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盛治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朝代,涌现了许多的文人。追《清平乐》的网友调侃从前“熟读并背诵课文”的那些大佬们组团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第一位登场的文豪大佬就是陪伴仁宗皇帝一路成长的“太平宰相”晏殊。
对于这个人物,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下这三件事。
①自请贬谪
在《清平乐》的前两集中,喻恩泰饰演的晏殊一角占了很重的戏份,甚至要比少年仁宗的戏份还要多一点点,从这里就能够看得出来晏殊在那个时代的举足轻重。
仁宗敬重他,信任他,称他“先生”,而晏殊则自谦说自己不过是皇帝身边的陪读,担不起“先生”二字。但是从点点滴滴中,这个不敢以“先生”自诩的晏殊一直对仁宗言传身教,是宋仁宗当之无愧的老师。
两人道别时互拜的那个场景,与《鹤唳华亭》里太子萧定权和老师卢世瑜拜别时一样真挚感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自古尊师重道,天子也不例外。
仁宗少年初继位时,太后垂帘听政。如今少年皇帝逐渐长大,大宋江山不能总把持在一后个宫妇人手中,官家想夺权,大娘娘不肯放权,于是出现了官家和太后政权的局面。
晏殊身为一介人臣,为大宋江山考虑,为天下百姓考虑,尽管权柄终要回到官家手中,但太后把持朝政已久,皇帝不过刚刚成年,贸贸然地提出要太后放权恐怕会激起太后心中的愤懑,还会让百姓看到了皇室子不孝、母不慈的丑闻。
聪明的晏殊则在朝堂大殿上把太后和皇帝争执的矛盾引到了自己身上,用自己的御前失仪让皇帝明白一些道理,而他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被遭到太后的打压。早已看透一切的他选择自请贬谪,既是保全自己的颜面,也是缓和太后和官家的矛盾,不致官家的处境更为难。
仁宗送晏殊出京时,晏殊说自己是因为御前失仪而被贬,而不是因为与太后一派争执而被贬,其实是在教皇帝如何在朝堂之中把握权势。
②自认欺君重罪
看过周杰版《少年包青天1》的观众,最后“狸猫换太子”的案件一定还历历在目。《清平乐》中刘太后,李修容,仁宗皇帝赵祯就是“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的主角。只不过那部电视剧太过夸张,扭曲了事实。
历史的真相如同《清平乐》中演的那样,是先帝赵恒把李修容刚生下孩子送到了刘妃身边养着,还特地嘱咐宫人不许泄露孩子的出身,只为防止他驾崩后,两宫并立,江山不稳。刘后并不是一个杀母夺子,心肠歹毒的女人,相反对于大宋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仁宗是怎么知道事情真相的呢?是众人眼中得了阳狂病的八大王透露出来的。虽然不知道,八大王和太后之间有什么过节,或是和李修容之间有什么交情,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容置喙。
知道真相的仁宗,虽然满心愧疚,却并没有在刚刚得知真相时就迎回自己的生身母亲,弥补这些年欠她的孝顺。因为即使他是大宋的官家,也有着诸多的牵绊,所以才有了剧中仁宗奋笔一掷“君临天下,原来不是开疆扩土,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何不干脆改成个忍”这样的自嘲。
这件真相爆出来后被改编成戏本在民间流传,为了平息谣言,为了维护仁宗和太后的母慈子孝,总需要人来为大宋的官家挡枪,而这一次,坚定不移站出来的,还是晏殊。
八大王气急败坏时谩骂以晏殊为首的大臣明知真相,刻意隐瞒,有欺君大罪。实则是晏殊那时也是听命先帝嘱托,维护大宋江山稳固不得已隐藏真相。这次事情真相被揭露,他真的就认了这欺君的首罪和重罪,理由一样,以一己承担罪责,保大宋安稳,解仁宗困局。
③一举四得,化解衮服祭祀的难题
晏殊有才,能随意做出惊世绝诗;晏殊有能,能够在朝堂之上为官家争到退路。
朝堂之上,太后公然提出要穿衮服祭祀先祖之时,晏殊立刻提出异议觉得尤为礼制。后来听官家说太后不过在弥留之际,让先帝和祖宗认可自己这些年的付出,于是他提议修改衮服,既圆了太后的心愿,又不至于违背礼制,让官家处于被动软弱的地位,相反,大宋子民只会觉得官家仁孝至性。
赵祯之所以能够被后世尊称为宋仁宗,晏殊绝对功不可没的那一位。即使是太后坚持穿衮服祭祖这样先朝从未有过的大事,他也能够一举四得的帮皇帝处理的妥妥帖帖。为人臣者,不止是忠心不二,更要有经世之才,能为官家分忧解难。晏殊就做到了!
另外,晏殊随性洒脱、豪放自如。
他雨中漫步,两句成诗;亭下抚琴,一番话让官家醍醐灌耳,恍然大悟;坚持做忠贞之士,举荐忠贞之臣,不为一己之私让大宋痛失人才。仁宗有此良师、良臣,实乃他的福气。喻恩泰一身的文人气质,恰恰将晏殊的好衬托到了极致。
追剧三天,宏大的场景,精致的服道化,平稳的构图,半文言式的台词,无不透露着这部剧的精良与细致。然而却有部分观众吐槽进度太慢,7集,三件事,就把晏殊这个立体多面的人设立住了,你还要吐槽《清平乐》进度慢吗?恐怕众口难调,观众太挑剔也是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