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霧瀰漫齊魯,從濟南來到煙臺。濟南是我的故鄉,煙臺是我的第二故鄉。
昨天雨後大霧,飛機都沒法降落,火車到達時已是下午。次日陽光露出笑臉,但是依然霧濛濛。
開會閒暇,誰也沒打招呼,專門獨自坐上公交,又一次(上一次至少18年前了呵呵)來到毓璜頂。
坐落在煙臺鬧市區(南邊還有更高的南山)制高點上的毓璜頂公園,應該說是煙臺的一顆珍珠,經數百年風雨,愈加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先看小蓬萊。
小蓬萊石坊因古代旱災時祈雨得雨而建,正中上懸立粉金邊鬥匾,書曰“觀靜”橫額題有“小蓬萊”3個金色大字,蒼勁俊秀,左右題“觀海、聽濤”,石坊兩側刻有對聯:“天下文章莫大於是,一時名士皆從其遊。”石坊背面正中鬥匾上書曰“播濤”,橫額是“仙山縹緲”,左右題“吟風、弄月”,兩側柱上對聯是”金碧池臺雲霞照灼,丹青巖壑風月澄瑩”,堪稱傳神之筆。
穿過小蓬萊石坊,是一條曲折蜿蜒的石徑,一路蒼翠,曲徑通南,迎面可見朱漆月門,月門上的磚牆上刻有“瀛樞”兩個篆字,意思爲這裏是進入仙山之門。
有誰認識這兩個字嗎?
接下來就是毓璜頂玉皇廟。在此不得不給煙臺提意見了,當年毓璜頂公園安全收費,結果位於市中心的好風景幾乎每天也就十來個人光顧,後來部分開放,贏得市民讚許。可是n年過去,核心的頂原名玉皇頂,玉皇廟玉皇閣還是收費30元,還增加了財神廟,不知是不是人造景觀。現在西湖、大明湖都已經完全開放,毓璜頂爲啥還不完全還景於民???
接着說,舊時,玉皇廟是人們崇神敬仙、析福求祿的地方,光緒年間重修廟宇時,由當地的文人雅士提議,更名爲毓磺頂。60年代還有道士,一個道土說出了玉皇頂的由來傳說:元代的煙臺市區芝罘只是濱海的零散漁區,毓璜頂這座70米左右的小山枝繁葉茂,瑞氣逼人,那時流行道教全真教,丘處機就曾在不遠的昆嵛山修道,偶經此地,但見一道金光從山頂射出,直入雲天。道長潛入洞窟,發現一金蟾,嘴巴一張一翕,吐出金光,見生人入洞,瞬間即去,道長大呼:“真乃奇山也。”遂下山化緣,在山上興建了3間廟堂,供奉玉皇大帝,而蠟窟奇觀的傳說後來就刻在原玉皇廟戲臺的楹聯裏,曰:窟映奇山聊籍衣冠妝黛傳演來名象真情,蜃樓記滄海試看錦繡文章粉點出興衰戲劇。 煙臺奇山因此得名至今。
如果說“煙臺”是明代後因煙臺山得名,那毓璜頂、奇山要早得多了。
公園的西邊新景區,包括太乙劍壇、鴻賓樓、瑤池園等具有江南風格的園林建築。
太乙劍壇西側是鴻賓樓,取鴻雁來賓之意。
公園的西邊新景區,包括太乙劍壇、鴻賓樓、瑤池園等具有江南風格的園林建築。太乙劍壇位於新景區的東南角,是一個圓形的活動場地。 太乙劍壇西側是鴻賓樓,取鴻雁來賓之意。鴻賓樓北側,與玉皇廟相對的,爲一組具有江南古典園林風格的仿古建築羣,名爲瑤池園。
因門票問題,無緣玉皇廟玉皇閣,隔空相望的照片如下:
此前在煙臺工作五年,不曾頻顧,毓璜頂,皆因“生活在別處,近處無風景” 。這次體會不同,用心體會,處處皆風景。
總以爲風景在遠方,總以爲我們心裏還有詩和遠方,驀然回首,又回味起非常欣賞的朱希珍的一首老詞:
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
朝朝小圃花開。
自歌自舞自開懷
且喜無拘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
黃泉多少奇才。
不須計較與安排
領取而今現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