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一個“看不見的東部新區”正承載着全新理念下的城市發展之路,成都的未來依稀可觸。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稱,奧體公園不僅要帶動一個賽事產業鏈,形成東部新區產城融合的整體格局,還要通過舉辦頂級賽事來吸引全球人流湧入,並助力成都補足打造國際知名“生活城市”的短板,推動成都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中心城市邁進。

2020年5月6日上午10時許。成都之東。龍泉山下。沱江之畔。成都東部新區舉行正式授牌儀式。

站在成都平原向丘陵過渡的座標前,向西眺望,透過連片的高樓,三年前的那個會場歷歷在目。正是那個孕育萬物的春天,成都“東進”戰略橫空出世,向東翻越龍泉山,撬動城市空間格局千年之變的支點。

被神祕的北緯30度線和胡煥庸線同時穿過,地理意義上的成都座標感極強。

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門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平臺、成德眉資同城化新支撐、新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一連串“新定語”,是東部新區最新的建設座標。

從“東進”戰略提出到東部新區掛牌,歷經千個日日夜夜。向前看三年,向後看千年。三年間,地理意義上的成都打開了向東的新空間,發展意義上的成都城市座標,也在不斷變幻着內涵和外延。

成都“城市之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

座標01

西部的成都

一個“看得見的東部新區”

凸顯的價值

西部3億5千萬人口,共有三個中心城市:成都、重慶和西安。

回望成都平原,經度104.07,緯度30.67,歷來是崇山峻嶺環抱下的溫柔鄉、安樂窩。

雖然有“九天開出一成都”的天賦條件,但事實上,長期以來,成都一直被標註濃重的“西部”印記,趙雷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成都》歌曲裏,成都依然是“那座陰雨的小城”。

一座城市的區位座標不會輕易“移位”,但城市內生動力與時代大勢互動之下,其進位座標、影響力座標,都會發生深刻改變。

2018年,四川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戰略,成都首次被定位爲“一干”。這被認爲是“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成都在四川發展全局中的龍頭地位和關鍵作用,前所未有地賦予了成都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參與合作競爭的責任和使命”。

更早一些時候,2016年國務院批覆《成渝城市羣發展規劃》,將成都定位爲國家中心城市。時隔4年,2020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釋放重磅信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爲國家戰略,前所未有地強化了成都引領西部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擔當。

從省會城市到區域中心城市再到國家中心城市的歷史性跨越,成都開始構建時代新座標。

東部新區,則是破題之作。

先有好的聚集,後有平衡發展。東部新區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原中國規劃院院長李曉江盛讚,“成都是除了北京之外,能主動調整空間佈局的城市”。不是每一個人都具有這樣的慧眼,“東進”戰略提出之始,並非衆口稱讚,爭議的焦點,集中在“謀遠”與“謀近”。一些人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佈局是否太過超前?攤子是否鋪得過大?

時過三年,一個現實是,成都管理人口已超2100萬。科學測算,兩三年之後,成都人口規模將達到2200萬,那是成都規劃人口容量極限。再過十年,“吸附能力極強”的成都人口規模則將超過3000萬。

遙望兩千多年前,秦張儀築城,西爲少城,東爲大城,少城是市井之家和商賈流通的“商業中心”,大城是集聚蜀侯、蜀相、蜀守治所的“政治中心”,“二城並列”,鐫刻成都城市發展西興東漸的清晰足跡,奠定成都不斷向前發展的基礎。

東部新區,有如再建一個“少城”。

沒有什麼能阻擋人們進城的步伐。一個“看得見的東部新區”最直觀的價值,就是將使成都的人口承載力從容擴大到3000萬。

2019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首次提出要增強中心城市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東進”超前佈局的戰略眼光。

未來,規劃面積729平方公里、管理面積920平方公里的東部新區,將承載800萬人口,成爲成渝發展主軸上的動力源。

2020年3月27日,成渝宣佈兩地公積金實現互認互貸,雙城轉移住房公積金將由“兩地跑”變爲“一地辦”,方便兩地間人才流動。緊接着,雙城之間一大波涉及“人”的簽約接踵而至,人社、醫保、科技以及成渝高新區簽約,等等。

