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另一個韓信——韓王信,對自己的現狀十分不滿:曾位居中原腹地韓國,到現在居然變成環境異常艱苦的北方。
若僅是環境惡劣也就算了,人在哪不是活呢?韓王信沒多久就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這裏真不是人待的。原來韓王信的封地臨近匈奴,常常遭到匈奴劫掠。
韓王信不想打匈奴,尤其不想替劉邦這老小子打:哼,你在關中活得滋潤,我在這苦寒之地爲你守邊,還得受你猜忌,憑什麼啊?
韓王信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他知道單靠自己打不過劉邦,於是通過將馬邑城獻給匈奴,來投靠對方,並調轉兵峯,南下攻打太原。
劉邦知道韓王信反叛後,又怒又驚,怒的是韓王信這小子真有膽子反,驚的是怎麼把匈奴給招來了。
面對兩者的聯合,劉邦卻怡然不懼:匈奴算什麼,韓王信又算什麼,秦國、項羽都擋不住我,沒的說——打!
劉邦帶着一羣謀臣武將,領着30多萬大軍開赴太原,要給韓王信和匈奴一個教訓。韓王信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被周勃輕而易舉擊敗,不得不逃亡匈奴。
劉邦一面命周勃追擊韓王信,一邊繼續北上,目的自然是打匈奴。他打過秦軍,打過六國諸侯,更是跟項羽打了好幾年,深知戰爭非同小可,一定要謹慎對待。
戰國六國打過匈奴,秦國將匈奴攆出河南之地,劉邦卻沒怎麼跟匈奴接觸過。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劉邦這個戰場老油子自然也曉得必須先探聽匈奴虛實。
劉邦怎麼做,匈奴單于所在豈是他人隨便進出的?這可難不住劉邦——派使者去見冒頓。古代所謂的使者,也是最大的“間”,因爲使者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敵人腹地,到達他人不易到達的地方。
匈奴同中原勢力打了幾百年,更是收留不少因躲避戰爭的“貴族子弟”,早已不是一個野蠻的遊牧勢力。匈奴中不少人都瞭解劉邦派遣使者這一手目的的。
冒頓一聽說劉邦派使者來,立即下令:族中的精壯男人、牛羊立即藏起來,不要被使者發現。劉邦使者進入冒頓營地,表面同匈奴溝通,暗地裏早已將營地內內外外打量個遍。
冒頓藏起精壯,營造一副匈奴孱弱的假象,其意圖引兵南下的野心昭然若揭。劉邦遣使窺探,目的自然是給匈奴一個深刻教訓,打服對方。
使者回來後,興沖沖地告訴劉邦:“匈奴權勢老弱,而且糧食也不足,能打!”劉邦不會輕信一人的話,一連派出十幾個使者前去查探,使者們皆言:可以打。
《史記·劉敬列傳》——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
冒頓太會演戲,把劉邦的使者耍得團團轉,不過卻被一個人識破,他就是劉敬。劉敬原名婁敬,因勸說劉邦定都關中而被賜劉姓,自此稱爲劉敬。
劉敬說:“如今漢匈正在打仗,匈奴正該炫耀一番,恫嚇我們,在氣勢上佔據主動。現在反而只見老弱不見精壯,可見匈奴另有想法,最有可能將精兵用作奇兵。”
劉敬的意思是:匈奴藏起精兵,肯定不懷好意,既然已經擊敗韓王信,我們還是見好就收,別打匈奴了。
聽到劉敬的話,劉邦一陣猶疑,但這時候漢軍前鋒已經出句注塞,句注也就是後世有名的雁門關。另外後續的20餘萬主力也已經開拔,戰爭已經難以阻止。
劉邦雖贊同劉敬的話的,但這時候不僅不能聽,還得大罵劉敬,要不說劉邦能擊敗項羽以及其他諸侯王,絕不是僥倖,劉邦這人真不簡單。
這時,劉邦有兩個選擇,一是聽劉敬的話,停止對匈奴的戰爭,我上面說了,大軍已經開拔,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麼劉邦只能拒絕劉敬。
如何拒絕劉敬也是技術活。劉邦可以選擇擱置,就是不管不問,但這表明劉邦是認可劉敬的話。這就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若漢軍真因匈奴的“奇兵”戰敗,劉邦難向其他武將解釋。
君主從來都不是想幹啥就幹啥的,尤其是劉邦所處的環境,諸多異姓王尚存,天下尚未真正的安穩,劉邦需要小心再小心,將領兵的大將們牢牢拴在身邊。
若漢軍真因劉敬的話而戰敗,諸多將士會怎麼想?你劉邦早知道匈奴埋伏着“奇兵”,卻不告訴我們,讓我們送死嗎?將士們也許不會明着說,但心中肯定有怨言。這對劉邦極其不利。
劉邦怎麼做的?他狠狠大罵劉敬一頓:“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你一個靠口舌之利當官的人,居然敢妄言軍事,來人把他給我抓起來(械繫敬廣武)。
劉邦這一罵實在高明,這一罵,他便有了藉口。假如漢軍因此大敗,劉邦可以將罪責放到自己身上:是我愚蠢,是我輕敵,不聽劉敬的話,才牽連大軍,有此大敗啊!
知錯能改的人,總是容易被人原諒。劉邦明知劉敬的話在理,卻不得不大罵劉敬,這是向諸軍將士表明態度:我劉邦是愚蠢,而不是心狠,故意將你們往陷阱裏送啊。
至於劉敬,若漢軍順順利利,事後隨便找個藉口赦免他就行。若真的被他不幸言中,可以當做大功。歷史證明也確實如此,劉邦因輕敵,被圍困於白登長達七天,事後,劉敬因功受封二千戶,爲關內侯,號爲建信侯。
一件小事,一句普通話,劉邦便表明自己的狡猾,而項羽也許在戰場上戰無不勝,但打贏戰爭,光靠戰場的勝利可不行,戰場背後的東西也很重要,這隻能說項羽敗的不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