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廉颇来说,不论是他当时的地位还是实力,甚至包括这场战争的重要性,派廉颇出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更关键的是赵王确实一开始任用了廉颇。实际的对战情况是,赵军和秦军前期在长平地区的攻伐下,秦国剪除了赵军的一些阵地,这就导致廉颇在那个时候确实连输几场,而且还折损了一些兵马。

大家好,我们的九月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长平之战的前夕,秦赵两国都有着各自的国内背景和想要争夺的利益。对于刚刚完全掌权的赵孝成王来说,这场战役的成败不仅关系到赵国的利益,更关系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他需要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来稳固自己在国内的权力和地位。然而对于秦国来说,这场战役如果能够获胜固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对于秦国最终想要统一六国,那这场战役只是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但是由于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中下层人民不仅不惧怕战争,甚至更希望发生战争和维系战争,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军功,而且获得地位和物质上的提升。
所以对于这场战争,可谓似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这场战争并不是十分必要的打起来,而且秦国将领白起并没有将全部实力都投入到这个长平对战当中。但是后来却逐渐变了质,这是因为秦赵双方开始在这场战役中加大了筹码,最后逐渐导致长平地区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都不再是那么不必要了。而且由于当时的情况下,国家每年都需要进行粮食生产,所以实际为了准备打仗所能动员的人数并不是那么多。
并且在上战场双方实际进行对峙的时候,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全部集中在这一个交汇点的时候,这场战争的成败就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时候的土地耕种和土地的收割非常关键,所以这个时候这场战争就越来越重要了。在之前长平地区说到底还是韩国的,而且双方都没有给这场战争押上非常大的筹码。当双方在前线对峙,大量劳动力去往前线准备战争,双方的后方就非常空虚。因此战争如果一旦失败,秦国和赵国都得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场战争自然就成了逃不掉的了。
与这场战争有关的一个耳熟能详的事件是赵括的纸上谈兵,那么为什么赵王会任用他呢?而且还是在战争的中途进行了换帅,这是在打仗的过程中非常忌讳的一个行为,因此这就要具体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在赵孝成王在位七年的时候,秦赵双方举兵相距在长平。当时赵奢已经病死,而蔺相如也是疾病缠身即将去世。但是此时的赵王仍然任用了廉颇带兵出征,任命廉颇出征也是前面提到过的,赵王此时刚刚掌权还没有搭建起自己的一个人才势力集团,他任用的廉颇还只是赵惠文王在世时候的将领。
对于廉颇来说,不论是他当时的地位还是实力,甚至包括这场战争的重要性,派廉颇出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更关键的是赵王确实一开始任用了廉颇。实际的对战情况是,赵军和秦军前期在长平地区的攻伐下,秦国剪除了赵军的一些阵地,这就导致廉颇在那个时候确实连输几场,而且还折损了一些兵马。但是对于双方来说,这不是一场小打小闹的战争,双方需要的是一场大决战。而大决战的时候,双方的主力军队的拼杀才是核心的一场战斗。
所以对于廉颇来说,虽然他失去了一些地形和战略上的优势,但是他仍然有较大的可能再和秦军一决生死。但是这个时候,廉颇采取了防守不战的策略,赵军就躲在城池里面不出来。而且无论秦军如何挑衅廉颇他都不肯出战,这样一来秦军就无法和赵军从正面决战。廉颇采取这样的策略也确实是根据所处地形的优势而做出的决定,这在下面的地形分析中会提到。但是首先需要提到的是,据记载秦军在不能取得正面打仗机会的情况下,对赵王采取了离间计。但是仔细考虑,这个情况是可能的吗?其实这件事是既有可能发生,也不可能。那么就来慢慢分析这个事情。
秦国的奸细在赵国放言,秦国人最惧怕和厌恶的是谁呢?只是怕赵奢之子,也就是赵括。所以如果赵军任用赵括去接替廉颇出战,那么秦军就会非常烦恼而且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此时蔺相如就给赵王进言,就说赵王这样轻易的听信别人的说法,就好像拿胶堵住了自己的耳朵,这样赵王就会闭目塞听了。其次就是,赵括虽然可以学习到他父亲打仗的理论,学到他父亲打仗的招数,但是却不知道变通,因此任用赵括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但是最后赵王还是没有听取蔺相如的建议,于是就降旨用赵括换下了廉颇。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