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户口减少的原因之,是百姓死于战火。肃宗至德元年,离天宝末年仅一年之隔,户口就减少了一百万。

大家好,我们的用智能引领快乐走进新的领域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本文由作者日照香炉之生紫烟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杜甫在《无家别》一诗中,借孑然一身的老兵之口说:“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在安史之乱的战争中,许多村落都被荡平,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殆尽,杜甫的诗是写实的。唐代社会的盛衰,和户口的增减密切相关唐开国之初,户口只有三百多万。但由于休养生息,天下安定,户口随之递增。从高宗永徽三年至中宗神龙二年的五十年间,户口发展到六百多万。从开元盛世至天宝末年,四十多年间,户口又一跃而为九百多万。按一户为五口计算,全国已有五千万左右人口。
比隋代开皇年间的八百多万户,还增了数十万。唐代的户口,至此登峰造极。这六百多万户的增加,走了一百四十年左右的路程。它基本上是直线上升的,没有什么曲折。而安史之乱以后的户口急剧变化,从高峰一跌而入低谷。肃宗至德元年,离天宝末年仅一年之隔,户口就减少了一百万。到了肃宗乾元三年,也就是跟天宝末年仅相隔五六年,户口已不到二百万,比繁荣时期少了四分之三。此后各朝的户口,虽略有回升,但元气大伤,生机难复,总在三四百万徘徊,一直没有突破过五百万大关。
户口减少的原因之,是百姓死于战火。当时虽然还没有原子弹,但一场战争下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情景也惨不忍睹。如至德元年,房琯率兵与安史叛军在陈陶交战。他用春秋时的牛车战阵进攻,敌人顺风放火扬沙鼓噪,结果不战自乱,“四万义军同日死”。又如哥舒翰守潼关,杨国忠督战,兵败桃林,仅坠黄河而死的即有数万人。两次相加,死亡即为十多万。在当年,这样的战役恐怕不在少数。唐代是府兵制。白居易说:“户有三丁点一丁。”这是按常规而言,而战争打起来,就全民动员,不受这个框框限制。“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这户是“烈军属”。三个儿子都上前线,有一个已经战死不仅没受到优待,官府还要来“捉人”。老翁手脚麻利,爬墙头跑了,老妇看样子是被抓走。儿媳如有裙穿,恐亦在劫难逃。府帖规定,男子十六岁为中男(后又改为十八岁),二十一岁才为壮丁;但前方一吃紧,从军年龄就模糊。杨国忠抓壮丁时,十五岁便算“合格”。杜甫担心这些身材短小的“童子军”难与挥长枪大戟的敌人对阵。唐制规定,六十为老,可以免征。
但《垂老别》中那位老人,是“子孙阵亡尽”的“烈属”,仍得奔赴前线。这些参战的人,多是有去无回。所以诗人哀叹:“十室几人在?青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征夫》)。昔日人烟稠密、车马喧阗的世界,这时已是哭声满路,悲风惨惨,不寒而栗。户口减少的原因之二,是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非常脆弱,稍有天灾人祸即面临崩溃。“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男劳力差不多都被驱赶上前线,土地大片荒芜。“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垄亩无东西。”正常年景无法维持,因之园庐丘墟,饿殍载道,十室九空。杜甫不是社会学家,不是统计学家,但他非常关心人民的命运,对户口的锐减及其原因,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难怪后人称他的作品为“诗史”。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