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清軍入關時,爲了征服曾強迫民衆“剃髮留辮”,釀成許多屠城血案,乃至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有沒有辮子,始終是有清一朝,衡量漢人是否歸降、是否接受清廷統治的重要標誌。按常理,這種屈辱性標誌物,在清廷滅亡之際,在民國政府宣佈“剪辮令”之後,自會馬上被民衆拋棄,成爲歷史。

然而,到近300年的後來,清末時已經不干涉辮子的去留了。直到最後的民國初期,明文規定必須剪掉辮子。但是很多人卻不願意了,甚至好多人在剪辮子的時候都曾痛哭,如喪考妣一般!只是被剪之人卻未曾想過自己的祖先曾爲拒絕這個恥辱的標誌而以死抗爭過。

這些並非“愚昧”可以說得通的,而是因爲民衆經歷了近300年的皇權教化的結果。辮子容易剪去,但是紮根於內心近300年的“辮子”可是一把剪刀可以行之有效的?足見愚民教育和文化隔絕的可怕,長久以往都會讓人忘了自己爲人之根本。

當下的人會覺得不可思議。怎麼被征服之人反而不願去除這個被征服的標誌?只是當你從這個近三百年裏不間斷地改變你思考的方式和灌輸虛假的信息與你時,你的真實的認知會從哪裏來?面對這些被閹割和變種的文化的侵襲之際,會有多少人有清醒的認知?你看到的和讀到的無非是爲了統治者的千秋大業而設立的“八股文章”,與大清主流價值觀相悖的一概封殺。大興幾次文字獄之後那些良知被清洗殆盡,留下來的最多以默不作聲當做對抗而已。

民衆不樂意剪辮子,與民衆遺忘了“剃髮令”這段歷史,有很大關係。經過近300年的遺忘,到晚清,這段歷史已僅限於在知識分子和革命黨當中流傳。(清廷也有意淡化這段歷史,默許臣民的辮子越留越粗。清初的“薙髮令”,本只允許腦後留一小綹頭髮,名曰“金錢鼠尾”;至清末,則已允許保留較多頭髮。)一般無知識的普通漢人,則“已將剃髮留辮當成自己民族固有的習俗加以遵行和維護”。有些滿人也已經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強迫漢人剃髮留辮這段歷史,反而認爲剃髮留辮本就是漢人的習俗,有不少漢人當時甚至不知道清帝是滿人。

經過幾百年這樣的逐步馴化後,那些個被奴役久了的“愚民”們反而會一起與統治者悍衛這祖宗的宗法體制,會幸福滿滿地沉浸在我大清朝的歡歌盛世之中。

我們在大衆傳播領域,經常看到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種種優良傳統的說法,以及中國人是最重視歷史的民族云云。

然而,事實上,絕大部分中國人可感知的“傳統”其實非常之短,我們現在所保留的文化、習俗其實很多成型於清朝。比如“出馬仙”這種具有濃厚薩滿文化意味的“傳統文化”,就是清朝入關後帶進來的“新傳統”,也就不難理解清末的普通民衆,他們早已覺得辮子是身體不可缺的一部分、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大清朝也完成了一次對中國文化的“改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