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合肥市還建立了地震羣測羣防信息網,包括87個地震羣測羣防信息站和279個地震宏觀觀測點,其中水井觀測點70個,動物觀測點168個,植物觀測點33個,其他觀測點8個,覆蓋全市所有鄉鎮,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地震宏觀前兆觀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人說,海豚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記者走近合肥市首個固定的海洋生物地震羣測羣防信息站——合肥漢海極地海洋世界,看到兩隻可愛的海豚正在水裏左右遊動。

  在合肥地震監測網絡中,有一羣特殊的“監測員”。它們藏身於動物園、植物園、海洋館,又或是水井之中……在5月12日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請跟隨記者一起走近這些讓你意想不到的地震觀測點吧!

  動物園長臂猿已是地震“監測員”

  探着毛茸茸的小腦袋,一雙長臂吊在單槓上,悠然地晃盪着身子,在合肥野生動物園靈長區,一隻長臂猿正在愜意地享受着陽光,“無視”着圍觀它的遊客。別看這隻長臂猿平日裏如此“傲嬌”,它可是監測地震的有力幫手。

  合肥野生動物園是合肥市的地震宏觀觀測點之一。它可以通過觀察動物的行爲來監測地震發生。據統計資料顯示,一旦動物出現羣體性異常行爲,如突然嘶吼、焦躁地四處亂跑等,可以作爲氣候或大震前的異常前兆。

  動物飼養員阮大兆既要照顧靈長區的動物,又要兼職地震觀測。一朝一夕,他和這些靈長類動物已經相處了幾十年。哪隻猴子淘氣好動、哪隻猴子情緒低落……這些他幾乎一眼便知。阮大兆告訴記者,在他的飼養經歷中,氣候的突變、環境污染和地震波的影響等會讓動物們行爲異常。2009年合肥發生日全食,在日全食到來之前,整個動物園裏的動物都變得“不淡定”。火烈鳥把頭插在水裏,猴子到處亂蹦,百鳥園裏的鳥胡亂撲騰,地縫裏的螞蟻不斷外爬……經過多年的觀察和地震監測培訓,阮大兆告訴記者,通過動物監測地震是很有效的宏觀監測手段,但監測的主體一定要是整個動物羣體,而不是單個動物的異常行爲。

  合肥野生動物園自2013年建立地震宏觀觀測點至今,目前,共有三處地震宏觀觀測點,分別是百鳥園、靈長類和爬行類園區。園區內的地震監測負責人每天都要對動物的行爲進行記錄,一旦發生羣體性動物異常行爲,就要立刻上報給地震局。

  海洋館“萌寵”可感知地震

  有人說,海豚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記者走近合肥市首個固定的海洋生物地震羣測羣防信息站——合肥漢海極地海洋世界,看到兩隻可愛的海豚正在水裏左右遊動。相比於其他“怯人”的海洋動物,海豚卻是哪裏有人,它就往哪裏遊。

  海洋館的遊客服務經理朱昌勝向記者介紹,那些海豚平日裏也“兼職”地震監測員。據瞭解,像海豚、鯨魚等動物,可以聽到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和次聲波,因此,它們能遙感得出數百公里之外雷電和洋底海嘯的聲波。

  朱昌勝表示,爲了讓海豚擁有健康的身體、敏銳地捕獲次聲波等災害信息,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員會對它們進行定期的身體檢查,身體有無損傷、血液有無白細胞、排泄物是否正常等均在檢查範圍內。除此之外,飼養員們每天都會記錄海豚的身體狀況和行爲狀態。

  植物對地震也有觀測價值

  植物對地震也有觀測價值?帶着疑問,記者來到了合肥植物園,這裏也是合肥市地震宏觀觀測點之一。月季、魯冰花和石榴花等鮮花嬌豔欲滴,如何通過這些植物來預測地震呢?難道地震前植物會突然枯萎或變色?

