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詹天佑始終堅持中國人自己修建自己的鐵路,不把經濟命脈交到外國人手裏。清政府1872年到1875年之間派遣的這120個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兩人順利完成了學業。

梁啓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曾經有這樣120名特殊的少年,他們大約從12歲開始就早早地離開了祖國和母親的懷抱,去往大洋的彼岸生活和學習。他們的離開是爲了更好的歸來,因爲國家需要他們,民族也需要他們。當時稚嫩的他們未曾預料到:他們日後會爲中國的進步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後來在他們當中:有的人成爲大文豪馬克.吐溫的朋友;有的人受到美國總統格蘭特的接見;有的人在戰爭中陣亡;有的人成爲中國電報業、礦業的開山鼻祖;有的人成爲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有的人則成爲中華民國的第一任總理。

他們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中國留美幼童。


圖|留美幼童合影

1871年夏天,一份奏摺被稱爲“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這就是由李鴻章和曾國藩聯名向同治皇帝提議的“朝廷公費派遣幼童赴美留學,學滿15年後歸國報效朝廷”的奏摺。爲了挽救積貧積弱的國家,清政府採納了這個建議。

一個月後,招生工作正式啓動,第一批學員有30個名額。如果放在今天,家長們肯定爭先恐後地去報名了。但是由於當時民風尚未開化,人們信奉着“父母在,不遠遊”的觀念,不願意把孩子送去陌生的美國。略微有錢財的家庭都不會讓孩子出國留學,他們覺得有辱門楣,會遭人恥笑。

報名處門可羅雀,招生官無們奈之下到一些農村去做宣傳。因爲有人謠傳西方是蠻夷之地,那裏有野獸會把孩子生吞活剝,所以招生工作依然不見成效。最後,招生官們把目光放在了開化較早的廣東沿海一帶。招收的30名幼童中,竟有25人都來自於廣東,這其中就有11歲的詹天佑。

詹天佑是廣東南海縣人,當時他正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在讀私塾。他的父親詹興洪能識文斷字,以篆刻印章和代寫書信爲生。開明的詹興洪在朋友的勸說下,決定讓詹天佑出去見識外面的大千世界。這個決定改變了詹天佑的一生。

把拯救國家的重任放在了一百多個小孩子身上,這是清政府的無奈之舉,也是無能之舉。這個計劃顯然有着莫大的風險,試想一下這個大膽且新奇的計劃會成功嗎?


圖|李鴻章

01背井離鄉求學

出國留洋路途遙遠,前途未卜,第一批幼童中竟沒有一個官宦子弟。出發之前,政府要求每一位家長簽訂一份具結書(類似於生死狀),其內容大概是:“聽從中國差遣......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詹興洪當年籤這個具結書的時候想必內心也是十分糾結的吧!


圖|生死狀

1872年,12歲的詹天佑和其他29名幼童漂洋過海前往美國。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未知的世界,他們的心情可以說是“悲喜交加”了。

美國人對這些腦袋後面頂着大辮子的中國少年驚奇不已,這些幼童對美國的摩天大樓、電梯、自來水等也充滿好奇,他們好像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最讓詹天佑目瞪口呆的是眼前緩緩駛來冒着蒸汽的火車,詹天佑對火車最初的熱愛就是來源於此吧!

詹天佑一干人等從舊金山乘坐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火車幹線,用6天的時間橫跨美國東西部,路程有3000多公里,這些幼童歡呼雀躍。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條鐵路主要是由中國勞力建造,每三英里鐵軌下就躺着5箇中國勞工的屍體。

幼童們被安排在寄宿家庭,在學習四書五經的同時也在學習西方的教材。雖然學習量很大,但他們還是以驚人的速度和毅力都很好的完成了,並且他們成爲了各個就讀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學習都很勤奮,詹天佑亦是如此。他們當中還有人因爲刻苦學習,早逝了。

在清政府拒絕鐵路的時候,詹天佑選擇了鐵路。

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詹天佑真正看到了中國和世界之間的差距。當歐美等國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時,清政府卻依然夜郎自大、落後而不自知,這使得他下定決心學習鐵路工程。

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魯大學,學習土木工程並習鐵路工程。他力爭上游,在校各科成績優異並多次獲得數學獎學金。他還有着廣泛的興趣愛好,尤其喜好打棒球。他曾經代表中國棒球隊得到對手和觀衆的稱讚,讓很多美國人震驚:長辮子的中國人、被稱爲“東亞病夫”的中國人,其實在球場上並不差呀!


