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二,兩宋300多年,一共出了21個奸臣,而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和追隨者竟然佔了1/3(蔡確、邢恕、呂惠卿、章惇、曾布、安惇),《宋史》的編撰者如此編排,究竟想說明什麼問題。本屆及第者雖然燦若羣星,但是,也有個非常奇怪的現實,那就是這屆進士榜中的成名人物,日後竟有三位被官修《宋史》列入《奸臣傳》,他們分別是章惇、曾布、呂惠卿。

《清平樂》:史上牛科考,唐宋八家佔了仨,兩宋奸臣佔七分之一!清平樂:科考千年“龍虎榜”,蘇軾進不了前三,同榜人物命運迥異!

《清平樂》的仁宗時代,是兩宋人才最爲昌盛的時期之一:文有范仲淹、歐陽修、富弼、韓琦、呂夷簡、包拯、曾公亮、文彥博……武有狄青、種世衡等等。另外,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由歐陽修主持的那屆科舉,堪稱千年是之最,選拔出許多現在仍耳熟能詳的名人。

當時的士子中流行“太學體”,那樣的文章除了引經摘典外,空洞無物,毫無實用價值,歐陽修深知這類文章的不實與危害,所以,他一改往日的錄取標準,將“太學體”的考生擯棄不顧,而錄取了一大批文采出衆、立論得當、言之有物的文章的考生。歐陽修的這一舉措,在當時的學界引起軒然大波,落榜舉子非常不滿,紛紛指責歐陽修以個人好惡選仕,甚至有人揚言要以武力讓他知道厲害。

雖然招致大部人的不滿,但是,歐陽修的這一創舉,卻爲大宋招攬了一大批名耀青史的人才:這屆考生中被錄取的新貴中,唐宋八大家就佔了三位:蘇軾、蘇轍、曾鞏。

此外,還有程朱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張載,以及其後王安石變法的核心人物呂惠卿、章惇、曾布等人。稍有遺憾的是,這一屆龍虎榜中的前三甲的章衡、竇卞、羅愷,卻已很少有人能記住他們的名字了。

本屆及第者雖然燦若羣星,但是,也有個非常奇怪的現實,那就是這屆進士榜中的成名人物,日後竟有三位被官修《宋史》列入《奸臣傳》,他們分別是章惇、曾布、呂惠卿。官修正史《宋史》中,《奸臣傳》4卷共21人,本屆科考榜中就佔了七分之一。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爲人與經歷,興許會明白一二。

先說章惇。章惇,字子厚,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銀青光祿大夫章俞之子。出身世族的章惇,博學善文,相貌俊美,但高傲自負。嘉祐二年這一榜的狀元章衡,是章惇的侄子。章惇“因恥出侄章衡下,委敕而出”。極其好勝的章惇,覺得名次在侄子之是一種恥辱,所以扔掉錄取通知書走了。兩年後的嘉祐四年(1059年),25歲的章惇再考進士,又考中了。這一榜中,章惇有個同榜同學叫蔡確,後來也同他一樣,被《宋史》列入《奸臣傳》。

再說曾布。曾布,字子宣,同樣是世族出身,其你爲太常博士曾易佔。13歲時,父親曾易佔去世,跟隨兄長學習,嘉佑二年(1057年)兄弟二人同時考中進士。他的這位兄長,就是躋身唐宋八大家的曾鞏。與乃兄相比,曾布的仕途走得更順些,曾官居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而曾鞏的仕途止於中書舍人。

最後說說呂惠卿。呂惠卿,字吉甫,號恩祖,泉州南安水頭鎮樸里人,25歲中進士,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獲得他的器重,還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他是王安石變法中的二號人物,爲推動變法做出了許多貢獻。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後,呂惠卿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繼續推動變法,變法過程中,和以司馬光爲首的保守派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成爲參知政事後與王安石發生矛盾,二人關係破滅,王安石回朝後,呂惠卿因連坐其弟罪責被貶出京,從此遠離政治中心。宋哲宗即位後,呂惠卿被高太后支持的保守派迅速打倒,貶爲建寧軍節度副使。在哲宗親政後,又得到任用,但再也無法進入政治中心。

