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委、省政府下發《關於表彰2017—2019年度河南省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 文明單位的決定》(豫文43號),公佈了2017-2019年度河南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其中,淅川縣榮獲“河南省文明城市”稱號。

淅川縣位於豫鄂陝三省交界,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國土面積2820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街道)、513個行政村(社區)、67萬人。近年來,淅川縣把省級文明城市創建作爲提高市民素質、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環境的重要載體,舉全縣之力,聚全民之智,不斷拓展創建內容,豐富創建載體,推動創建工作深入開展、不斷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持續完善,居民文明意識明顯增強,城市品質顯著提高,羣衆獲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爲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先後榮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試點移民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造林綠化先進集體、全國中醫藥發展先進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省級園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等30多項榮譽。

唱響“兩弘揚一爭做”,踐行價值觀建設主旨

2016年以來,淅川結合縣情實際,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以“弘揚移民精神、弘揚好家風家訓,爭做最美淅川人”爲主要內容的“兩弘揚一爭做”活動,從激活細胞入手,從培育“又紅又專”新人入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以此深化道德建設、豐富文明創建、提升全民素質、激勵創新創業,爲淅川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

從激活細胞入手,落細落小。淅川縣從激活家庭細胞入手,把移風易俗舉措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髓植入居民家庭細胞和社區單元,讓“百姓日用而不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通過羣衆自薦、社會推薦等形式共收集好家風家訓500餘條、現代家訓家規600多條,以村鎮爲單位進行宣傳推廣;在中小學開展“亮家風、講家訓”徵文比賽,擇優選取800餘條好家風家訓彙編成冊,融入德育縣本教材,讓每一個孩子在敘寫過程中牢記家風家訓;組織書法志願者進千村入萬戶書寫優秀家風家訓,製成匾額、條幅,懸掛廳堂和居室。在評選和推廣優秀家風家訓的同時,有破有立,摒棄陳規陋習,體現文明新風,讓家風家訓教育深入人心,讓廣大羣衆見賢思齊,以優秀家風家訓教育引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從人人蔘與抓起,入腦入心。淅川縣從“講公德樹新風”入手,製作5萬多塊公益廣告和1000多期道德講堂,宣傳文明新風尚,教育羣衆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在電視臺對惡意鬧婚、大操大辦、民俗集市佔道經營、隨意傾倒垃圾等不良風氣進行曝光,讓羣衆在觀看中批判,在批判中取捨,在參與中提高;在電視臺和網站開展“燃放煙花爆竹的危害”大討論活動,5萬多羣衆參與,使春節期間城鄉燃放煙花爆竹量明顯減少;各種民俗集市也逐步規範,各商戶自覺制定集市經營公約,城區商戶自發成立“七小行業自律協會”,實現自我管理,做到了規範有序、文明經營,亂擺亂佔現象得以改觀。淅川縣還要求全縣513個行政村和居委會,發動羣衆人人蔘與,結合實際制定《村規民約》《居民樓道公約》,通過人人蔘與討論、人人徵求意見,各行政村和居委會制定的《村規民約》《居民樓道公約》,明確禁止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人情消費”,杜絕封建迷信、黃賭毒等,體現了民意、時代要求和文明新風尚,根除了各種不良風俗,成爲廣大羣衆的行爲規範。

