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學習落後了,出現一些問題行爲,父母不要上來就打罵斥責,而是應該包容孩子成長中的“小火災”,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導孩子慢慢改變,如果孩子需要支持,那麼,就儘量協助他完成。在成長的路上沒有犯過錯,沒有摔過跤,孩子的一路走得太順利,最後可能是看似一個小小的問題,就能夠引發一場“大火”。

大寶二年級的舊事

我遙遙想起大寶小學二年級時發生的一件事。

期中考試的時候,大寶整整漏掉一頁卷子沒有做,就交卷出去玩了,成績自是一塌糊塗。

那時,她的數學老師姓陳,是整個學校年齡最大的一位骨幹教師,所帶兩個班級一直是數學年級第一第二。

因爲大寶的這次“超常”狀況,整個班級的平均分被拉低了很多,陳老師也失去了年級第一的榮譽。

我見到陳老師時,覺得羞愧難當,一直向陳老師道歉。

但陳老師卻安慰我說:“沒有關係。孩子犯一次這樣的錯誤,會對她以後大有好處。你等着看吧,等這孩子上了高中,可能比其他孩子更優秀。”

雖然知道陳老師可能只是爲了寬慰我的心,但聽了她的這番話,我心裏好受多了,又燃起了對孩子的各種希望。

“黃石公園效應”

1988年6月,在美國黃石公園的南部邊界,閃電引發了一場森林火災,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裏,大火一口氣燒掉了32.13萬公頃森林。直到秋天的第1場雪降臨,火勢才最終退去。

而在這之前,黃石公園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災,是發生在1886年,那一次大火的受災面積只有2.5萬公頃。

當時美國森林管理局對於這次大火的嚴重程度非常不解。

因爲從1890年開始,他們對森林火災,就採取了“零容忍”的政策。他們擁有專業的消防隊,會派飛機從空中監控火情,一有火災,消防隊員就會馬上趕去滅火。在他們持續的努力下,火災的發生率已經大大減少。

可是爲什麼這一次卻爆發如此嚴重的火災?

1998年,康奈爾大學的三位地理學家布魯斯·馬拉默德,格列布·莫雷英和唐納德·特科特揭開了這個謎團。

他們通過模型試驗發現:

假設有一片森林,如果先讓火柴快速地掉落,結果發現火災爆發的次數會明顯增加,但很少會出現大的火災。但如果放慢火柴掉落的速度,會發現火災爆發的次數雖然明顯減少,但是一旦爆發火災,很容易出現那種勢不可擋,毀滅一切的火災。

拿黃石公園來說,正因爲黃石公園管理局採取的“零容忍”政策,才導致樹木數量的增長速度過快,結果樹木老化的速度也隨之加快,死掉的樹木在森林中橫七豎八地躺着,到處是灌木、樹枝和落葉,都是易燃物質,這使得黃石公園的森林處於一種極其不穩定的狀態。一旦爆發火災,很快就會蔓延到整個區域。

這就是1988年黃石公園超級大火發生的原因。

3位地理學家把他們的發現稱作“黃石公園效應”。

後來,黃石公園管理局採納了專家的建議。將公園的防火政策改成:禁止一切人爲因素造成的火災,但如果是自然發生的火災,只要火勢沒有失控,沒有威脅到人類和建築,他們就會聽任火苗自生自滅。甚至,公園的工作人員會故意把一部分存在火災隱患的死亡樹木燒掉,人爲地燒出一些隔離帶。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爲了避免出現毀滅性的災難事件,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小的風險,風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大火是森林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

教育孩子也要容忍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和錯誤。現在孩子事事時時都做得非常好,交出的答卷都是完美的,可未來呢?

“好學生型”問題學生

我國著名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在《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裏提到了一種特別的問題學生。

這些學生在學校裏,被公認爲“學霸”、“別人家的孩子”,他們不是一方面優秀,而是各方面都優秀。他們對自我的要求也很高,凡事喜歡爭上游,甚至只認第1名。他們的人生表現也堪稱完美。

但就是這些“完美”,將他們自身的很多問題隱藏了起來。這樣的孩子,可能會突然惹出大事。比如早戀、出走、犯罪、自殺。從心理層面上來講,他們常出現的問題是雙重人格、自我中心、自我“消失”、抗挫折能力極差。

2016年,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一邊備戰高考,一邊出版幾十萬字具有學術分量的著作,被稱爲“史學天才”。但卻在2月23日晚上,在家中跳樓自盡。他在遺書中說:“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已,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有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裏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腳的地方。”

2012年麻省理工學院28歲的中國女留學生郭衡,在外人看來,她青春靚麗,活潑開朗。甚至,在麻省理工讀書期間她還創辦了一家公司,希望能結合西方科技及印度、亞洲的一些傳統醫療方式。但她卻選擇在公寓中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她在博客中寫道:不光學業和工作的專業程度讓我無法勝出,而且我發現他們很會說話和做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知道如何不動聲色地達到目的。