02文化衝突下的犧牲品

這些幼童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對個人權利、自由、民主之類的東西十分迷戀。他們過着美國式的生活,經常一身美式打扮,參加各類體育活動;個別幼童還和美國女孩子約會,自由戀愛。

1881年,詹天佑的同學容揆剪掉了代表清朝標誌的辮子,公開宣佈加入基督教,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清政府天真地以爲這些學生花政府的錢就應當聽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這些幼童竟然失控了。清政府的如意算盤打的是“舊瓶裝新酒”:在不改變政治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前提下,讓幼童們把西方先進的技術文明學到手,只學習工程、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然而,由於常年受美國文化的薰陶,幼童們的思想也被西化、不服管束了,他們嚮往平等自由的天空。

清政府認爲的大逆不道、有失體統,實際上是中西文化碰撞不可避免的衝突。落後的文化終將被先進的文明所替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最終在清政府的猜忌下,這些幼童被打上了“有害於社會”、“叛徒”、“思想犯”的標籤。他們遭到中國社會和人民的強烈譴責,原定十五年的留美計劃中途流產。

他們不得不中斷學業,被悉數遣送回國。清政府1872年到1875年之間派遣的這120個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兩人順利完成了學業;其餘人有的被召回,有的病死,有的抗拒召回執意不歸。


圖|1872年,抵達舊金山的部分留學幼童合影

詹天佑20歲回國時,迎接他的不是幻想中熱烈的掌聲和祖國的親人,而是一輛獨輪車和一列僕役。令這些幼童難過的是:“曾經幻想有熱烈的歡迎等着我們,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國伸出的溫暖的手臂來擁抱我們。可是天呀,全成了泡影。”他們的祖國竟然把他們當成了囚犯,“關押”了數天。其中有人講:“只有睡覺,似乎讓結束一切痛苦和折磨”。

清政府覺得只有讓他們進行“再教育”,他們才能夠改邪歸正。他們被隨意分配工作,詹天佑被派往廣州教英語。讓耶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去當教書先生,這當真是大材小用了。詹天佑也無能爲力,他只有韜光養晦,蟄伏以待。


圖|詹天佑

03絕不納妾,強制下屬愛妻

有一種浪漫叫:你喜歡法國梧桐,我便在整個南京城種滿了梧桐。愛一個人,傾一座城,這是蔣先生對宋美齡的寵愛。詹天佑自然也有想要寵愛的人,這便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妻子——譚菊珍。

“因爲你的名字裏有菊,所以我走到哪裏都喜歡菊,把菊請回家”,這是詹天佑獨一無二的愛妻方式。雖不盛大,卻很用心,在平淡中醞釀出別樣的浪漫。他每到一處總要給新家擺上菊花,他好多修建鐵路的想法都是從滿園的菊花叢裏思索出來的。

譚菊珍和詹天佑自幼相識,他們兩家是世交。譚菊珍的父親譚伯邨經常資助詹家,也是在他的勸說下詹天佑才得以出國留學。不僅如此,他還把女兒許配給詹天佑。誠然,他是詹天佑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兼貴人了。

譚菊珍容貌動人且知書達理,她人如其名“人淡如菊”。1887年,時年20歲的譚菊珍終於等到了闊別15年歸來的未婚夫詹天佑。在詹天佑最落魄的時候,譚菊珍依然不離不棄,這是一種難得的幸福。確認過眼神是對的人,他們如願舉辦了婚禮。

婚後,譚菊珍跟着詹天佑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們一共有8個子女,每個人的出生地點竟然都不相同。詹天佑走到哪裏,譚菊珍就跟到哪裏。譚菊珍從來都是無條件信任、全力支持詹天佑,給他以能量、鼓舞他勇往直前。

同樣,詹天佑也沒有辜負譚菊珍,他配得起這份深情。

詹天佑始終堅持一夫一妻制,絕不納妾。即使他再有錢,也從未想過納妾。這在當時,絕對是一股清流了。

詹天佑愛妻在當時是衆所周知的,他還強制要求下屬愛妻。他經常對學生和下屬說:“如果你們夫妻出了問題,肯定是男人不對,一定要立即道歉、檢討,這纔是男人的擔當。”受到他重用的也必定是“愛妻之人”,他的下屬如果出現感情問題也是各種掩飾,不敢讓他知道。


圖|詹天佑、譚菊珍與子女們

04設計京張鐵路爲國爭光

彈指一揮間,已然蹉跎了24個年頭,人生又能有幾個24年呢!詹天佑已經從意氣風發的少年變成中年大叔了。他在有生之年能夠等到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機會嗎?答案是肯定的。

