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唱作人》今天在其個人的官方微博曬出了一個視頻,有着“網絡歌手”這一標籤的隔壁老樊,同樣承受着偏見。但是很顯然,張藝興所遭受的偏見並不算少,頂級流量的標籤有着收益自然也有着損失,有的人會因爲張藝興的這個名字而選擇不聽他的歌。

“大家把歌聽完一遍,然後各發己見,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

在《開飯啦!唱作人》節目裏,張藝興[娛樂影響力人物榜✨第73名]的這句話讓我感覺自己似乎回到了去年,思考着樂評應該是如何如何的我。

那時候的高進、汪蘇瀧、曾軼可、王源[娛樂影響力人物榜✨第41名]等歌手,面對的偏見不算少。

“很多人明明喜歡我的歌,但他就是不投給我。”

多麼殘酷的一句話,卻又多麼的真實,這其實就是偏見。

去年要說對偏見最有感觸的唱作人,應該還是王源,身爲頂級流量的他,在參加《我是唱作人》之前,大衆對於他的原創音樂,我用“不感冒”這個詞不爲過。

如果不是粉絲,有多少人會主動地點開去聆聽王源的新歌呢?又有多少人可能根本就沒有聽過王源的歌曲,但是卻否定了他這個人。

“請不要因爲我是王源而否定我的歌。”

如果沒有《我是唱作人》這個節目,王源直接把自己在節目上演唱的所有單曲整合爲一張EP發出去,我個人認爲是很難有着極高的覆蓋面的。

收聽或許仍然能夠很高,但是受衆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卻不見得能有這麼高了。

對流量歌手有偏見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這種偏見,歸根結底,還是因爲部分流量歌手所生產的作品質量過於低下卻又熱度極高。

纔不配位讓大衆反感,其所影響到的並不僅僅是歌手一人,而是所有的流量歌手,大衆已經爲他們打上了標籤,所以會產生偏見,應該怪大衆嗎?

今年的《我是唱作人》同樣有着一位頂級流量,他就是張藝興。

我相信的一點是,在節目之前,或許很少有人知道,張藝興是一個BEATMAKER,他的鍵盤技術和吉他技術以及唱跳能力都不錯。

自己作詞作曲編曲,這是如今華語樂壇很多流量歌手做不到的事情,編曲需要的是硬技術,需要學習樂理,是要靠“熬”的。

但是很顯然,張藝興所遭受的偏見並不算少,頂級流量的標籤有着收益自然也有着損失,有的人會因爲張藝興的這個名字而選擇不聽他的歌。

這就是從歌手上升到了作品,而這就是偏見,這就是流量歌手的生存現狀。

客觀討論一個音樂作品是很難做到的,會因爲一些其他外界的因素而影響到一個人對歌曲的看法。

正如文章開頭第一句所說,任何人其實都能評價一首歌曲,只要你聽了這首歌曲,那麼你就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

你可以在聽完張藝興的歌曲後說:“我覺得不好聽,我不喜歡這樣的歌曲。”

你也可以說:“我覺得他的編曲很有新意。”

……

總之,張藝興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很簡單,不管你的評價是不好的還是好的,只要你是聽了作品之後發出的評價,那麼他都是能夠接受的。

“不管你聽了30秒,還是一分鐘,你所有的表態,我覺得我全接”

聽衆聽完歌曲之後的反饋對於歌手而言實際上是比較重要的,他們可以通過這些反饋來思考自己的音樂。

所以我其實一直不是那麼能理解吐槽着大衆評審的人,《我是唱作人》的大衆評審有着專業的樂評人、有着知名解說、有着網紅、有着學生……

幾乎涵蓋了各行各業,而節目之後,他們的投票都是有着自己的緣由的,甚至這些緣由都是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到的。

他們聽完了唱作人們的音樂,給出了自己的評價,投出了自己的一票,給出了反饋,不管這種評價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至少他們聽完了音樂不是嗎?

《我是唱作人》今天在其個人的官方微博曬出了一個視頻,有着“網絡歌手”這一標籤的隔壁老樊,同樣承受着偏見。

“我就是個網絡歌手,聽我的歌一直是那麼悲傷。”

網絡歌手這一標籤幾乎很難說它是一個正面的標籤,爲什麼這個標籤會有着一些負面評價呢?

和流量這一標籤相同,大部分的網絡歌手的音樂是粗製濫造的,他們有的是裁縫、有的是模板音樂、有的雖然原創但是卻太過老派、質量並不高……

簡而言之,偏見是因爲這一羣體的部分人的作品質量低下導致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而且通過視頻內容我們也能看出,這種偏見並不僅僅只是大衆有,就連臺上的唱作人們,其實也是有着一些偏見的。

GAI:“老樊,可能我還是有着一定的偏見,賽道不同,我不大喜歡他的音樂。”

劉思鑑:“在我覺得,是偏向於老舊的那種觀念。”

霍尊:“比較標準的流行歌的範本,有點索然無味。”

鄭鈞:“他有他的表達了,我就尊重,問題就是他容易有套路,在套路里邊打圈兒。”

以上歌手的評價中,關鍵詞其實就是“舊”“範本”“套路”

那麼我們應該指責唱作人們嗎?他們不應該有偏見?其實大可不必,之所以會有偏見,還是因爲早期的隔壁老樊在網易雲的一些作品確實過於套路化了。

套路一詞各位如今應該已經見多了,但是如何理解這個詞,我曾經用過一個“劇透”這個詞語去形容這樣的感受,對於從事音樂行業或者說有着一定樂理知識的人來說,聽套路音樂的感覺,和劇透沒什麼太大區別,索然無味。

隔壁老樊在最後也說了:“大家對於我來說,多少都會存一些偏見,但是張藝興老師並沒有。”

其實綜合來說,也難怪張藝興對於隔壁老樊不會有偏見了,畢竟都是因爲標籤而受到了偏見的人,算是有着同樣的煩惱吧!

《我是唱作人》的隔壁老樊、張藝興,讓我改觀頗多,他們有態度有想法,缺乏的或許只是一個平臺,去輸出自己的作品。

對於張藝興來說,通過這個舞臺,讓大衆知道他是一個會做音樂的歌手,其實也就足夠了。

對於隔壁老樊來說,他需要的就是改變大衆印象,他並不是“無病呻吟”,縱觀這幾期隔壁老樊的表現,他確實也做到了,實現了從下位區到上位區的逆襲。

來源:論音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