從活動載體着力,見思見行。淅川縣投入8000萬元打造了近14萬平米的崇德公園和崇德尚賢館,展示活動中湧現的先進模範事蹟;各鄉鎮(街道)結合扶貧、生態保護、移風易俗各建成一至兩處示範點,西簧臥龍崗的家風家訓館、大石橋郭家渠村史館、九重唐王橋崇德大道、商聖街道移民精神、商聖文化、家風家訓文化巷等宣教陣地亮點紛呈,觀展人數達3萬餘人次,組織移民報告團、典型人物巡講團等,巡迴宣講200餘場次。各文藝團體開展文學文藝創作及演出活動,開展“我說、我寫、我唱、我踐行”演出活動近千場次,參與人數10餘萬人次。成立孝善理事會,縣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支持設立孝善基金,動員各級文明單位、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貧困村包村單位等,共同籌措基金,落實孝善敬老行動。以“兩弘揚一爭做”爲主題,先後舉辦了環中原自行車公開賽、河南省全民龍舟大賽、丹江湖國際公開水域游泳挑戰賽、2018中國淅川•丹江湖國際越野賽、2019淅川國際半程馬拉松等系列大型賽事,傳遞大衆體育精神,激發了市民的參與熱情。豐富多彩的載體活動,使參與者在參與中摒棄陳規陋習,優化生活方式,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典型引路推開,評先評優。淅川縣組織宣傳部、文明辦、婦聯等相關職能部門深入挖掘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堅持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十大孝子、最美家庭、最美教師、最美醫生、最美警察、美德少年、十大青年、身邊榜樣等評選活動。目前已推薦“身邊好人”線索15000餘條,先後評選縣級道德模範45人,市級道德模範9人,省級以上道德模範3人;“託舉三兄弟”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有4人進入“中國好人榜”;李進羣被評爲2016年度河南好人;張曉茹獲全國第一批“新時代好少年”、河南省“新時代好少年”稱號,汪新法獲感動南陽2017年度人物,曹長城獲2018南陽市最美扶貧人稱號,趙均鋒獲河南省新時代青年先鋒檢察官,全建磊、侯林勳、黃勇、胡紅偉、劉小闡等榮獲河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稱號,張家祥2018年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同時,充分發揮全縣1500餘名“鄉賢”作用,使他們成爲移風易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軍人物。“鄉賢”或以學問文章,或以致富有方,或以道德品行而聞名,在鄉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鄉里公共事務中都有突出貢獻,在當地都有認同感和凝聚力,鄉村的村規約民、族規和家訓等都由當地的鄉賢參與制定,帶頭遵守,以他們來影響羣衆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移風易俗,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應。

推進全域創建,實現社會文明主題

淅川縣創建工作的總要求是不分具體點位,不留空白死角,全面開花,全域打造。通過全面提升主次幹道標準,全面提升綠化標準,全面提升背街小巷亮化美化標準,全面實施“五水”共治工程,全面提升廣場遊園檔次等舉措,把創建工作延伸到所有的背街小巷,所有的角角落落。

以“六全”爲目標,實現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全覆蓋。一是“全區域綠化”。對城區內小區、廠區、主次幹道、街巷、遊園及房前屋後空地進行全面綠化,持續推廣立體綠化模式,實施全面綠化工程。二是“全街巷亮化”。對所有主次幹道和背街小巷路燈、線路進行維護、更新,目前新增和維修路燈2萬餘盞,已實現全街巷亮化目標。三是“全區域硬化”。對所有背街小巷道路統一標準,進行硬化提升。四是“全街巷淨化”。縣財政設立專項獎補資金,城區背街小巷環衛保潔全部納入市場化運作,明確專門衛生清掃保潔員,納入網格日常監管,街道所有網格人員、居組幹部、保潔人員、物業管理公司等對轄區內環境衛生秩序進行全天候管控。五是“全窗口美化”。對背街小巷門店標牌進行規範整治,對“三線”進行規範捆綁,對轄區重點區域的窗戶懸掛吊蘭、花池統一安裝白柵欄、空調外機統一安裝空調罩,遊園補栽花卉苗木,拆除影響市容的旱廁、豬圈、建築廢場等,實現全窗口美化目標。六是“全覆蓋宣傳”。按照“一個小區一個特色、一條街巷一個主題”的設想,對所有街巷按不同主題進行氛圍營造,並利用微信公衆號、宣傳欄、電子滾動屏、宣傳彩頁、牆體彩繪、文明廊道等形式進行全方位宣傳,桃李巷、崇德巷、楚風巷、移民精神巷等街巷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環境育人氛圍濃厚,成爲城區的一道亮麗風景。

