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三月的三个“七”日、四月初一这天的天气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便总结出这句老俗语。农民在长期农耕劳作中,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统统归纳,这就包括天气方面的规律,并总结成俗语、农谚,为农民预测天气、进行适宜耕作播种提供参考。

过去农耕社会,科技落后,人们对万事万物认知不足,许许多多的事情就依靠总结前期的天象或经验为主,日积月累而就成为指导人民生产生活的“铁律”,确实如此。这其中,具有许多规律性的认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长期以来,我国都采用农历纪年法,现在农民依然喜欢采用农历纪年法,因为这种纪年法与农耕生产的月份比较配套,它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惯用日期,而关于农耕生产过程中先辈们总结出的俗语就包罗万象,数以万条。其中,这句“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呢?为此,乡村关中请教了村中许多老人,并结合现在农村生产现状,和大家分享如下:

第一,“三月怕三七”的意思。过去农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得知,在农历三月的初七日、十七日和二十七日这三天,如果天晴无雨,那就意味着整个春季干旱少雨,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春播春种。因为三月的这三个“七”贯穿着整个三月,而三月正是春回大地,万物竞发的时节,正值春耕春播的最佳时节。如果这个节骨眼时没有春雨滋润,那何谈良好的春耕春播呢?如果当年三月出现了这些不利因素,农民就要早早做好春灌准备,才能确保“春种一料粟,秋收万斛粮”。但从长期的实践效果来看,这句老俗语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第二,“四月怕初一”的意思。这句老俗语秉承了上半句话的余韵。因为到了农历四月,农民适时播种的农作物已播种完毕,地下的种子正在温和的吸收着大地雨水的滋润,正处于吐芽出苗期,需要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当然就包括适宜的温度,才能有利于促进苗期生长。如果这时候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造成大地气温降低,甚至引发寒潮,这对正处苗期的农作物的生长,当然极为不利。所以,农民就十分担心在四月初一时持续的阴雨天气。

第三,这句老俗语的现实意义。过去,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三月的三个“七”日、四月初一这天的天气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便总结出这句老俗语。其实,我们今天想想,农历三月是农作物春播的关键期,种子萌芽、破土、出苗和生长都需春雨滋润。如果整个三月雨水少,天气干旱,对春播的农作物、蔬菜、冬小麦返青都极为不利。

这就是老话所说“春雨贵如油”的全部含义,也彰显出农历三月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而四月初一出现降雨,极有可能整个四月都会发生阴雨天气,并不利于春播农作物的生长。这是农民观天识天气和长期农耕生产过程中的总结。对于当时在科学认知不足的条件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总之,在过去没有天气预报,农民没有科学指导,靠天吃饭的年代,这些农村老俗语发挥出了自己的时代作用。农民在长期农耕劳作中,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统统归纳,这就包括天气方面的规律,并总结成俗语、农谚,为农民预测天气、进行适宜耕作播种提供参考。但这些老俗语在如今科学发达的年代,在人们对天气变化认知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其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耕作种植技术科学先进,许多农技都能克服条件而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农作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