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耕地質量等級公佈 東北區耕地質量最高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將全國20.23億畝耕地質量等級由高到底依次劃分爲一至十等,平均等級爲4.76等,較2014年提升了0.35個等級。《公報》針對各地區的耕地質量情況,提出了不同的耕地質量建設的對策和建議。其中,東北區耕地質量最高3.59等。

農業農村部依據《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和《耕地質量等級》國家標準,組織完成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工作。評價以全國20.23億畝耕地爲基數,以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爲評價單元,選取了立地條件、剖面性狀、耕層理化性狀、養分狀況、土壤健康狀況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指標對耕地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完成了全國耕地質量等級劃分。

《公報》顯示,評價爲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爲6.32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31.24%。評價爲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爲9.47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6.81%。評價爲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爲4.44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1.95%。

《公報》中明確,一至三等的耕地基礎地力較高,障礙因素不明顯,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四至六等的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障礙因素較不明顯,是今後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七至十等的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公報》分析了東北、內蒙古及長城沿線、黃淮海、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西南、華南、甘新、青藏等九個區域的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及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包括北京、天津、山東省(市)全部,河北省東部、河南省東部、安徽省北部在內的黃淮海區總耕地面積3.21億畝,平均等級爲4.2等。

九個區域中,耕地質量等級最高的是東北區,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全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總耕地面積4.49億畝,平均等級爲3.59等。東北區內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爲2.34億畝,主要分佈在松嫩平原、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兩側高平原和長白山地林農區的部分盆地中,以黑土、草甸土、暗棕壤和黑鈣土爲主,沒有明顯的障礙因素。

耕地質量等級最低的是青藏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全部、青海省大部、甘肅省甘南及天祝地區、四川省西部、雲南省西北部,平均等級爲7.35等。青藏區總耕地面積0.16億畝中,評價爲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爲0.105億畝,佔該區耕地總面積的65.79%。這部分耕地海拔高、積溫低,且土層較薄、土壤養分貧瘠,灌溉能力差,耕地生產能力較低。《公報》建議應通過改善農田灌排條件、持續推進有機質提升工程、加強坡耕地治理等措施,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對高海拔生態脆弱地區,應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建設防護林網,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