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其初衷主要是皇帝担心军队失利,来到前线以提高胜算。但也有一些负面的例子,如金庸老先生曾写道神雕大侠拍死蒙哥汗那样,其中皇帝一人被杀,全军立即陷入混乱,没有了战斗力。那么,在现实中,御驾亲征的成功率和影响是什么呢?
御驾亲征有四种类型。
一是创业型。例如,高帝灭西楚,广武灭群雄,曹操战赤壁汉中合肥,刘备汉中、夷陵之战,孙权合肥之战,刘裕第二次北伐,魏道武帝和太武开国之战,高桓宇文泰为敌,高桓宇文泰为敌,周武帝两次灭齐,五代梁太祖攻打河东,唐庄宗灭梁,宋太祖攻北汉,辽耶律阿保机侵幽州等等。
第二种是扩张型。如汉高帝平英布、陈豨、曹丕南征,苻坚淝水战、魏孝文南征、北齐文宣南征、北周武帝突厥前征、隋帝征吐谷浑、突厥、高丽、唐太宗前征等。
三是被迫应战型。三国魏明帝镇长安反击诸葛亮,冉闵杀胡、燕,慕容垂报仇奇袭北魏平城,南燕慕容超迎战东晋,东魏高澄围攻银川,五代晋出帝与辽抗争。
第四,战争发烧友御驾亲征。这种很少见。主要发生在明朝,一个是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另一个是明武宗偷出宣化宣化和蒙古交战。
综上来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浅显的共同点:无论什么样的御驾亲征,都有相当大比例的皇帝被杀害、气死、活捉、丧失名誉或引发了内患。很少有人不想打赢的。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在于:皇帝亲自来到前线,前线将领们束手束脚。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成功率较高而有了一个外行的上司就不一定了。
皇帝的个人亲征,当然也有军人出身的皇帝,宋武帝刘裕、宋太祖赵匡胤,他们都有丰富的前线作战经验,而且也有通视全国全军战略眼光,亲自带领队伍取得了自然很高的胜利率。事实上,当皇帝来到前线时,他的地位是一军统帅。从国家领导人到军队指挥官。当务之急是掌握实战经验,而不是云谋子臣的皇权政治。不幸的是,有些皇帝无法通过这道屏障。他们舍长而用短,当他们到达战场,就暴露他们的缺点。例如,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之战。
隋炀帝认为“高丽人不可能是我的对手”。征高丽将是一场毫无疑问的战斗。因此,他在政治上起了带头作用,命令军队不要各自为政,要互相配合,把中华帝国的谱摆足。他还下令同时讨伐和安抚高丽。如果高丽想投降,他们就会停止进攻。诸军大将知道这不是正确的作战方式,但没有人敢提出异议。所以,清正有序的行军,花了四十多天的时间才出发,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在逐城攻击的时候,一旦高丽人撑不住,他们就派他们的特使下来求和。隋军将军不敢自专。当他看到敌人的请求时,他飞报皇帝。就在这使者千里奔波见,韩国人就又准备好了保卫,如此往复,隋军空耗兵力。虽然高丽的方法类似于流氓,但你不能责怪别人玩流氓,因为你是第一个犯傻的,谁在战场上与你讲理?
皇帝的意外很容易造成“多米诺效应”
军队的指挥官在战斗中被俘虏或杀害,最糟糕的结果是军队被压倒。但如果总司令是皇帝,其影响将立即被几何倍数放大,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前赵皇帝刘曜率领军队征服洛阳,以粉碎后赵的进攻。这个胡老头天生是个酒鬼。当他十几岁的时候,以能剧饮闻名。结果,他在战场上喝醉了,受了重伤。五胡十六国初期,政权和军队组织非常简单。他们的行动完全取决于皇帝或指挥官本人。刘曜一被俘虏,本来可以在与敌人平分秋色的军队瞬间瓦解,被赵军打败。
如果总司令只是一名将军,在意外事故发生后朝廷可以立即更换将军。军队继续北伐不是问题。东汉征伐蜀中公孙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两位历任汉军指挥官被公孙树刺客刺杀。光武皇帝刘秀立即下令吴汉接班。汉军的进攻没有改变。然而若是皇帝战死,征伐的伟大事业就要给皇位交替让路了。不管这个战机多么难得,准备得多么充分,这都是徒劳的。
军事行动容易受到政治干预
皇帝是帝国政治关系的集合体和总枢纽。不管他在哪里,他的政治属性都会对他周围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皇帝的个人远征并不比将军的远征更好。国家的政治形势和皇帝的威望,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因此,无论是皇帝本人还是各级将领,都往往显得谨慎、臃肿。甚至因为过于稳定而放弃了积极的战机。但是战争一直是不拘成法、崇尚奇诡的。皇帝和将军们的军事戒备的很好。不要说他们不能打一场漂亮的战争,有时他们甚至会失去自我,一步输全盘输。
总之,战争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工作,职业的工作应该尽可能由职业人士来完成。如果你不是这块料,还是别勉强越殂代庖了。但不幸的是,有相当多的皇帝坚信自己也可以打仗,事实上,他们心里还是没有点数……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