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樊金汶和陈鹏都是来自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一个42岁,一个43岁。两人不是兄弟,甚似兄弟。

2月19日,广元市组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得知消息后,陈鹏私下发短信给樊金汶,“我想报名!”当樊金汶告诉他自己已报名后,陈鹏随即也向医院主动请缨。

两天后,他们二人同医院的另外四名同事,挥别亲人,和医疗队一起出征前往武汉。

6名队员集体合影。

在医院6名援鄂队员中,除了樊金汶和陈鹏外,其他四人都是女同志,年龄最小的25岁。

在武汉战疫的一个月时间里,作为队伍里最年长的两个男人,充当起“大哥”的角色,义无反顾地扛起责任与担当。除了搬运物资、做消杀,照顾队友外,二人还带领大家,凝神聚力一起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作为男人,理应牵头,担起大任!”但铁骨铮铮的两个大男人,背后也藏满了柔情与脆弱。

同一病床的生与死 他得知实情后泪目了

到了武汉后,樊金汶所在医疗队,接管的是武昌医院的重症病人。“到了病房那一刻 原本以为自己会很害怕,但心情却出奇的平静。”

在查房的过程中,一位大约四十岁左右的女患者,当得知自己核酸检测为阴性时,竟激动地哭了。看到喜极而泣的患者,樊金汶也倍感兴奋。

工作中的樊金汶。

而在病房里发生的另外一事情,却让他的内心触动不已,堂堂七尺男儿,不禁泪目了。

43床一个84岁的老爷子,樊金汶第一次查房的时候询问情况时,老人状态都很好,还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但还没等樊金汶查完房,就听到护士在叫医生。

樊金汶以为哪个病人的病情发生了变化,立即小跑了过去。结果在过道上看见几个护士在拉一个不停地吼叫的病人。“我过去一看,才发现是43床的老爷子。他吵着要见老伴,要让老伴接他出院。”

经了解得知,老人所住的43床,前几天他的老伴就死在那张床上。冥冥之中,老人又住在了相同的病床。“最让人难受的是,老人一直不知道老伴已经去世,还一直叫嚷着让她来接他回去。”

樊金汶强忍着泪水,快速查看了老人的病情,发现老人所有指标都相对较好,这才让他多了点慰藉。最终,他和护理上人员劝说了两个多小时后,老人才慢慢恢复平静回到床上 。

守护3个多小时 他将害怕转化为动力

3月4日,是陈鹏驰援武汉的第13天。这天,他和搭档陈利玲上的是03:00-08:00的夜班。凌晨4时,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某危重症患者病情急剧变化。得知情况后,陈鹏立即赶到病房,展开抢救。

“当时该患者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只有80%!”起初给予经鼻高流量吸氧,效果不佳,再加上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引起的烦躁,无法配合无创呼吸机治疗。于是在镇静的情况下,陈鹏先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30分钟后患者氧饱和度逐步上升至95%,当镇静药物的逐步代谢,患者开始苏醒,苏醒的患者开始拒绝无创面罩的使用。

工作中的陈鹏。

尽管陈鹏和护士在旁耐心劝导,但是时间长了,患者还是坚持不了,然后改用经鼻高流量吸氧和无创呼吸机交替使用。待病人情况有所好转,陈鹏仍丝毫不敢大意,在床旁守护了3个多小时。

“其实在病房里面的3个多小时,心里多少有些害怕,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患者,气溶胶在空气中是高浓度的存在,医务人员在此时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时候。”陈鹏坦言,但想到患者的安危,想到自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党员,顿时,心里所有的害怕成为了动力,心中只有一种信念就是坚守。

终于,在早晨7时许,该患者氧饱和度恢复到97%,各项生命体征指标逐步恢复正常。看到患者转危为安,陈鹏才放心地离开病房。

千里逆行驰援 一生无悔的选择

毛巾、纸巾、牙膏、香皂、洗衣液……2月24日,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援鄂医疗队收到了一位素未谋面的“老乡”送来的生活物资,让大家觉得亲切又暖心。

脱下口罩的樊金汶。

据樊金汶介绍,老乡是一位在武汉创业的广元籍人士,名叫侯铁明,创办了武汉北辰物流公司,疫情爆发后,他和他的车队一直奔赴在抗疫物资运输第一线。得知家乡的医疗队刚到武汉不久,因走得匆忙生活物资并不充分,侯铁明立刻采购了很多生活用品,亲自送到医疗队住宿的酒店,感谢家乡医疗队的千里驰援。

“来自家乡人的暖心支持,像一股暖流,又像一股力量,激励队员们勇往直前。”对此,樊金汶还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

2月21日,逆行出征,3月21日,凯旋归来。驰援武汉前,樊金汶害怕父母担忧,一直“撒谎”瞒着父母,直到自己即将归来时,他的谎言被父母戳穿。回到广元后的他,满怀愧疚,专程回到老家陪伴了父母两周时间。

脱下口罩的陈鹏。

“驰援武汉,是我们一生无悔的选择!”陈鹏说,“虽和武汉人民只有短暂的一个月相处,但却留下了深刻、永恒的回忆。我们没有辜负患者的信任,没有辜负肩上的使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