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以來,網文平臺大佬閱文一直處於風口浪尖,受到輿論關注。

一是部分網絡文學作者因爲閱文集團未能合理保障自身權益而發起“五五斷更節”表達不滿,儘管管理團隊與網絡作者代表懇談,表示考慮推出新合同,但是後續能否得到大家認同依然是個未知數。

二是被媒體爆出該平臺“將《西遊記》標註爲由吳承恩授權其製作發行,在網上閱讀《紅樓夢》被作者曹雪芹邀請付費”。閱文在官方微博回應稱,“作爲閱文平臺從第三方出版社引進的作品,是否收費,如何收費,是由版權方來決定的。出版物電子書定價權在第三方提供商。”言下之意,引來一片譁然。

在今年“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亞馬遜中國連續第七年發佈了“全民閱讀報告”。調查報告顯示,在數字閱讀的帶動下,與閱讀量一同提升的還有讀者的付費閱讀意願。近八成讀者願意爲自己喜歡的電子讀物付費。

可是,“願意付費”和“應該收費”還是有明顯距離吧?且不說這所謂“第三方收取版權費用”與現行法律法規是否存在矛盾,兩起事件將網文平臺大佬置於聚光燈下。大衆“拷問”的是網文平臺大佬“煞費苦心”的“收費與免費”的運營思路。

經典名著收費的目的是什麼?是不菲的“利潤”可圖?恐怕不是,有例爲證。同樣是網文平臺,今年4月21日,今日頭條小說頻道宣佈更新品牌,同時宣佈全場免費福利。免費開放的版權庫中,不僅包括了熱門網絡小說,也包羅了諸如《戰爭與和平》《呼嘯山莊》等經典名著。這又說明什麼問題?僅僅是廣告營銷策略?

竊以爲,是因爲這些錢,好賺。——只與出版方分成,幾乎零成本,不賺白不賺。

有意思的是,可以免費的“經典名著”閱文沒讓讀者免費,閱文平臺與網絡作者們之間簽訂的“霸道條款”,卻讓衆多網文作者們將自己辛辛苦苦創作出來的作品讓讀者免費閱讀。

互聯網文學發展近20年,經歷了創作初期的繁榮與盜版的亂象並起,也經歷了作家們不懈維權到消費者們主動或被動的“付費閱讀”階段。2018年,免費模式開始興起,不少網文平臺初衷是希望讀者免費閱讀作品提升流量,然後通過賣廣告、運營版權等方式賺錢。

這種操作模式固然能讓平臺孵化出更多高價值的IP實現影視化,可是卻讓更多地網文作者產生“斷糧”的擔憂。要知道,網絡文學市場中僅有少數“大神”級別的作者可以獲取金額不菲的版權收入,絕大多數“草根”作者僅能依靠平臺福利(也就是讀者付費分成打賞)“餬口”。

一個具有良性發展的行業,架構應該是紡錘形模式,能夠賺得盆滿鉢溢的畢竟是金字塔頂端的一小羣,優勝劣汰的是最底端的,絕大多數聚集在中部。這既讓網文作者們有對自己努力的鞭策,也有對未來美好前景的期許。

任何好的文學作品都不是憑空出現的,只有參與創作的作者寫作氛圍足夠強烈、作品基數足夠充裕,纔有可能層層篩選出更優秀的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讓讀者付費(更何況讀者還願意付費),保證了內容創作的優質性。平臺小小充值入口的消失,不會觸動它的根本利益,卻很有可能讓中小作者們直接陷入恐慌。沒有穩定收入的他們,更可能讓創作方向淪爲了“唯流量論”,這對互聯網文學發展是好事麼?

有句俗話,“便宜沒好貨”,更何況是免費的呢?

到那個時候,受傷害的恐怕不僅是部分網文作者的收益,廣大讀者的眼睛和心靈,更多的將是產業鏈下游的影視、動漫等行業。IP資源枯竭,社會大衆也就只能接受“霸道總裁愛上瑪麗蘇”這類遊走在三觀邊界的低俗刺激。

一句話,雞都沒有了,我們上哪裏喫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