祠庙。共2处:一处在新镇,一处在店子村。店子村都土地庙元中统二年(1261)创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

  11、火神庙司火神之神庙。火神指远古帝喾时期的祝融,相传乘两龙,兽身人面。共两处:一处在文安县城北门内,清顺治十年(1653)河决,水灌门内,颓圮无存;一处在县城东门内。

  12、勾芒神祠祭祀主管树木之神的祠庙。在慈化寺内。

  13、文昌祠祭祀文昌神的祠庙。有2处,均坐落在文安、新镇孔庙之东。文昌,本为星名,后人以张亚子当之奉以为神,元代加号文昌帝君,掌人间禄籍(记录人福、禄、寿的簿册)。明代,文安文昌祠有本县名人纪常撰文。清同治时,本县绅士曹某重修,将孔庙东南的文昌祠移至孔庙东北,高出大成殿很多。引起人们非议。便在距庭阶丈余,前置过厅3楹,并在大门前悬挂纪昶书写“建蘸赛神”大匾一块。有本县文人贺家骏撰记。文昌阁春秋致祭,祝文云:“惟神九天开化,职秉文衡。佑我多士,为国之桢。今兹仲春(或‘秋’),谨以牲帛醴齑,少展微诚。英灵丕著,幸翊文明。尚飨。”

  14、宏文阁文称雄文阁,亦为祀文昌神之所。在文安县城上东南隅。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张朝琮创建;四十一年(1702),知县杨朝麟重建;同治三年(1864),知县曹大俊重修。

  15、奎星楼(阁)在文安孔庙东南。奎星,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东汉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楼(阁)并塑神像祀之。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改奎星为“魁星”,就魁字取像,塑造鬼举足踢斗之形,后又附会骑马姿势,以表示文运之兆。

  16、一文阁在文安城上东南隅。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张朝琮创修。四十一年(1702)秋,突然倒塌,同知杨朝麟重建,基址南移数武。有本县名人陈仪撰记。

  17、玉皇阁祭祀天帝之所。在邹各庄(今分为3个村庄)。明代本县人王缄撰文。

  18、五岳庙祭祠五岳诸山神(东岳泰山天齐王仁圣大帝黄飞虎、南岳衡山司天王昭圣大帝崇黑虎、西岳华山金天王愿圣大帝蒋雄、北岳恒山安天王玄圣大帝崔英、中岳嵩山中天王崇圣大帝闻聘)的祠庙。在文安县署(今平安小区)东北。有明代本县名人王缄撰文。其规模宏大,除了五岳山神的正殿外,还有菩萨庙和关帝庙等配殿,主殿于清咸同中倾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师范学校,宣统元年(1909)建立模范国民学校,宣统三年,改为议参事会议室。

  19、南岳庙祀衡山神(见上)之庙。在袁郭村。清代创建。

  20、东岳庙祀泰山神(见上)之庙。共3处,分布在大围河、界围、叩岗村。

  21、碧霞宫即碧霞灵应宫,系祭祀碧霞元君女神的祠庙。乡间有人俗称娘娘庙。共2处:一处在柳河;一处在孙氏。孙氏碧霞宫明代时有本县名人姜扬武和纪克家撰文。

  22、泰山行宫祭祀泰山神、碧霞元君等神的庙宇。共4处:一处在文安城西门外;一处在柳河(有碑),一处在程屯(今分为两个村),本县名人井焜撰文;一处在京头村(今分为两个村),明代中叶乡饮大宾吴守道等人采取化缘的方式集资创建,本县名人姜璧撰文。

  23、五龙堂祭祀五行神的祠堂。五龙,古代传说中5个人面龙身的仙人。据说5人是兄弟:长曰角龙,木仙;次曰征龙,火仙;次曰商龙,金仙;次曰羽龙,水仙;次曰宫龙,土仙。道教称之为五行神。五龙堂在文安城西门外,创建时间无考,清康熙间被水冲毁。

  24、龙王庙祭祀统水族之神龙王的祠庙。共4处:一处在新镇北千里堤上,明代保定县知县田龙重修;一处在北村;一处在富管营;一处在左各庄。左各庄龙王庙位于今村委会处。明代创建,占地5330平方米。内有龙王殿、配房和碑亭,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每值大旱年景,人们请出龙王神像设坛祈雨,或抬着塑像游街,游行人群头戴柳条帽,用净水泼街,敲锣打鼓,百姓们跟着队伍焚香叩头,气氛热烈而虔诚。民国二十六年(1937),龙王塑像迁移到玄武庙内。二十八年(1939),龙王庙北面当了学堂,1950年改为左各庄完全小学,1951年拆毁。龙王庙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高大的旗杆,底部直径0.8米,高近50米,是文安庙宇旗杆之最。

