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有关圆明园的第106篇文章,在写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究竟要去圆明园看什么?

我第一次进圆明园是2006年,我调入清华大学工作后的第一个周末。当时我每天漫步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边,在荷塘西侧就是熙春园。当年康熙帝赐园时,四阿哥胤禛的园子是圆明园,三阿哥胤祉的园子就是熙春园。熙春园后也归入圆明园,成为“圆明五园”之一。2006年时,圆明园比清华大学校园的环境要差不少。当时妻子正怀孕,我们就平时走清华,周末逛圆明园,但当时仅限于长春园和漪春园部分,极少到圆明园。

真的开始关注圆明园还是今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家都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庚子春。宅在家里看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60周年”这样一条消息。回想自己在圆明园中散步,或带孩子去圆明园时,常听到“这里到处光秃秃的,走半天累得要死什么也看不到”之类的抱怨,就决定尽自己所能,写一点既有历史背景又通俗易懂的圆明园主题文章。

为了写这些文章,我翻看了一些资料,也实地走了圆明三园的每一个角落,修改了多次文稿。每走一遍,每写一篇,每改一次都对圆明园的认识加深一点。我的感受就是:圆明园不仅要去,还要多去,更要多带动自己的亲朋好友去,要有机会就宣传和介绍它,让它真的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成为我们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那究竟要去圆明园里看什么?我感觉要看三点。

一是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四十景图是乾隆组织,著名宫廷画师唐岱、沈源等人历时11年绘制而成的,乾隆写了40首御诗,工部尚书汪由敦书写。具有极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都是工笔写实风格的,题诗也意境深远、情深意切,可以说是诗、书、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可惜的是这些画被法国人掠走了,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2003年8月,国家博物馆花费巨资,在法国翻印了原彩色底版并制成了画卷,在圆明园正觉寺、展诗应律、买卖街等多个地方都有集中展示,每个景点前又有专门展示,大家可以安安静静地看着那些图,想象着当年这里的繁华景象,体味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等风格。

二是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建筑没有了,但山形水系还在,这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沿路走一走,乘船游一游,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万园之园”移天缩地,荟萃古今中外名园的理念和格局,开阔自己的胸襟,体会民族精神的博大。

三是断壁残垣遗址。此处无声胜有声,那一个个孤石,一块块残碑,一片片基址,一断断弃墙,一件件文物,还有那仅剩的一座残桥等,虽说无言,但却振聋发聩,让我们触目惊心,让我们心底无法平静。

当然,可看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我们能读懂,能解清,能传承。

历史不能重演,不能让历史重演,但这不是只靠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干好自己的本职,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它旁落。如果能这样,我们在游览圆明园时,才能不只是一种空悲切,才不会觉得这里没什么可看的。

离10月18日越来越近了,请大家能记住186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的罹难日。今年的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60周年纪念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