由於英國工程師在修建古冶到山海關段的鐵路時,對灤河洪水季節性氾濫而形成的施工難題無能爲力,清政府終於想到了已經44歲的詹天佑。這是一個極其艱鉅的工程,詹天佑發明了“氣壓沉箱法”成功解決了難題。因此,他被選入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這個學會只有世界頂尖的土木工程專家才能進入。詹天佑因灤河鐵橋嶄露頭角,但清政府依然不信任他。

在清政府看來,中國人自己修不成鐵路,只有外國的技術都是好的,中國人即使學了也還是不如外國人。

曾經下令用人力拉火車的慈禧,在八國聯軍侵華結束後回京時體驗到火車的便利,決定爲滿清祭祖修建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關溝段溝壑壁立、陡峻難以攀登,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爲“畏途”。由於英、俄兩國爭執不下,清政府兩邊都不敢得罪。1905年,清政府抱着試一試的態度,任命詹天佑爲京張鐵路工程顧問。


美國一家報紙評論說:“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鐵路工程師,是從船上畢業的”。更有另一家外媒諷刺道:“能建造京張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

本來計劃工期爲7年,後來被縮短爲4年。原先計劃修建款項爲100萬兩,後來被縮減到70萬兩。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所有人包括清朝大臣都在等着看詹天佑的笑話。

頂着巨大的壓力,詹天佑接下了這個擔子。他意識到:京張鐵路修建的成敗與否,不僅關乎他個人,更關乎整個國家的面子,還有中國鐵路業的前途和信心。一旦失敗,中國人能修建鐵路將不被清政府和世界信任。爲此,他常常夜不能寐,沉默良久。

詹天佑憑藉他過硬的技術、橫溢的才華和科學創新精神,開創了中國鐵路的新紀元。他發明了“人字形”鐵路,使用兩個火車頭,採用了“火車自動掛鉤”成功讓火車駛過“畏途”。

1909年,京張鐵路提前兩年建成通車。這是由中國人自主設計並獨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它被歐美國家視爲奇蹟。從此,中國人也有自己設計、修建的鐵路了。此後,詹天佑名聲大振。

詹天佑始終堅持中國人自己修建自己的鐵路,不把經濟命脈交到外國人手裏。


圖|詹天佑晚年

05最後的遺憾

1911年,清政府出賣路權給外國人,引發了各省規模浩大的保路運動。詹天佑對清政府的腐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積極支持該運動,並且推動鐵路建設。孫中山先生髮展實業救國戰略時找到詹天佑,意欲同他一起勾畫中國鐵路網的藍圖。可惜因爲種種原因,詹天佑費盡全力也只是修建了很短的一段鐵路,川粵漢鐵路未能完成是詹天佑一生最大的遺憾。

1919年,詹天佑堅持冒着嚴寒帶病代表中國工程師出席遠東國際鐵路會議,捍衛了中國遠東鐵路的權利。回國途中,他登上長城浩嘆:“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初建路網的夢想破滅令我抱恨終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聽聞“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詹天佑氣急悲愴,心力交瘁,病情加重而亡,終年58歲。

周恩來總理說:“詹天佑是中國人的光榮。”在祖國有難時挺身而出,詹天佑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鐵路事業。他臨終遺囑語不及私,只一心惦記國家的鐵路事業,赤子之心令人感動!詹天佑的遺願如今新中國都已經幫他實現了,後世還設立“詹天佑鐵道科學獎”和“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來紀念他。作爲晚清留美幼童的一員,詹天佑只是其中一個頗爲成功的例子。


圖|1936年,留美幼童最後一次聚會,所有榮耀與失落,都成爲歷史,留下的,只有垂垂老矣的“老先生”。

“晚清幼童留美計劃”中方的評價是失敗了,外媒評論是成功了。這個計劃中途夭折是偶然事件,也是必然事件,因爲當時的中國根本不具備完全接受現代文明的條件。如果這個計劃沒有夭折,這些留美幼童可能會是第一批站起來反對清政府的革命前驅者。雖然留美幼童們個人命運多舛,但是最終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大放異彩。如果沒有詹天佑和他身後的那些留美幼童,中國的現代化不知道要推遲多少年!留美幼童都以自己的方式爲國家出了一份力,他們都或多或少地加快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他們的功績無法磨滅。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這個計劃無疑是成功的。

文|望川懸鈴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