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相声市场之所以是虚假繁荣,之所以说相声艺术在现在已经深陷艺术沦陷的危机,归根结底就是相声艺人缺乏文化和修养,相声作品缺少格调和品位。现在的相声市场同样如此,绝大多数所谓的相声明星不是靠作品走红的,而是首先被资本或者团队捧红的,因为靠作品走红需要积累和运气,比如郭德纲,学了十几年相声,又说了十年,逐渐才建立起口碑和人气。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

这句话,是个说相声的都会说,也经常挂在嘴边。

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是把相声当成语言艺术去对待?有多少相声从业者甚至包括拥有海量粉丝的相声明星真正懂得语言艺术的含义?又有多少观众分不清说相声和说笑话的区别?

更可怕的是,甚至还有相声从业者公开宣称相声就是纯搞笑的玩意儿,相声和搞笑必须划等号,甚至还有不少粉丝也被这种别有用心的言论误导,以为相声就是笑话集锦,让人不免为相声这门语言艺术的现在和未来担心。

一、好相声什么样

有一位相声从业者经常宣称,本团队所有年轻演员必须会说五十段相声才能上台,借此彰显那些演员基本功深厚。甚至还有人曾经宣告,自己会说六百多段相声云云。

其实,这种说法就是在偷换概念和混淆视听。

因为,真正说相声的判断标准不是你会不会背台词,而是你有没有这块“活”。

相声行业管某段相声叫“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这个字体现了相声功夫,你必须深刻理解这段相声并且能够完美展现出来,才能称之为你有这块“活”,你靠着这块“活”就可以表演,可以赚钱,可以活命了。

所以,好相声至少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从相声艺人角度出发,艺人必须深刻理解作品的含义和每个细节的技巧,同时能够在舞台上完美展现。

比如赵佩茹就说过,能用一个字达到的效果,用两个字就是多余,挡包袱。马家相声为何被那么多人推崇,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马家相声讲究严谨和瓷实,一段相声不经过长期打磨绝不可能成为一块‘活’,精益求精正是马家相声的精髓。

传统相声中很多段子都是经历了上百年的打磨,所以可以源远流长。而现代相声也不乏传世佳作。

比如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姜昆的《着急》《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郭德纲的《我要幸福》等作品,这些都是经历过无数次打磨和推敲才最终成型的作品,其艺术含量和技术含量不比传统相声差,也可以称之为一块好“活”。

另一个标准则是从观众角度看的。一段好相声,必定是那种听了无数遍还能听、还想听、听完了还能感觉有意思的作品。所谓“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就是这个意思。

就好比看书,好书一定是那种你看了几遍还想再看的,比如笔者一共看了11遍《三国演义》依然觉得还想看。

也好比看影视剧,经典影视剧必定是你看了N遍时不时还想再刷一遍的,比如《阿甘正传》《猫鼠游戏》等。

像书籍和影视剧这种每次看都一模一样的作品都可以欣赏很多次,好的相声同样如此。

因此,经过艺人潜心打磨,观众百听不厌的相声才可以称之为“活”,才算是好相声。

二、现在还有好相声吗?

客观的说,虽然现在相声市场看似还不错,有点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味道,但其本质上和之前几次相声繁荣期有极大区别。

有人说,直播带货和电视购物看起来形式差不多,为什么直播带货能火,电视购物却被骂死呢?

在笔者看来,直播带货和电视购物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直播带货有明星附加值。

同样是卖铁锅,你让一个专业铁锅从业者去卖,销售业绩就远不如让一个卖口红的明星,即使他带货糊锅翻车,其销量也不是普通铁锅从业者能比的。为何?