這是東部新區起步成勢難得的時代機遇,而作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東部新區的“高地價值”不言而喻。

成都向東,將在更廣範圍內集聚調配資源,向更大空間提供服務輻射,在城市座標的不斷攀升中,用更高站位倒逼自我提升。

公園城市是成都一張亮眼的名片

座標02

中國的成都

一個“看不見的東部新區”

承載的未來

2020年4月11日,天府大道西側的山丘高地,全球首個以公園城市爲概念的展廳——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展示廳正式向公衆開放。這一目前全國最大的5D沉浸式展廳分爲序廳、總覽廳、實踐廳三個部分,伴隨觀衆體驗,娓娓講述成都在全國率先破題“公園城市”的故事。

在不少城市觀察家眼裏,公園城市是成都最獨特的定位,全國獨一無二。

2017年9月開始建設的天府綠道體系,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探索路徑。如今,沿34公里錦城綠道,獨角獸島、總部經濟、科學城與52種珍稀野生鳥類比鄰而居,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爲成都招財引智的“獨門武器”。78公里錦江綠道,“一年治污、兩年築景、三年成勢”,衍生“夜遊錦江”旅遊品牌,成爲成都打造夜間經濟的拳頭項目,演繹綠色與發展的“價值轉換”。繞城320公里的田園綠道,串林盤、接桑梓,溶解城鄉邊界,打造“鄉村振興”的“成都路徑”。

除了綠道,還有街道、軌道。

2019年6月,成都在全市推廣的《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讓人耳目一新。這部“導則”對整個城市的街區以及街區生態、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都作出符合新理念的硬性要求。

這樣的思路下,街道往哪裏拐,也大有文章。拐,着眼於實現公衆利益最大化和城市效益最大化,不僅要利於交通,更要對片區的價值提升有幫助。

2020年5月11日,成都首張TOD地圖官宣。16個TOD項目分佈在成都14個區市縣,以軌道交通爲中心,在站點500米到800米範圍內構建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爲一體的城市中心,一個TOD項目就是一個公園社區。

有專家認爲,無論是綠道,還是街區導則、TOD,一旦在成都實驗成功,對中國城市貢獻都將是革命性的。

東部新區是探究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另一個切口。

雖然“東進”聲急,但一部“東部新區規劃”卻耗時兩年有餘。由96名院士、國際大師及知名專家領銜,3500多人組成的規劃團隊,開展了五輪新區規劃“大會戰”。

從“白紙畫圖”起步,到“四城一園”佈局。其背後,凸顯一個理念,就是“營城”。要興產業,形成聚集的紐帶;要立“圖騰”,用天府文化涵養靈魂的安放;要造環境,大規模植入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形成職住平衡、產城相融、宜居宜業的“大生態”。

2020年3月,成都東部新區九大片區悉數亮相。之所以九個片區齊頭並進,其實承載了對城市最大的反思,就是要破除點狀擴散圈層發展的“攤大餅”模式,形成多中心網格化的空間佈局。

729平方公里之內,東部新區以看得見的模樣,講述一個公園城市的空間呈現;729平方公里之外,一個理念上的東部新區,正在構建城市轉型的大邏輯。這個大邏輯的指向,就是未來現代城市的走向。

如果把視線再拉遠一點,2017年成都先後成立的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和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也是這個大邏輯下的關鍵之環。

如今,站在全國層面看,成都新經濟發展至少有三個“最”:全國最先系統提出發展新經濟、全國率先設立新經濟管理服務機構、全國率先提出應用場景理論,把“給優惠”變爲“給機會”“給場景”。這三個“最”,爲成都動能轉換爭取了窗口時間。

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同樣是一個全新的機構,全國尚無第二家。這是成都跳出城市治理慣性的一個破冰之作。這一破冰之作,在這次波及世界的疫情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2020年新春佳節之際,成都出動49萬餘人展開社區網格化排查動員,48小時之內,全市4370個城鄉社區全面鋪開。截至目前,服務超兩千萬人口的成都,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66例,全市感染率僅十萬分之一,是全國千萬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不少社區工作者噙淚感嘆:“社治委好像專門爲疫情而生。”

城市發展座標總是與全國社會經濟版圖調整互爲映照。大疫之後,各大城市一季度經濟發展數據出爐,成都上升至全國第六,創下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