以城鄉聯動爲主題,實行文明創建全覆蓋。堅持以縣城爲中心,以幹線公路爲紐帶,以產業爲支撐,以美麗淅川建設爲基礎,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建活動。在所有貧困村組建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在“兩弘揚一爭做”示範村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宣傳、組織、文化等部門及時跟進指導,各村明確了文化協管員,開展常規化活動。止目前,已建成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所,面積260平方米,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7所,村(居委會、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0所,共有隊伍41支,去年以來,共開展活動127場次,受益羣衆達85600人次。持續開展“清潔家園行動”,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對所有貧困戶戶容戶貌實施“六改一增”工程,優化了村民居住環境;以“百企幫百村”活動爲載體,開展省、市級文明單位結對幫扶活動和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完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明大院、文明書屋、遠程教育等基礎設施,併發揮好作用;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和“好媳婦、好妯娌、好婆婆”等推評活動,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提高了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羣衆的文明素質。九重鎮、倉房鎮被授予河南省文明村鎮榮譽稱號,上集鎮張營村和槐樹窪村、毛堂鄉毛堂村、西簧鄉臥龍崗村先後被評爲省級文明村。

以載體創新爲抓手,力推文明風尚大普及。一方面,推進道德實踐。成立淅川縣誌願者服務聯合會,以街道、社區、省市縣級文明單位爲依託,設立志願服務工作站點127個,註冊志願者12餘萬人。2016年成立縣愛心助學協會以來,共接受捐款500多萬元,累計資助貧困學生900多名。淅川縣愛心志願者聯合會成立三年來,註冊志願者1700餘人,累計向社會發放救助金200餘萬元,資助困難家庭、貧困學生360餘人次;縣4個愛心早餐店免費爲城區900多名環衛工人提供早餐,崇德向善、熱心公益的社會風氣日漸濃厚。另一方面,深化細胞創建。堅持創建重心下移,加強文明單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區、文明學校、文明村鎮、文明景區等社會細胞創建活動,夯實文明城市創建基礎。至目前,已創建市級以上文明窗口15個,市級文明社區6個,市級以上文明村鎮30個,市級以上文明單位71個。抓住丹江湖5A景區創建契機,全力整治通道沿線環境,持續提升景區景點品質,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香嚴寺和荊紫關古鎮,以及渠首、丹江大觀苑、八仙洞、坐禪谷等美麗景觀,成爲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旅遊精品線路。

堅持創建爲民,提高城市綜合功能

堅持“創建爲民、創建惠民、創建育民”宗旨,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精心建設,優化城市功能。針對老城區基礎設施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的現狀,2016年縣委縣政府高起點編制了縣域十五年總體規劃,用科學規劃框定縣城功能佈局。三年來,縣財政累計投入近20億元,重點破解城市公共服務的“四大瓶頸”。破解出行難。人民路是縣城的主幹道,過去長期交通擁堵,給市民出行帶來極大困擾。淅川縣創建指揮部以問題爲導向,先後召開30多次協調會,投入4600萬元,實施了“路面改造、沿街立面改造、取消停車位、‘三線’入地、變電箱位置優化”等系列改造項目,使昔日的擁堵路變身今天的“標杆路”。與此同時,大手筆拓展城區交通格局,目前,新城區“六縱五橫”路網已見雛形,灌河二橋、三橋遙相呼應,市民將迎來更加便捷暢通的出行環境。破解入廁難。在城區,新建(改造)公廁70多座,投用33座垃圾中轉站和環衛驛站,購置一批流動公廁,協調公共場所免費開放一批公廁,全面改造拆除傳統旱廁,讓“小公廁”成爲縣城的新景觀。在農村,深入推進“戶廁改造”,進一步改善了人居環境,培養了羣衆健康的生活習慣。破解停車難。在城區劃設2100個停車位、近千處非機動車停車區;新建成順達、楚都公園等5個機動車停車場,科學佈局,智慧引導,有效緩解了因停車難而導致的交通無序狀況。破解市場亂。對城區原有的四個專業市場提質改造,從基礎設施、經營秩序、環境衛生、日常管理入手,打造標杆、示範引路;在市民居住相對密集的區域,建成14個臨時市場,引攤入市、劃線經營,進一步規範了市場經營秩序。

