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这是战国时期七大强国的统称,经过了春秋时期各国不断地发动争霸战争,周王室起初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403年,魏斯、韩虔、赵籍等人被周威烈王分封为诸侯,晋国被赵、魏、韩三国取而代之。
随后,田陈氏通过数百年的渗透,掌握了朝政大权,田和在魏武侯的帮助下,成功向周王室讨得诸侯之位,成为了齐国的新主人,史称“田氏代齐”。在这一事件后,战国七雄的格局基本形成。
我们都知道,在战国中后期,天下的霸主国是富庶天下的齐国,那么,齐国全盛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这又是哪位君王在位时期做到的呢?
从疆域上来看,齐国疆域最辽阔是有两个时期的,第一个就是齐宣王干涉燕国内乱,占领燕国全境之时,第二个则就是齐闵王灭亡宋国,占据富庶的淮泗之地的时候。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看这齐国为什么在这两个时期疆域会如此广阔的。
齐宣王时期
公元前318年,当时的燕王哙在苏代、鹿毛寿等人的蛊惑下,决定效仿上古先王,实行“禅让”,将燕王之位交给了燕相子之,自己以臣子的身份朝拜子之。此举激起了燕国宗室以及子之的政治对手们的不满,不久,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等人起兵攻打子之,哪知子之早已严阵以待,很快就战败了,市被被杀,太子平被迫逃亡,一路辗转来到了齐国。
齐宣王得知燕太子平入齐的消息后,认为此时是干涉燕国内政的最佳时机,便找到了太子平,打着帮助其夺回王位的旗号,命名将匡章率军攻入燕国境内。因子之不得人心,太子平与匡章率领的大军很快就攻入了燕国国都蓟城,随后,子之被杀,燕王哙自缢身亡,太子平死于乱军之中,匡章指挥齐军占领了燕国全境,齐国的疆域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全盛时期。
奈何因齐军不得人心,加上赵武灵王到韩国接回了燕国公子职,秦惠文王借道赵国,打着为外孙(公子职)复国的旗号,出兵攻打齐国,齐宣王被迫命匡章退出燕国,公子职登基即位,是为燕昭王。
齐闵王时期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太子地即位,是为齐闵王。齐闵王即位之初,齐国名将匡章便取得了垂沙之战的大捷,楚国因此元气大伤,被迫割让淮北,向齐国称臣。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田文从秦国逃回齐国,齐闵王将其拜为齐相,随后,田文又依仗着父亲靖郭君田婴留下的政治力量掌握了朝政大权。为了报复秦国,纠集韩魏两国,以名将匡章为主将,率军攻打秦国。秦军与三国联军鏖战近三年,秦军不支,函谷关失守,秦昭襄王连忙派遣使臣,以藩臣的身份向三国割地求和。
此时,仅次于七雄的强国——宋国,在宋康王的统治下,四处征战,惹恼了魏、楚、齐等国,几度招致魏、楚、齐等国的进攻,而齐国为了控制宋国,也与魏、赵等国展开了大战。
公元前286年,齐国再度击败赵国,魏国见此也放弃了争夺宋国的控制权,转而与齐国联合吞并宋国。不久,齐闵王在苏秦的蛊惑之下,发兵攻灭了孤立无援的宋国,独吞了富庶天下的淮泗之地,齐国的疆域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全盛时期。
虽然从疆域上来说,齐宣王时期的齐国疆域要比齐闵王时期的要大,但是齐宣王占领的燕国,一向都是天下人眼中的“苦寒之地”,而燕国也一直都是战国之中打酱油的存在,齐国几乎灭掉了燕国,也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战果。反观齐闵王时期,虽然占领的土地没有齐宣王吞并的燕国那么广袤,但是在那个时候,宋国治下的淮泗之地是闻名天下的膏腴之地,宋国的国都商丘、重镇陶邑、彭城又是天下的商业重镇,齐国在此战之中获益远比占领燕国要大得多。
但也因此,齐国被秦、燕、赵等国所忌恨,两年之后,五国合纵伐齐,齐闵王身死,齐国险些亡国,从此一蹶不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