  25、甘露王庙祭祀露水神的祠庙。在柳河故城上。相传某年文安大旱,甘露神洒甘露滋润禾苗,当年获得收成。百姓感恩戴德,为之建庙祭祀。

  26、淀神祠,祭祀东西淀神的祠庙。位于太保庄西北,大清河北。乾隆三十二年(1767)六月奉敕建立,占地8000平方米。淀神祠坐北朝南,大门前两侧有一对石狮子,石狮雕刻精细,高2.5米,由石身、石座两部分组成。现坐落在县民政局大门两侧。大门上方匾额书写“甸流承祐”四个大字。东西两联是:“泽薮奠尧封,溥利绥予千里;坊庸准豳蜡,肇殷秩彼百川。”皆乾隆帝御书。大门北面第一殿是御碑殿,殿中有刻有800余字碑文的淀神御碑,可惜碑已不存,只存碑文(略)。殿中还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汉白玉乾隆帝题诗碑。碑高近4米,由3部分组成:碑额造型别致,呈回字形浮雕;碑身高2.1米、宽1米,四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的乾隆帝题诗3首;碑座四面刻有花朵浮雕图案、五蝠(福)衔(献)寿等图案。御碑殿北面就是主殿——淀神殿。殿中有7尊泥塑像:正中是淀神,坐姿,慈眉善目,犹城隍神一般;淀神左右各有3尊神像,立姿,可能是水族,奇形怪状。主殿往北还有观音阁、库房等建筑。观音阁门上匾额也是乾隆帝御书,即“智渊普镜”四字。淀神祠东西两侧各有5间配房,是僧人居住的地方。整个淀神祠的建筑样式与北京雍和宫相似。1946年被拆毁。

  淫祠类

  所谓淫祠,就是滥建的祠庙。本县淫祠不多,仅十余处。

  1、娘娘庙(宫)祀云霄、琼霄、碧霄三女神,或以送子娘娘、痘疹娘娘从祀。有人也称之为“泰山行宫”,多为附会。共6处:分布在兴隆宫、史各庄、大留镇、北村、小赵、安祖店。小赵娘娘庙中有一株棘树(即酸枣树),相传汉代种植,粗数围,当中裂开,用铁箍加固,仍枝挺叶秀。至民国时犹存,人们称之为“灵棘”。安祖店娘娘庙在本村东街南头,始建于明代,占地2660平方米。庙中大殿高大宽敞,约占地400平方米。另有旗杆1根,古柏4株。大殿内供奉送子娘娘(亦称送子观音)塑像。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开庙,周围十里八村求子、拴娃娃许愿、还愿的很多,香火旺盛。民国初年,大殿因洪水倒塌。后来村中筹资重修,规模小了许多。1939年洪水,大殿再次冲毁,未再修复。

  2、百子庙在文安城内西北隅,旧时妇女求子的祠庙。

  3、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庙宇。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有3处:一处在苏桥,一处在新镇城西关,一处在北村。

  4、增福堂(阁)祀增福财神的祠堂。增福神还有文武之分,毫无根据。共2处:一处在文安县城小南门内,一处在大李村。

  5、十王堂在芦各庄村西。供奉10个幼子,相传系10条小龙所化,毫无根据。

  上述四类寺庙,共计87种202座。这些寺庙,以神祇类最多,共83座,其次是宗教类、贤哲类。就分布情况来看,分布在全县60多个城镇乡村。以文安城区最多,达30余座;其次是新镇城区,20余座;柳河、苏桥、左各庄、南阜庙也较多。这些寺庙,大多是史料上有记载的,未记载的只补充了6座。实际上文安县历代所修的寺庙比介绍的多得多,很多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就是介绍的这些寺庙,也大都销声匿迹,甚至荡然无存。至今只剩下改革开放后新修的5座,介绍时着墨较多。

  这些寺庙有的存在百年,有的存在千年,甚至两千年。今天虽不复存在,但却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与想象。揭开笼罩在庙宇上的神秘面纱,似乎可以透视出旧时文安人民的生活图景:在天灾人祸面前,无能为力,为了摆脱困境,或者得到心灵的慰藉,只能祈求上苍,祈求神灵,燃香叩头,竭尽虔诚。这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是寺庙千百年来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寺庙文化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本文在补充寺庙的采访中,得到城区杨浚瀛、大赵村高维瑞、安祖店毛树忠、吉村王国祥、左各庄宋丙军和西大有吴巨善等友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