精細管理,提升城市顏值。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宜遊新淅川”的目標,在精細管理上下足繡花功夫,聚力抓好四項重點。着力打造精品社區。先後啓動縣城北區、西灣社區、丹江國際二期等7個房屋徵收改造項目,僅2018年就完成拆遷4350戶,超過過去15年拆遷工程量的總和。三年來,城區兩鎮兩辦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對轄區內背街小巷實施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並通過改造主題文化牆、建設遊園廣場等舉措,高標準打造了近20個精品社區。全面規範“七小”行業。對拉網檢查中不規範不達標的1300多家商戶責令整改、限期驗收;針對餐飲單位,重點開展了“前竈後廳”、搬家式清掃、學校和工地食堂專項整治,做好量化分級,力保羣衆舌尖上的安全;各社區自發組建“七小門店自律協會”,通過制定管理標準、開展常態化檢查評比等方式,引導“七小門店”自我管理、規範經營。綜合整治老舊樓院。全面清理了“牛皮癬”小廣告、改造了停車棚,老舊的垃圾通道被封堵,破損的場地變得平整,健身娛樂設施多了,綠植花草多了,城區150多座老舊樓院和居民小區環境宜人,煥發生機。聯合整治市容秩序。組織交警、城管、衛生、市場監管等部門和相關街道社區,對城區街道逐一開展聯合整治。通過整治,街道暢通有序,路面乾淨整潔,商鋪規範經營,良好的市容環境讓城市面貌更靚麗,讓羣衆生活更舒心。

彰顯特色,豐富城市內涵。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在體育場健康主題公園、崇德公園、濱河路休閒觀光景觀帶、街頭轉角遊園、專業健身場館,隨處可見市民運動鍛鍊的身影。先後舉辦了環中原自行車公開賽、“龍行中原”河南省全民龍舟大賽、河南省鐵人三項賽、丹江湖國際公開水域游泳挑戰賽、2018中國淅川•丹江湖國際越野賽、2019淅川國際半程馬拉松等系列大型賽事,傳遞大衆體育精神,激發了市民參與熱情。醫療服務提檔升級。投資6億元的新縣醫院已經建成,服務能力邁入省級先進行列;投資1.5億元的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擴建工程加速推進;縣第二人民醫院順利晉升二甲,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環境保護有力有效。連續多年開展“藍天碧水”工程和環保專項治理活動,全縣公益林面積居全省縣級首位,森林覆蓋率達45.3%,空氣優良天數持續保持在300天以上,出境水水質達標率100%,煙塵控制覆蓋率100%。同時,以污水治理爲重點,加快推進東風渠和娃魚河內河生態治理工程;對車站、公園遊園、農貿市場、垃圾轉運站等重點場所密集佈設防制設施,定期開展“四害”集中消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順利通過省級測評。

着眼常態管理,構建長效創建格局

近年來,淅川縣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爲目標,樹立“重在過程、重在持續、重在爲民、重在實效”的基本理念,全縣逐步實現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工作認同,形成了全縣動員、全民行動、共建共享的大創建工作格局。

