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3年6月,留日學生總會發表宣言,認爲日本對在日中國留學生的補助包藏日本文化侵略的禍心,並指出:“日本對華文化事業不容中國人蔘加意見,只爲日本帝國利益打算,全不計及中國人本身之利益。1923年3月,日本國會通過法令,決定把庚子賠償餘額72108776日元充作“對華文化事業”,並且這一年年底,日本主管對華文化事務的官員出淵勝次等人與中國駐日公使王榮寶等人進行了非正式磋商。

1900年是庚子年,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太后出逃,派出李鴻章等人作爲清代表與西方列強談判,次年9月,清政府與11個國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即《辛丑條約》。

條約第六款規定:清朝要賠償各國關平銀4.5億兩,年息4釐,分39年還清。這筆賠款被稱爲“庚子賠款”,當時我國的人口約有45000多萬人,意味着每個中國要賠償一兩銀子,是一個非常屈辱的條約,但慈禧太后卻表示:“寧與洋人,不與家奴。”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當作中國留美學生的教育文化基金,1911初,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到1924年6月,美國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後,協約國爲了拉攏中國參戰,於是向我國提出,從1917年起,大部分庚子賠款緩付5年並免加利息,後來德奧因爲戰敗取消了庚子賠款,而蘇聯政府在1924年5月聲明放棄俄國部分庚子賠款。

第二年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都先後聲明退回賠款餘額,將“庚子賠款”作爲中國教育文化基金等,但庚子賠款中還有一個最無恥的國家,直到1937年還在索要賠款,此國是哪國?

這個國家便是日本,法西斯日本在發動侵略前,十分善於先宣揚日本的所作所爲是出於“善意”,日本實際是“救世主”等,但本質並不是如此,日本對“庚子賠款”的態度便是如此。

1923年3月,日本國會通過法令,決定把庚子賠償餘額72108776日元充作“對華文化事業”,並且這一年年底,日本主管對華文化事務的官員出淵勝次等人與中國駐日公使王榮寶等人進行了非正式磋商。

日方表示此後的庚子賠款將會用於在北京設立圖書館、人文科學研究所等,並每年從庚子賠款中撥出30萬補助中國留日學生經費,要是還有餘款,就用於在中國境內設立醫學院等。

看起來日本挺“好心”的,不過這套路,就像日本拉攏溥儀,表示願意“幫助”溥儀復辟的嘴臉一樣,我國教育學術界不少人也認爲日本““對華文化事業”其實是“似是而非之退還賠款”、“似是而非之合作”。

1923年6月,留日學生總會發表宣言,認爲日本對在日中國留學生的補助包藏日本文化侵略的禍心,並指出:“日本對華文化事業不容中國人蔘加意見,只爲日本帝國利益打算,全不計及中國人本身之利益。”

在這一方面,魯迅的留學經歷給出了很好的證明,魯迅原本是決心做救死扶傷的醫生,但他在日本留學時看到,日本很熱衷煽動民衆對我國發動侵略的思想,於是棄醫從文。

不過雖然知識界堅決反對,但日本向我國北京方面頻頻施壓,因此日本不僅得到我國支付的庚子賠款,還打着退還庚款的旗號來從事“對華文化事業”。從1923年至1937年,我國共支付給了日本賠款45731181日元,還有青島公有財產及製鹽業補助國庫券。

日本將大部分賠款用在了侵華戰爭上,給我國留日學生的補助和中國學者學生的訪問費用其實非常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