因为网红和明星是自带流量和附加值的,同样的铁锅,从网红和明星手里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换句话说,不是直播带货捧红了网红,而是资本首先捧红网红,然后网红带动了直播带货,这才是正常的网络时代打法,流量为王。

所以,网红卖货大部分情况下不是靠专业卖钱,而是靠流量和粉丝,明星带货亦然。

现在的相声市场同样如此,绝大多数所谓的相声明星不是靠作品走红的,而是首先被资本或者团队捧红的,因为靠作品走红需要积累和运气,比如郭德纲,学了十几年相声,又说了十年,逐渐才建立起口碑和人气。

但是现在的相声市场,很多占据资源的相声演员远没有这样的积累,只能依靠资本和营销去走红。

当相声流量明星走红后,其带来的示范效应就会让更多的同行模仿,于是近十年来的相声行业外表看似市场热度不错,内里的作品直接就是一塌糊涂。

现在的绝大多数相声作品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没有结构,没有节奏,没有故事,没有文化,没有底蕴,说白了,压根不是“活”。往狠了说,同样这些演员放在旧社会说相声,能饿死。

如果说好相声是一壶好酒,香醇悠远,回味无穷,那么现在的很多相声则像是劣质酒精勾兑的凉水,又苦又涩,毫无滋味。

说简单了,好相声是可以反复咂摸滋味的,不好的相声别说咂摸滋味,恐怕都难以入耳。

三、相声的未来在哪里?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存在艺术的门槛和艺术的规律以及艺术的发展趋势。

放在相声行业里,说相声就不是简单的背几十段相声就算行的,而是需要对这门艺术进行深刻的浸入和琢磨。

那么,相声的未来究竟该怎么发展?相声演员们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语言艺术”这四个大字?

侯宝林曾对师胜杰说过一段话:“有文化的笑话叫幽默,没文化的相声叫滑稽。”

师胜杰举例说:“滑稽谁都会,你想坐椅子上,别人突然把椅子给你撤了,你摔一个屁股墩儿,旁人哈哈大笑,那叫滑稽,不是幽默”。

不幸的是,我们看现在的相声表演,大部分所谓的搞笑都是像师胜杰举例这种,别说包袱皮厚皮薄了,干脆就没有包袱皮,直接用滑稽或者洒狗血的方式去逗观众一笑,这根本不是相声!

师胜杰总结侯宝林的相声艺术有八个字:“格调,品位,文化,修养”。这也正是相声的本来面目。

很多人都以为相声的本来面目是街边说的逗人一笑的下流笑话,实则不然。

相声最早的面目是文化人之间的逗趣,你哼一段小调,我唱一段岔曲,你品一部杂剧,我评一本小说。所以,相声最早的宗师,朱绍文、阿彦涛、恩绪等人都是有文化的读书人,根本不是街边的杂耍艺人。

正因为此,说“听相声就是听一乐”的人根本不懂相声,说“相声应该先搞笑”的人则是没参透相声的本质,只是学了一些相声的皮毛罢了。

现在的相声市场之所以是虚假繁荣,之所以说相声艺术在现在已经深陷艺术沦陷的危机,归根结底就是相声艺人缺乏文化和修养,相声作品缺少格调和品位。尤其是近十年走红的一些年轻相声演员更是如此。

那么,能真正实现“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这句话本质的人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大学,一个是社会。

大学生群体具有起码的文化基础,像裘英俊、于丹这样的名牌大学高材生创作和表演的相声明显具有更高的格调和品位。

社会上同样存在很多有相声创作表演潜质的高级票友,比如原来相声小二班的主力,如陈溯等人就都是票友出身,他们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票友,其相声明显更有品位。这些人即使不亲自表演相声,只是去创作相声的话也是很好的,比如当年的何迟、王鸣禄等人就是。

所以,相声行业应该鼓励和发展高校相声,让真正有文化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虽然这些人比起相声流量明星来说显得有些沉寂,但他们的创作方向才是正道。

相声从业者应该对有文化有水平的相声爱好者以及票友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他们参与到相声行业中来表演或者创作。

而对于观众来说,如果能做一个懂相声的听户当然最好,如果不懂相声,那就安安静静听相声,不要大声喧哗,更不要鼓励和怂恿相声演员去表演低层次低水平的作品。

要知道,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