  負責植物園地震觀測的王素娟告訴記者,目前植物園裏有三個地震觀測項目,分別是植物觀測、動物觀測和水面觀測。用植物觀測地震,主要是看植物是否在不適的季節成片發芽或開花,比如在地震來臨之前,含羞草可能會突然枯萎,蒲公英可能會突然開花,竹子可能會在開花後突然死亡等。“雖然目前還沒有科學依據證明植物的這些反常現象和地震有着直接關係,但植物仍有可觀測的價值。”據瞭解,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唐山和天津郊區都出現了竹子開花、柳樹枯梢和果樹帶果開花的異常現象。

  其次,動物觀測主要是觀察植物園內的飛禽,如飛鴿。在地震前,岩層微破裂會釋放出高頻次的地震波,鴿子能夠敏銳地感知到這種地震波。飼養的鴿子在震前會倉皇飛走,甚至連不會飛的雛鴿也會掙扎外逃。而水面觀測則主要是觀察池塘水質變化和水中的魚等是否有羣體性異常行爲。由於植物園去年才掛牌成立地震宏觀觀測點,目前還沒有觀測到與地震有關的宏觀異常。

  專業設備藏身水井可給地層“把脈”

  一塊大理石板壓在井口上方,搬開大理石,一根橘黃色的管子插在井中間,管子四周略微生鏽。在管子上方,一根大約有小拇指粗的電纜從管子裏穿出,井下的水並不多,這井中的水常年水位變化僅在毫米之間。記者看到的正是合肥市監測中心的測震井。

  合肥市地震監測中心的測震組負責人衡瀟介紹,這口測震井深150米,進入基岩層130米,它主要是通過井下的短週期地震計來監測地震,能夠清晰監測地震動波形傳播和變化,記錄全球7級以上、全國5級以上、華東3級以上和安徽省1.5級以上的地震。一旦發生地震,地震波信號將通過電纜,被傳輸到監測機房的電腦上,再由地震監測員進行分析、研判,在五分鐘內調動數據、彙總上報,並及時發佈地震信息。

  在測震井的另一邊,還有一口和測震井外貌十分相似的井,井口上駕着轆轤,轆轤上纏繞着一圈圈纜線。衡瀟解釋,這口井叫做前兆觀測井,井深350米,井下安裝着地震前兆觀測系統,通過動態監測地下水水位、水溫爲地震短臨預報提供可靠數據。

  通過這兩口井在第一線的動態監測,地震監測員就能夠在後方的監測機房裏24小時掌握地震相關信息。在監測中心的機房裏,6臺電腦上佈滿了藍色的波狀線條,上面顯示着合肥、肥西、長豐縣等地的“水位”、“水溫”等信息。衡瀟介紹,這裏匯聚了合肥市以及周邊8個地震臺站的數據。大家平時所看到的官方發佈地震信息,都是從這裏發佈出去的。

  “高科技”可迅速獲悉全國3級以上地震

  除了兩口連續多年觀測地下深部信息的井孔,5月初,合肥市地震監測中心還最新引進了“高科技”裝備助力地震監測預報。在監測中心機房,一臺32寸的大屏幕被安裝在牆上,衡瀟介紹,這是用於地震預警信息發佈的終端。

  地震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具有安全、穩定、快速的特點,終端通過4G網絡通訊,在預警信息服務平臺的支持下能夠第一時間發佈全國範圍內M3.0級以上的地震情況。未來,隨着預警項目的建設完成,能實現對安徽及周邊的強有感以上地震活動進行地震預警信息發佈。終端同時具有簡易烈度計功能,配備應急通訊和攝像頭,當本地烈度達到6度以上時啓用,進行應急通訊、採集現場受災情況,回傳救災指揮部門。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小容/文 李福凱/攝

  【鏈接】

  合肥市已建成地震監測臺網、羣測羣防信息網已覆蓋全市所有鄉鎮

  據合肥市地震局介紹,目前,合肥在全省已率先建成“一市一中心、一縣一臺站、全市一網絡”覆蓋全市的“1+5+3”地震監測臺網,區域內現有市級監測中心1個,縣級監測臺站5個,觀測站點3個,可有效監測合肥市及周邊ML1.5級以上地震震情,震情監測達到“5分鐘自動速報,8分鐘修正速報,10分鐘完成速報”的目標。

  此外,合肥市還建立了地震羣測羣防信息網,包括87個地震羣測羣防信息站和279個地震宏觀觀測點,其中水井觀測點70個,動物觀測點168個,植物觀測點33個,其他觀測點8個,覆蓋全市所有鄉鎮,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地震宏觀前兆觀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