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合肥市还建立了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网,包括87个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站和279个地震宏观观测点,其中水井观测点70个,动物观测点168个,植物观测点33个,其他观测点8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地震宏观前兆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说,海豚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记者走近合肥市首个固定的海洋生物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站——合肥汉海极地海洋世界,看到两只可爱的海豚正在水里左右游动。

  在合肥地震监测网络中,有一群特殊的“监测员”。它们藏身于动物园、植物园、海洋馆,又或是水井之中……在5月12日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请跟随记者一起走近这些让你意想不到的地震观测点吧!

  动物园长臂猿已是地震“监测员”

  探着毛茸茸的小脑袋,一双长臂吊在单杠上,悠然地晃荡着身子,在合肥野生动物园灵长区,一只长臂猿正在惬意地享受着阳光,“无视”着围观它的游客。别看这只长臂猿平日里如此“傲娇”,它可是监测地震的有力帮手。

  合肥野生动物园是合肥市的地震宏观观测点之一。它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监测地震发生。据统计资料显示,一旦动物出现群体性异常行为,如突然嘶吼、焦躁地四处乱跑等,可以作为气候或大震前的异常前兆。

  动物饲养员阮大兆既要照顾灵长区的动物,又要兼职地震观测。一朝一夕,他和这些灵长类动物已经相处了几十年。哪只猴子淘气好动、哪只猴子情绪低落……这些他几乎一眼便知。阮大兆告诉记者,在他的饲养经历中,气候的突变、环境污染和地震波的影响等会让动物们行为异常。2009年合肥发生日全食,在日全食到来之前,整个动物园里的动物都变得“不淡定”。火烈鸟把头插在水里,猴子到处乱蹦,百鸟园里的鸟胡乱扑腾,地缝里的蚂蚁不断外爬……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地震监测培训,阮大兆告诉记者,通过动物监测地震是很有效的宏观监测手段,但监测的主体一定要是整个动物群体,而不是单个动物的异常行为。

  合肥野生动物园自2013年建立地震宏观观测点至今,目前,共有三处地震宏观观测点,分别是百鸟园、灵长类和爬行类园区。园区内的地震监测负责人每天都要对动物的行为进行记录,一旦发生群体性动物异常行为,就要立刻上报给地震局。

  海洋馆“萌宠”可感知地震

  有人说,海豚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记者走近合肥市首个固定的海洋生物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站——合肥汉海极地海洋世界,看到两只可爱的海豚正在水里左右游动。相比于其他“怯人”的海洋动物,海豚却是哪里有人,它就往哪里游。

  海洋馆的游客服务经理朱昌胜向记者介绍,那些海豚平日里也“兼职”地震监测员。据了解,像海豚、鲸鱼等动物,可以听到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因此,它们能遥感得出数百公里之外雷电和洋底海啸的声波。

  朱昌胜表示,为了让海豚拥有健康的身体、敏锐地捕获次声波等灾害信息,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员会对它们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身体有无损伤、血液有无白细胞、排泄物是否正常等均在检查范围内。除此之外,饲养员们每天都会记录海豚的身体状况和行为状态。

  植物对地震也有观测价值

  植物对地震也有观测价值?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合肥植物园,这里也是合肥市地震宏观观测点之一。月季、鲁冰花和石榴花等鲜花娇艳欲滴,如何通过这些植物来预测地震呢?难道地震前植物会突然枯萎或变色?

  负责植物园地震观测的王素娟告诉记者,目前植物园里有三个地震观测项目,分别是植物观测、动物观测和水面观测。用植物观测地震,主要是看植物是否在不适的季节成片发芽或开花,比如在地震来临之前,含羞草可能会突然枯萎,蒲公英可能会突然开花,竹子可能会在开花后突然死亡等。“虽然目前还没有科学依据证明植物的这些反常现象和地震有着直接关系,但植物仍有可观测的价值。”据了解,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唐山和天津郊区都出现了竹子开花、柳树枯梢和果树带果开花的异常现象。

  其次,动物观测主要是观察植物园内的飞禽,如飞鸽。在地震前,岩层微破裂会释放出高频次的地震波,鸽子能够敏锐地感知到这种地震波。饲养的鸽子在震前会仓皇飞走,甚至连不会飞的雏鸽也会挣扎外逃。而水面观测则主要是观察池塘水质变化和水中的鱼等是否有群体性异常行为。由于植物园去年才挂牌成立地震宏观观测点,目前还没有观测到与地震有关的宏观异常。

  专业设备藏身水井可给地层“把脉”

  一块大理石板压在井口上方,搬开大理石,一根橘黄色的管子插在井中间,管子四周略微生锈。在管子上方,一根大约有小拇指粗的电缆从管子里穿出,井下的水并不多,这井中的水常年水位变化仅在毫米之间。记者看到的正是合肥市监测中心的测震井。

  合肥市地震监测中心的测震组负责人衡潇介绍,这口测震井深150米,进入基岩层130米,它主要是通过井下的短周期地震计来监测地震,能够清晰监测地震动波形传播和变化,记录全球7级以上、全国5级以上、华东3级以上和安徽省1.5级以上的地震。一旦发生地震,地震波信号将通过电缆,被传输到监测机房的电脑上,再由地震监测员进行分析、研判,在五分钟内调动数据、汇总上报,并及时发布地震信息。

  在测震井的另一边,还有一口和测震井外貌十分相似的井,井口上驾着辘轳,辘轳上缠绕着一圈圈缆线。衡潇解释,这口井叫做前兆观测井,井深350米,井下安装着地震前兆观测系统,通过动态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为地震短临预报提供可靠数据。

  通过这两口井在第一线的动态监测,地震监测员就能够在后方的监测机房里24小时掌握地震相关信息。在监测中心的机房里,6台电脑上布满了蓝色的波状线条,上面显示着合肥、肥西、长丰县等地的“水位”、“水温”等信息。衡潇介绍,这里汇聚了合肥市以及周边8个地震台站的数据。大家平时所看到的官方发布地震信息,都是从这里发布出去的。

  “高科技”可迅速获悉全国3级以上地震

  除了两口连续多年观测地下深部信息的井孔,5月初,合肥市地震监测中心还最新引进了“高科技”装备助力地震监测预报。在监测中心机房,一台32寸的大屏幕被安装在墙上,衡潇介绍,这是用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终端。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具有安全、稳定、快速的特点,终端通过4G网络通讯,在预警信息服务平台的支持下能够第一时间发布全国范围内M3.0级以上的地震情况。未来,随着预警项目的建设完成,能实现对安徽及周边的强有感以上地震活动进行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同时具有简易烈度计功能,配备应急通讯和摄像头,当本地烈度达到6度以上时启用,进行应急通讯、采集现场受灾情况,回传救灾指挥部门。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李福凯/摄

  【链接】

  合肥市已建成地震监测台网、群测群防信息网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

  据合肥市地震局介绍,目前,合肥在全省已率先建成“一市一中心、一县一台站、全市一网络”覆盖全市的“1+5+3”地震监测台网,区域内现有市级监测中心1个,县级监测台站5个,观测站点3个,可有效监测合肥市及周边ML1.5级以上地震震情,震情监测达到“5分钟自动速报,8分钟修正速报,10分钟完成速报”的目标。

  此外,合肥市还建立了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网,包括87个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站和279个地震宏观观测点,其中水井观测点70个,动物观测点168个,植物观测点33个,其他观测点8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地震宏观前兆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