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這種火炮的倍徑爲32,有效射程爲15公里,所以按當時中國士兵的通俗叫法,“15生榴彈炮”通常被稱爲“三十二倍十五榴”。三十二倍十五榴的正式型號是sFH18,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生產。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sFH18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化武器之一,其最大拖曳速度高達60km/h,射速爲每分鐘4發。作爲當時世界上第一種採用火箭增程彈的火炮,sFH18讓德國陸軍在二戰中所向披靡。所以sFH18也被德軍稱之爲“常青樹”。
1934年,蔣介石一下子拿出中央財政收入的3%——3500萬法郎訂購德國軍火。這批訂購軍火中最重要的非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莫屬,光這一項的價格就是2088萬法郎,所以也可以看出蔣介石真正想要的還是這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
德國標準sFH18的倍徑爲30,有效射程爲13250米。但中國方面並不滿足這樣的射程,他們認爲這種打擊力度還是不夠,所以訂購的時候就向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提出了“有效射程必須達到15000米”的特殊要求。
因爲當時在德國有好幾家軍火製造商都在盯着中國的這批訂單,所以萊茵金屬公司權衡之下還是接受了中方的要求。
爲此,萊茵金屬公司專門對標準sFH18進行了改造,將其倍徑由30提高到32。因爲火炮倍徑越大,其射程也就隨之增大,所以32倍徑完全能滿足中方“有效射程15000米”的要求。
但當時由於德國政界與軍方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所以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生產完後並沒有馬上交付給中方,而是直到兩年後,才被運到了中國。因其重要性,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被分散給了各大新成立的炮兵營。
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首次亮相是在1937年8月爆發的淞滬會戰上。裝備數門“三十二倍十五榴“的國軍炮兵第10營對日軍發動了猛烈的炮擊,日軍由於火炮落後,一時之間竟無招架之力。
在淞滬會戰取得耀眼的成績後,“三十二倍十五榴”之後陸續轉戰各大重要戰役。在1938年3月爆發的臺兒莊戰役中,“三十二倍十五榴”憑藉着壓制性的有效射程,又一次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而後在潼關炮戰中的突出表現,更是讓“三十二倍十五榴”獲得了“潼關守護神”的稱號。
除了在中原戰場上大顯身手,“三十二倍十五榴”還跟隨中國遠征軍遠赴西南,先後轉戰松山、芒市等重要戰場,其突出表現讓英法駐軍都側眼相看。日軍更是對其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
建國後“三十二倍十五榴”自然就成了重要的歷史紀念物,但也已經所剩無幾了。目前可見的只有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各藏有一枚。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