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帝師趙綰、王臧分別擔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這看似是對皇親國戚的大幅度任命,其實是將朝廷的權力分散開來,而且竇嬰和竇太后的姑侄關係因爲政見的不同而面臨着破裂的威脅,所以武帝對於竇嬰的任職,明着是抬舉太皇太后,實則打壓。趙綰與王臧輔政後,爲宣示武帝改革的正確與權威,特意向武帝上奏請召隱士申公出山擔任改革顧問,申公不僅是武帝的老師,也是景帝的啓蒙帝師,所以武帝對於這位八十多歲的老者很是信任,申公爲了大漢朝的基業和未來的順利發展,義不容辭的來到京師並且上書皇帝:爲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西漢初年,因爲七王之亂導致民不聊生、王室政權混亂的惡劣影響一直沒有消除,文帝和景帝爲了延續漢王朝的統治,只好實行休養生息的綏靖政策。景帝死後,武帝劉徹繼位,祖母竇氏作爲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年幼的武帝一直被祖母牢牢控制着。漢武帝劉徹作爲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一生雄才大略,所以他對於竇氏繼續文景之治的做法很是不滿,於是便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並推行新政。

一向揣摩帝心的宰相衛綰爲了迎合武帝,便上奏:“所舉賢良,或治申、韓、蘇、張之言亂國政者,請皆罷。這些建議都是甚得武帝心意的,所以同年六月份,新政就在武帝滿懷信心的期許中開展了起來。

竇氏堂侄、魏其侯竇嬰升任丞相;王太后之弟、武安侯田妢晉位太尉;帝師趙綰、王臧分別擔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這看似是對皇親國戚的大幅度任命,其實是將朝廷的權力分散開來,而且竇嬰和竇太后的姑侄關係因爲政見的不同而面臨着破裂的威脅,所以武帝對於竇嬰的任職,明着是抬舉太皇太后,實則打壓。

趙綰與王臧輔政後,爲宣示武帝改革的正確與權威,特意向武帝上奏請召隱士申公出山擔任改革顧問,申公不僅是武帝的老師,也是景帝的啓蒙帝師,所以武帝對於這位八十多歲的老者很是信任,申公爲了大漢朝的基業和未來的順利發展,義不容辭的來到京師並且上書皇帝:爲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何如耳。這句話讓年輕的帝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與此同時,武帝和祖母的關係緊張起來。

一向信奉黃老之學的竇太后根本不喜歡自己孫子的新政,甚至她覺得這是一種大不道行爲,於是她趁着淮南王劉安來京朝拜的時候,對這位毫不知情的王爺說:“上無太子,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宮車一日晏駕,非王尚誰立者。”這句話看似輕言輕語,但是卻足以讓武帝在內的所有新政參與者害怕,於是武帝連忙廢掉了還在搖籃期的新政計劃,整日對自己的地位是否還能保住感到害怕。

好在武帝的母親王娡是個臨危不懼的智者,她利用竇太后愛女館陶長公主和自己的親家關係,讓公主在自己的母親面前替他們母子說好話,這才保住了漢武帝的皇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