2003年7月15日上午,北大一名來自內蒙古的女學生,因感到學習壓力大,生活沒有意義,從女生宿舍樓九樓跳下,當場身亡。

在樊登的演講中提到:一位考上北大的學子割腕,留下遺書給父母:我已經替你們考上了北大,請你們不要再來煩我,不要把我的遺體送回去,我討厭那個地方。

同樣是這麼優秀的人,別人眼中的學霸,卻都“出其不意”地選擇了輕生這一條路。而他們留下的似乎充滿思考的文字中,又透着許久壓抑與痛苦。

他們年輕生命的逝去像是“突如其來”的,身邊的家長和老師甚至沒有提前覺察,在事發後紛紛表示“難以置信”。也許正是他們“好學生”的假象迷惑了大家,如果早一些讓他們暴露出來問題,表達出來負面的情緒和壓力,用幾次發泄和抱怨來打破“完美”的形象,而不是一直積攢到最後,或許,他們就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就像黃石公園中茂盛生長的樹木,即使有了枯枝爛葉也不允許被引出火災。有點小火星,立馬就被滅掉。結果卻是發生一次史無前例的大火災,產生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

白巖松的“不準考第一”和黑幼龍的“慢養”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兒子白清揚中考之前說:“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第一,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在衆多家長要求孩子考第一的聲音中,白巖松的“不準考第一”似乎有些“奇葩”。但仔細思考後,你會發現,白巖松的做法纔是智慧的。

中考第一,交上完美答卷,上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在整個人生當中都不是重要的,這只不過是個階段考,離最後的“撞線”遠得很。一時的風光卻未必迎來一世的順暢。

其實,在中考之後,白清揚仍憑藉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知名的重點高中:景山中學。語數英成績,在班裏都是名列前茅,而且是全科發展。白巖松的要求並不耽誤孩子優秀,卻傳遞給孩子一個正確的信號:爸爸並不認爲考第一是重要的,爸爸認爲追求完美是錯誤的,孩子不必去追求人生至高的獎盃。

這讓我想起了黑幼龍先生的“慢養”法,他相信“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在他的書中寫到:一個從小功課就很好的孩子,在未來並不一定會功成名就。一個從小功課很爛,甚至交了一些壞朋友的孩子,在將來仍然可能成爲一個傑出的人。不要過早地替孩子的一生下定論!

作爲父母和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成長時,需要有“慢養”的精神。

1、不要“打罵斥責”,要“支持與包容”

孩子學習落後了,出現一些問題行爲,父母不要上來就打罵斥責,而是應該包容孩子成長中的“小火災”,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導孩子慢慢改變,如果孩子需要支持,那麼,就儘量協助他完成。

2、不要“完美”,要“放手,讓孩子犯錯”

黑幼龍講過一個案例:孩子上幼兒園第1天,可能因爲興奮,又是裙子又是褲子,長袖短袖全穿在身上。爸爸媽媽看到了,卻忍住不提醒。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大哭一場,說被同學笑話了,埋怨爸爸媽媽沒有提醒。

媽媽說:“以前有沒有教過你怎麼穿衣服”。

孩子答:“有”。

“那麼,你知道以後去幼兒園應該穿什麼衣服了嗎?”

“知道了。”

孩子從此以後,不再亂穿衣服。

黑幼龍講:父母如果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就應該這麼做。

說俗氣點,“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在成長的路上沒有犯過錯,沒有摔過跤,孩子的一路走得太順利,最後可能是看似一個小小的問題,就能夠引發一場“大火”。而時不時地讓孩子撞個牆,摔個跤,後面的路,孩子可以走得更穩當。

就像我家大寶在那一次漏答一面卷之後,馬虎毛躁的毛病改進不少,至少沒有再在其它考試中犯過同樣的錯誤。

而從最近的新聞中,導師論文不給過審要自殺,男朋友精神PUA要自殺,媽媽不給錢要弒母,一個血淋淋的案例,除了需要反思現行的問題,是不是也要考慮下這些孩子從小接受的挫折太少了,逆商有些不足呢?

3、不要“急火快炒”,要“小火燉”

小的時候學過一篇文章,叫《傷仲永》,“泯然衆人矣”成爲那時長久的感嘆。等我有了孩子,看到兩歲識千字,三歲能寫詩的“天才兒童”,我也曾心生羨慕。但在一個又一個天才兒童後來隕落的案例中,我又逐漸清醒。

相較於讓5歲孩子背下幾百首唐詩,我更願意陪着孩子反覆吟詠幾首經典,讓詩歌之美慢慢浸潤。相較於讓4歲孩子學會加減乘除,我更願意陪着孩子數數臺階,堆堆積木,感受生活中的有趣數字。

誠然,急火快炒的菜很多人都覺得好喫,但小火慢慢燉的湯更加營養。

而我,希望成爲那個陪孩子慢慢成長的“蝸牛媽媽”。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點贊、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多平臺簽約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