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單從《明史》的記載看,似乎秦王的結局可以預見,連北京城都被攻下來了,崇禎皇帝都死了,那麼,藩王也就沒用了,很可能不知道死在哪兒個角落裏了。到“靖難之役”永樂皇帝朱棣死後,明朝的藩王徹底的失去了割據特權,成爲了被圈養起來的人,只食租稅,不治民事,少有護衛。

明朝可謂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皇帝制政權,在這個政權中,朱元璋吸收前朝滅亡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傳統的封建制,即封邦建國。朱元璋在其活着的時候建立了二十多個藩王,主要分在邊疆和國家重要的內地城市。
朱元璋分封的主要目的是鞏固統治,抵抗殘餘的蒙古人勢力的入侵。這些藩王根據其所在的位置不同,擁有者大大小小的軍事實力。最出名者當爲參加“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還有兵力最多的秦王朱樉。
這種帶有離心力的割據自然不能爲後代皇帝們所接受。到“靖難之役”永樂皇帝朱棣死後,明朝的藩王徹底的失去了割據特權,成爲了被圈養起來的人,只食租稅,不治民事,少有護衛。
這種情況持續了二百多年,被圈養藩王們喪失了各種能力,以至於在明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中損失慘重。在闖王李自成的軍事生涯中,定都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無疑是一個高峯。而在明朝藩王體系中,秦王的封地就在此處。
那麼,此時的秦王在哪兒呢?根據《明史》的記載是,“李自成破西安,存樞降於賊”。這裏的“存樞”指的是末代秦王朱存樞。不僅如此,在《明史》中還記載了秦王被李自成任命爲“權將軍”,而後更是被帶到北京,不知所終。這些記載還分佈在不同人的傳記中。
如果單從《明史》的記載看,似乎秦王的結局可以預見,連北京城都被攻下來了,崇禎皇帝都死了,那麼,藩王也就沒用了,很可能不知道死在哪兒個角落裏了。這麼多年來沒幾個人懷疑,但是,一塊兒墓碑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認識。
這塊兒墓碑全名是《大明宗室秦世子暨妃張氏合葬壙志》,主要記述了秦王一脈的一位世子生平。正是這塊兒墓誌銘,顛覆了正史的記載。墓誌銘開篇就是“世子諱存樞”,這已經明確告訴了我們,朱存樞只是一位世子,根本沒有繼承秦王爵位。
不僅如此,墓誌銘上還寫明瞭這位秦王世子的逝世時間,“世子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初五日以疾薨逝,享年四十。”崇禎二年,這是李自成剛剛參加起義的時間,距離大明王朝的滅亡還有十五年之久。
在墓誌銘中,還有一句話“世子以宗室至親,享有儲位,允爲藩輔,富貴兼隆,宜永壽年。溘焉長逝,豈非命耶”。”這句話則明確說了,“享有儲位”,也就是說,他只是世子,不是秦王。
比較兩則史料,墓誌銘無疑更具有說服力。墓誌銘是當時人所撰寫的,而且是爲一位秦王世子寫的,最基本的情況是不會出錯的。《明史》是清朝人編寫的,可靠性較墓誌銘差。既然如此,那後來繼承繼承秦王爵位的是誰呢?
這個人是朱存極。根據明朝宗室起名字的規則可以推出,朱存極很可能與朱存樞是同輩分的,而且很有可能是他弟弟。正所謂“孤證不立”,當時的《明實錄》就有朱存極襲封爵位的記載,《陝西通志》中不僅有類似的記載,更有秦王朱存極被俘的結局。
可見,正史也不是完全的可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