因之前呂惠卿是依靠王安石的信任一路走到副宰相之位,而王安石離任後卻又極力打擊王安石,甚至拿出和安石的私信來詆譭他,王安石退處金陵後,也深悔錯信了呂惠卿。所以後來無論是章惇、曾布、蔡京中的誰當政,都會因爲厭惡害怕其品性而不敢引其入朝,於是他一直在朝外輾轉爲官至去世。

呂惠卿大半生都被捲入新舊黨的爭鬥,宦途也因此非常波折,評價也出現極大分歧,史書上認爲他背信棄義、禍國無恥,人格低劣;而在後世對王安石變法重新定義後,認爲他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

回過頭來再看看章惇、曾布,以及蔡確的“成奸史”,發現他們的人生經歷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王安石變法的積極支持者與參與者。

章惇進士及第後,任職地方,頗有政績:經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規模開發湖南,設立州縣,開拓西南,統一內地割據勢力,對江南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入閣參與熙寧變法。舊黨掌權後,章惇反對廢除新法,出貶汝州。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執政,嚴刑峻法,控制言論。在政治上,貶斥舊黨,流放諸臣;在地方上,設置晉寧軍與隴右節度軍;法令上,恢復熙寧舊法,加以完善;文化上,廢除詩賦,代以二經;軍事上,征服西夏,攻滅唃廝囉;外交上,簽訂元符和議,招降吐蕃諸部;水利上,治理黃河,溝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罷免非治科、進士、上舍生而仕官之人。

作爲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章惇一生的政治作爲對北宋政治造成深遠影響,強硬態度導致遼軍南下,幾乎引發宋遼戰爭。然而,聯合于闐並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復失地,開疆拓土,驅逐西夏並以沙漠爲界,爲北宋取得對西夏戰爭的優勢奠定了一定基礎。

章惇去世31年後的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採納任伯雨的諫章,下詔追貶章惇爲昭化軍節度副使,命其子孫永遠不能在朝廷出仕。

曾布中進士後,因受王安石和韓維的推薦,曾布得以上書言政,得到了宋神宗的重視並被重用,在熙寧年間王安石變法的關鍵時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後來在市易法的爭論中,曾布被認爲阻撓了新法而貶謫出外,在饒、潭、廣、桂、秦、陳、蔡等地奔波爲官。

宋神宗駕崩後,高太后垂簾,舊黨執政,曾布又因堅持不變役法而未進入政治中心 ,直至宋哲宗親政後纔得到重用,重新開展變法事業,被任命爲樞密使,但又與同爲新黨的章惇爆發矛盾。端王趙佶繼位後,章惇因反對被貶謫,曾布被徽宗任命爲右僕射,並排擠掉了作爲左僕射的韓忠彥,又和新任左僕射蔡京爆發矛盾,被一再貶謫,最終死於潤州。

王安石對曾布的評價是:“自議新法,始終言可行者,曾布也;言不可行者,司馬光也;餘皆前附後叛,或出或入。”

《宋史》《奸臣傳》的21人中,邢恕、安惇也名列其中,與上述“諸奸”一樣,這二位也都是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與參與者。爲此,有歷史學者對《宋史》的《奸臣傳》發出質疑:其一,在蔡確之前的100餘年中,宋朝統治集團內部難道就沒有一個奸臣嗎?其二,兩宋300多年,一共出了21個奸臣,而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和追隨者竟然佔了1/3(蔡確、邢恕、呂惠卿、章惇、曾布、安惇),《宋史》的編撰者如此編排,究竟想說明什麼問題?

難怪,對於曾布入選《奸臣傳》,梁啓超也曾爲其鳴不平:“曾子宣者,千古骨鯁之士”、“其才其學,皆足以輔之,南豐可雲有弟,而荊公之得士,亦一夔而足者也。”併爲其辯白:“荊公之冤,數百年來爲之昭雪者,尚有數十人。而子宣之冤,乃萬古如長夜,吾安得不表而出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