狠抓統籌,強化合力。一是強化保障、全域動員。高規格成立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創建工作指揮部,統籌指導全縣創建工作。各鄉鎮(街道)、縣直各單位也成立組織、制定方案、落實責任,構建上下聯動、反應迅速的“一盤棋”格局。通過設置曝光臺、開展有獎舉報等方式,豐富監管手段,激發羣衆參與熱情,創建工作實現由突擊型向經常型、由被動型向主動型、由行政推動到制度保障的轉變。二是整合資源、全面提升。統籌項目、公共服務等資源,統籌宜居與宜業、老區與新區、硬件與軟件,新建、改造了一批公廁、公交站亭、停車場、垃圾中轉站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有效解決了居民出行難、如廁難、停車難等問題。三是以點帶面、全力攻堅。將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工作與國家衛生縣城創建、百城提質工程、森林城市創建、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統一部署、統籌推進,建立了整體驅動、步調一致的工作機制,形成了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良性競爭局面。

整改提升,持續鞏固。一是點上突破促攻堅。針對“七小”場所、農貿市場、市容市貌、窗口行業、城鄉結合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拉出清單、建立臺賬、壓實責任,逐點位消除、逐問題整改,實行網格化、精細化管理。二是面上成果抓鞏固。以反饋問題整改爲抓手,堅持舉一反三、久久爲功,開展全域治理、深度治理,通過單項問題整改帶動行業問題整改,推動各項任務全面達標。三是專項行動作支撐。在開展交通秩序治亂、市容環境治髒、生態環境治污、違章建築治違、公共服務治差等專項治理的基礎上,成立由縣處級領導任組長的8個專項督查小組,在全域範圍開展黑臭水體、老舊居民小區、食品安全及重點場所等專項治理行動,推動解決問題。

全面發動,造濃氛圍。一是以上率下抓帶動。雷打不動地召開日碰頭、周例會、月講評,推進問題整改。縣四大班子成員帶隊深入創建一線督導檢查,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各級各單位全面動員,開展志願幫扶、共建共享行動,演繹了一場戮力同心的創文大合唱。二是深入宣傳抓動員。把宣傳教育和思想發動貫穿於創文各階段,縣電視臺、微信羣及時播發創建工作動態,廣大職工、居民和青年志願者積極參與城市清潔行動,形成“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蔘與創建”的良好氛圍。三是創新方式造氛圍。充分運用新媒體、自媒體,弘揚好聲音和正能量,持續引導市民羣衆想創文、盼創文、參與創文。開展創文知識大賽,中小學校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讓文明禮儀、核心價值觀等知識進課堂、進家庭、進社區,羣衆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道德情操受到良好的陶冶和薰陶,市民文明意識更加自覺。

完善機制,夯實根基。一是責任落實機制。把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實行縣四大班子領導分包鄉鎮街道和社區制度,嚴格落實行業部門的指導督查責任、鄉鎮(街道)的屬地管理責任、社會各界的參與責任。二是目標考覈機制。將創文工作列入各鄉鎮(街道)、縣直各單位年度工作目標,按照百分制考覈;近三年,縣財政共拿出3000餘萬元專項資金,對創建成績突出的單位進行獎勵補貼。三是督查問責機制。縣創建指揮部組建5個督導組,全天候、全區域督查,發現問題即時交辦,健全了督查、曝光、交辦、銷號、反饋的流程;組織相關單位到進步快、成效好的單位現場觀摩、推介經驗,到工作不力、成效不佳的單位跟蹤督查,讓主要領導公開承諾、接受監督。結合創文問責規定,在縣紀委監委約談等措施的基礎上,對創建標準較低、成效較差的單位,進一步採取取消評先資格、限制評選文明單位、扣發單位文明獎等懲戒措施。這些舉措壓實了工作責任,樹立鮮明導向,極大增強了激勵和鞭策效應,有力推動了創建工作進展。

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淅川將始終牢記創建初心,肩負創建使命,強化創建爲民、創建惠民、共建共享的理念,把創建省級文明城市作爲推動淅川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接續奮鬥、接力前行,努力實現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文明健康生活的期盼,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和廣大市民羣衆幸福指數,爲鞏固提升省級文明城市成果奠定堅實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