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父母認爲: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變得不喜歡和我們說話了!除了每天在一起生活的日常語言,很少說心裏話。

有時候說多了還會因爲意見不統一吵架。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尤其到了青春期,有的孩子甚至會視父母爲敵人。

表姐家的孩子在學校裏跟同學發生了口角,回家因爲媽媽多說了他幾句,就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事後,我問孩子,爲什麼和媽媽吵架。他說,因爲媽媽從來都不理解他,從來不會聽他說話,只是說她自己的感受。她們之間的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僵。

父母把孩子扶養長大,嘔心瀝血。怎麼到後來卻有這麼大的隔閡。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親子關係疏離。

一 這些消極行爲正在影響親子關係

1大吼大叫的行爲。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對孩子吼叫,當孩子年齡小的時候,一定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一旦使用,孩子就會害怕,不敢再有冒犯。

正是家長吼叫的行爲,促成了孩子後來的叛逆。孩子會效仿家長的行爲,遇到問題馬上大吼大叫,家長不能接受孩子對自己的不禮貌行爲,而導致矛盾升級。

2批評和指責。

在家長看來,孩子犯錯誤就要批評教育,但地批評和指責會讓一個孩子喪失自尊心,依靠批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犯錯,只會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歸屬感,甚至會懷疑自己。

如果孩子對家長的批評採取逆來順受的態度,會變得唯唯諾諾,如果對抗,可能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更促成了孩子的叛逆行爲。

以前古人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現在絕大多數經驗告訴我們“棍棒底下出逆子”。

3說教和嘮叨。

說教和嘮叨會讓孩子拒絕傾聽,表現出厭煩,有的媽媽喜歡把一件事反反覆覆說好多次,認爲說的太少孩子記不住。

實際上一件事只說一次的效果會比反覆強調的效果好很多,而過多的說教,也只能導致孩子拒絕按指令做事,都是推動孩子叛逆的力量。

負面的情緒和影響,破壞了親子關係,只有採用正面教育的方法,才能讓孩子取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有多少家長能做到真正理解孩子。 

二 要理解孩子先從這些事做起

1不要輕易地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建議。

當孩子遇到了困難或者犯了錯,大多數時間會徵求家長的意見,或者尋求幫助。家長如果不能站在孩子角度提意見,容易武斷的給出答案。例如:這件事你就要像我說的一樣做。孩子的想法雖然會有些幼稚或欠缺考慮,但家長要做的不是給他一個無法接受的答案,而是幫助孩子一起尋找合理解決辦法的途徑,跟孩子一起探討,讓孩子自己說說想法。

2 學會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會因爲很小的一個原因就表現出生氣、難過等消極的情緒。可能是沒搶到玩具跟小朋友鬧彆扭;不會扣釦子跟自己發脾氣;磨磨蹭蹭導致作業不能寫完……

家長如果因爲孩子出現消極情緒,表現出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嘲笑挖苦孩子,也會造成孩子無法認識情緒。

家長的理解和真誠,纔是親子關係的樞紐。

3 認爲孩子的痛苦看起來不重要。

孩子受了點傷,跟媽媽訴苦,媽媽希望孩子能學會堅強,說:“這點傷算什麼,你是男子漢,得學會忍耐。”孩子在跟家長的訴說中沒有尋求到安慰,心裏或多或少會受到打擊。

以後再有類似情況,孩子也許就學會了沉默,不跟家長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育專家尹建莉指出: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於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於兒童自己的意願,他會更願意去執行。

理解孩子是基礎,傾聽則是必要條件。

良好的親子關係,先從學會傾聽開始,只有學會了傾聽,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三 學會傾聽孩子,拉進孩子和家長的距離

1 傾聽孩的態度決定了關係。

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注意與孩子的眼神交流,看着孩子,讓他感受到你正在關心着他,並認真聽他講話。

不良的傾聽當時會影響溝通效果,比如打電話,看電視,玩手機,這些不專心傾聽的方式,會降低孩子想要表達的願望。

2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話。

家長總是喜歡告訴孩子哪些事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或者在孩子說話的時候,輕易打斷他的講述。

這樣做會干擾孩子組織語言,也會讓孩子情緒低落。在孩子講話時,儘量聽他把話都說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做,也是讓孩子學習在交談中的禮貌和尊重。

3批評孩子,只能疏遠了距離。

換一種方式去和孩子溝通,多看孩子的優點,在孩子身上尋找閃光之處,並適時鼓勵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有自信的孩子,更喜歡和家長溝通,說心裏話。摒棄批評指責的習慣很重要。

4保持耐心。

有耐心是一種美德,當家長打算和孩子拉進關係的時候,一定要放慢自己的速度,不強求孩子。

當我們懷着善意去傾聽孩子的時候,纔會更理解孩子。一旦理解了孩子,家長就和孩子成爲了同一個“戰壕”裏的“戰友”,而不是敵人的關係。

懷着感恩的心對待孩子,因爲我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我們還需要學習和成長,感恩孩子讓你發現了自己的不完美,並在不完美中和孩子一起成長。

換一個角度去看孩子,換一個角度去對待親子關係,學會理解孩子,傾聽孩子,才能達到親子關係的和諧。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和完美的孩子,卻有可以變得完美的親子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