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視野”,講述景觀背後的人文內涵,這是視野第51篇文章。

淶灘古鎮,名氣算不得大,但卻是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最美麗村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鎮。淶灘古鎮位於重慶市合川區東北32公里渠江西岸的鷲峯山上,建鎮於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1055年的歷史了,古鎮面積不大,城牆內景區面積僅約150畝,被戲稱爲“玲瓏古鎮”、“袖珍古鎮”。

雖說面積袖珍,但淶灘古鎮絕對是值得專程去遊覽的地方,淶灘古鎮上擁有代表着川東特有建築風格的古街巷,擁有全國唯一的禪宗石刻道場,更擁有代表我國第三次石刻藝術巔峯之作的二佛寺摩崖石刻,淶灘古鎮是集古寺、古佛、古街道、古民居、古甕城於一體,渠江環抱,景色秀美歷史文化名鎮。當然除了歷史文化,這裏還有各種實惠而美味的川味美食和小喫,渠江魚、老臘肉、豆花兒、豆腐乳……如果你喜歡麻辣口味的川菜,這裏絕對是不容錯過的地方,不說了,先抹下口水。

淶灘古鎮是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其歷史地位不言而喻,這裏不僅有古鎮、古街、古巷,還有古寺、古佛、古宮,古色古香,風味十足。

我國現有7批312箇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一般來說,公佈的批次越靠前,說明其歷史價值、完好程度越高。2003年公佈第一批十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淶灘便是其一。

淶灘古鎮初建於北宋年間,位於江邊,清中期,由於常受匪盜騷擾,在清嘉慶年間,便由大戶人家出資修建了今天大家所見的淶灘古寨,到了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又加修了甕城,形成了現在的淶灘古鎮。

甕城是爲了防範太平軍入川和雲南李永和、藍大順等農民起義軍攻打淶灘,由當地人代延珍、代延燦兄弟倡導集資而建。

甕城呈半圓形,長約40米,半徑約30米,設有八道城門,其中十字對稱的四道爲人行道和車馬道,其餘四道爲半封閉式的藏兵洞,所謂:甕城八洞,四明四暗,一人把關,萬夫莫及。

這座150多年曆史的甕城是重慶地區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軍事防禦性堡壘建築。

甕城出去便是古街,下着濛濛細雨的天氣,走在這樣的青石板路上,正是打開一座古鎮的最佳方式。

淶灘古鎮無愧“袖珍”稱號,十來分鐘便能走完,古街東臨渠江,南北以陡崖爲界,由順城街、回龍街和二佛巷兩街一巷組成,十足的川東明清風貌。

古街家家戶戶都是店面,凡是食肆,都在顯眼處掛着老臘肉,午餐時分,川菜的香味瀰漫在整條古街上。

老臘肉、土雞、合川肉片、渠江魚、石磨豆花,這幾樣基本就是淶灘古鎮的招牌菜。

古色古香的街道,鮮亮誘人的川味臘肉,這大概就是屬於淶灘古鎮的味道。

其實除了臘肉,小鎮上還有不少當地特產,蔭米,其實是指一種加工過的米,將糯米精選除去雜質後,進行清水浸泡7-12小時,再瀝乾後煮熟,置於晾曬物內先冷卻幹縮,後揉搓成粒狀放至通風朝陽處晾曬,乾燥無水後便是蔭米,蔭米是熟米,煲粥不錯。

而這個用菜葉子包裹着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也是淶灘古鎮一大特色,有興趣可以猜猜。

整座古鎮基本保持了明清時代的原始風貌,小寨門內街上保存有一座消防之用的太平池,題記爲“同治元年”。

除了古街巷外,鎮上還有幾座明清建築,文昌宮是清代建築,供奉者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文昌宮的戲臺是清代老建築,內有茶館,坐在裏面喝喝茶,聽聽戲,也是一種享受。

走出文昌宮便可看到一道佈滿青苔的古城牆,整個古城牆全長約1380米,順着城牆走,便到淶灘古鎮的精華所在二佛寺。

渠江依然靜靜在此流淌,宋元明時期的鎮子都在江邊,叫做下淶灘,清朝時期因爲匪患,才搬到了山上,叫做上淶灘。

來到淶灘古鎮,一定不要錯過二佛寺,這是一座不同尋常的寺廟,尤其是二佛寺下殿的摩崖石刻,令人難忘。

二佛寺原名鷲峯禪寺,始建於唐,興盛於宋,重建於清,分上下兩殿,整個大殿依山勢而築,三層重檐歇山式建築,下殿利用自然的山岩坡石支撐屋頂,勢如樑柱,十分罕見。

遠遠望去,整座大殿像一隻佇立於岩石上的鳳凰,舒展如翼的屋頂和浪漫優雅的動感給人以飛動輕快的美感。

當你走進這座寺廟,會發現裏面與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樣,與其說是寺廟,不如說是石窟。

屋檐之下,目及之處全部都是摩崖石刻,這些石刻主要成於南宋時期,總計有42龕窟,1700餘尊造像,寺內石刻的十六羅漢是十八羅漢到五百羅漢演變的始祖。

二佛寺下殿最大的石刻是釋迦牟尼佛像,通高12.5米,依巖鐫鑿,據寺內明代正德十三年《重建鷲峯禪寺記》碑記載:“全蜀大佛有三,而宕梁淶灘鎮曰鷲峯,蓋其二佛也”,意思是當時四川境內有三尊巨佛,這尊排第二。

其實這也就是二佛寺得名的由來,唐代開鑿的樂山大佛,通高71米,長期以來都是中國最大的石刻佛像,所以這尊南宋佛像只敢稱“蜀中第二佛”,二佛寺由此得名。不是兩尊佛,而是四川排名第二的大佛。

沿着大佛旁邊的臺階上去,一路上依然神佛滿天。

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石刻專家段文傑先生曾題詞“淶灘摩崖造像,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淶灘羅漢造像,石刻藝術的瑰寶”。

遊覽合川不要錯過淶灘古鎮,遊覽淶灘古鎮不可錯過二佛寺,而二佛寺的精華在其下殿。

整座下殿,凡是有山石之處,皆刻有佛像,只是可惜很多佛像破損嚴重,文革期間被破壞不少。

沿着階梯上到二樓,平視大佛,大佛的背後和兩側還有萬千小佛像,佛頭上的金漆正在斑駁脫落,這就是歷史的痕跡。

有人說,中國古建築的屋檐是一副美麗的畫,也是一首飄逸的詩歌,一曲流淌的音樂,大概正是如此。

下殿看完可以再去看看上殿,上殿位於鷲峯山頂,中軸線上依次爲山門、玉皇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大雄寶殿原有三尊身高五米的泥塑金身主佛,兩側有泥塑顏身的十八羅漢,可惜已經全部被毀。

與古樸的下殿對比,上殿都是新建的宗教建築,雖然造價不菲,但還是少了那些古建築的韻味。

淶灘宋代建鎮,清代嘉慶年間爲防匪患,設山岩走勢修築城寨爲禦敵工事。清代同治元年爲防範太平軍入川和李、藍起義,在中寨門外加固工事,修築甕城。古鎮內還保存着明代的石牌坊,宋明清三代和尚古墓葬羣、清代的戲樓、舍利塔、石刻臥獅和防火用的“太平池”。除了古鎮,其精華更在二佛寺,始於唐朝的寺廟,開鑿於宋朝的摩崖石刻……小小淶灘,不愧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淶灘古鎮雖小,但精彩紛呈,這樣古色古香,美味飄香的地方,你喜歡嗎?歡迎在下方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