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因爲服役的太晚,1945年阿拉斯加級編入艦隊時,類似於瓜島海戰華盛頓號“一打三”,萊特灣海戰美國戰列艦六打一“復仇”,或者沙恩霍斯特號擊沉航母那樣的海戰,已經漸行漸遠,轉而變成了航空母艦艦載機完全主導海戰的時代,阿拉斯加級只能作爲執行快速航母編隊的護航防空任務的“小弟”,執行了一些“對空打飛機,對陸扔炮彈”的任務,而且很快戰爭就結束了。其大型巡洋艦的命名,其實比較特殊,就火力和防護數據來說,遠高於重巡洋艦,阿拉斯加級設計之初,便是針對德國主炮達到283毫米“袖珍戰列艦”(後改名爲重巡),以及日本“很有野心”的最上級重巡洋艦,因此,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在實際性能上,其實就是我們常常提及的“戰列巡洋艦”。

【話說軍世】在火炮系列戰艦的排位中,戰列艦是第一位的,隨後是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等,雖說巡洋艦的排位不低,但是相比較而言,顯然專注於幹“髒活累活”的巡洋艦,比如說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顯然名氣一直都在“團戰MVP”:戰列艦的陰影之下。
高顏值巡洋艦: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就外形上來說,1944年服役阿拉斯加級,共服役了2艘,滿載達到3萬3298噸的艦體,全長爲246.3米,艦身修長,顏值還是很高的,比北卡羅來納級和南達科他級戰列艦都要長,整體火力佈局還算合理,3座三聯裝305毫米主炮塔,火力充沛,舷側裝甲帶最厚處可達241毫米,裝備的雷達,對空對海的有效搜索跟蹤距離分別爲爲41公里和37公里,最大航速33.4節。
其大型巡洋艦的命名,其實比較特殊,就火力和防護數據來說,遠高於重巡洋艦,阿拉斯加級設計之初,便是針對德國主炮達到283毫米“袖珍戰列艦”(後改名爲重巡),以及日本“很有野心”的最上級重巡洋艦,因此,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在實際性能上,其實就是我們常常提及的“戰列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擁有戰列艦的艦橋、巡洋艦的艦體,其艦炮雖然不是戰列艦同款,口徑也不如20年前的“前輩”胡德號那般驚人,但是阿拉斯加級305毫米艦炮,在面對德國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283毫米艦炮時,口徑上也並不喫虧,只是沙恩霍斯特級最厚達360毫米的主舷側裝甲防禦能力更有優勢一些。
而原本所針對的目標,德國袖珍戰列艦和日本最上級重巡洋艦,二者噸位都在1萬噸級,得益於華盛頓海軍條約失效之後建造,阿拉斯加級在主炮、防護和噸位上,具有碾壓的優勢。
雪橇犬的失敗變身:狗中二哈,艦中阿拉
不過因爲服役的太晚,1945年阿拉斯加級編入艦隊時,類似於瓜島海戰華盛頓號“一打三”,萊特灣海戰美國戰列艦六打一“復仇”,或者沙恩霍斯特號擊沉航母那樣的海戰,已經漸行漸遠,轉而變成了航空母艦艦載機完全主導海戰的時代,阿拉斯加級只能作爲執行快速航母編隊的護航防空任務的“小弟”,執行了一些“對空打飛機,對陸扔炮彈”的任務,而且很快戰爭就結束了。
二戰結束後,雖然不像“狗中二哈”那般能撕家,但是阿拉斯加級建造成本很高,費用達到了衣阿華級戰列艦的70%,實際戰鬥力卻相差很多,於是僅僅服役了3年的阿拉斯加級面臨封存的尷尬境地,“雪橇犬”面臨着要麼變身,要麼頂着“菜鳥”的光環退役的處境。
美軍原本在戰爭中計劃將其改造爲航母,不過不論是新的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還是護航航母,顯然更合適一些,戰後,伴隨的彈道導彈和艦空的興起,又計劃將阿拉斯加級改爲導彈巡洋艦,甚至還有“指揮巡洋艦”的改裝計劃,不過最後一覈算成本,又就此作罷了。
最終,阿拉斯加級的“雪橇犬”變身失敗,在1960年6月1日,首艦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被美國海軍除名,隨後拆解。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同時代的數據王者,錯過時代的大艦
在同時代的戰艦中,尤其是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上,阿拉斯加級面對日本海軍航母、戰列艦以外的大型戰艦均有優勢,可惜出生的太晚了,即錯過了瓜島鋼鐵較量,又錯過了萊特灣海戰。
在艦炮對射已經成爲過去式的時代中,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專門針對重巡洋艦爲設計的新式戰艦,已經沒有了多少用武之地,而戰後的噴氣式艦載機和水面戰艦導彈化的發展,顯然,沒有給這型戰艦留有適應時代的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