城市的潮漲潮落,內蘊城市內生動力與時代大勢的深刻互動。

三年突圍,成都在國家戰略座標中謀篇佈局;三年爲期,成都在新時代城市轉型突圍中摸爬滾打;三年一劍,成都在世界城市體系中搶位爭先。

“取法乎上得其中”。如今,一個“看不見的東部新區”正承載着全新理念下的城市發展之路,成都的未來依稀可觸。

天府國際機場規劃圖

座標03

世界的成都

“東部新區的模樣”就是

未來成都在世界的模樣

世界城市座標系上,城市地位的凸顯一是功能,二是個性。

2020年2月28日凌晨,成都直飛法蘭克福航線率先復航起飛。機上搭載了約8噸“成都造”電子產品,以及從深圳、寧波、青島等地來蓉中轉的9噸貨物。稍後,3月3日晚上,成都青白江國際鐵路港兩列中歐班列滿載石墨、汽車零配件、電腦、冰箱、服裝鞋帽的90多個集裝箱,分別發往歐洲羅茲、沙夫馬克。

樞紐天下,經略全球。有效保障疫情期間跨國企業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這是成都作爲中國向西向南國際門戶樞紐的空間表述,是一座城市功能的極具價值呈現。

事實上,全球化語境中,機場作爲城市間的瞬時連接網絡,相當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地位,是城市建構世界性座標的一個箭頭。

天府國際機場就是這樣一個集銳集鋒的“箭頭”。

過去,城市多注重“機場與城市分離”,而東部新區着眼的是機場對未來800萬人口的帶動能力。在其對未來東部新區的勾勒中,機場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交通樞紐,它應該被高質量的經濟活動所包圍,應該促進生產與生活的相融,應該與各業界多一點化學反應。

4月20日,成都首場重大產業化項目集中籤約儀式上,成都東部新區9個片區被大力推介,以天府國際機場爲樞紐的空港新城佔了其中三個。天府奧體公園片區、三岔TOD片區、航空智能製造園三足鼎立,生動呈現生產與生活相融,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新型城市形態。

同時,依託天府國際機場,東部新區還將探索創建內陸自由貿易港,打造國家級內陸臨空經濟發展示範區,並將聯動天府國際空港和成都國際鐵路港,構建空鐵公水多式聯運物流體系,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交通門戶、消費中心和交往中心。

2019年8月,成都透露,即將在成都舉辦的大運會、世乒賽、世運會三大賽事中,世運會開閉幕式擬在天府奧體公園主體育場舉辦。此前,成都將天府奧體公園定位爲事關城市長遠發展的功能性重大工程,“東進”戰略的牽引性重大工程,是“百年大計”。

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稱,奧體公園不僅要帶動一個賽事產業鏈,形成東部新區產城融合的整體格局,還要通過舉辦頂級賽事來吸引全球人流湧入,並助力成都補足打造國際知名“生活城市”的短板,推動成都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中心城市邁進。

這一說法,正好緊扣成都這三年致力而爲的另一件事,就是對城市特質的認知和張揚。

成都的特質,就是“生活”。三千年城市煙火氣,一直是成都相較其他城市的獨特存在,是成都後發超越的比較優勢,也使成都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個性十足。

“以前馬車很慢,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樣的“慢”,如今已經成爲一種後現代追求。

成都以“慢”而著稱。站在“回應美好生活需求”的維度,就能看到,一個“慢”字,實際上蘊含了對生活的享受和審美。

城市的最終意義,應該歸結爲“高品質的生活”。營城理念下的築城是有溫度的,“生活”,凝聚了成都城市發展的價值公約數,推動城市發展從產業邏輯迴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

城市的發展似乎總有一個悖論,就是不斷在“宜居”與“宜業”中尋找求解平衡之道。著名經濟學家、《城市的勝利》作者愛德華·格萊澤說:“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僅有利於保護自然生態,而且還能刺激創新。”東部新區正在“保護生態”與“刺激創新”的路上前行。

成都正在下一盤大棋,東部新區無疑是舉足輕重的那枚棋子。

東部新區的模樣,也將成爲成都未來呈現給世界的模樣。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章夫 劉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