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理工作的質量直接關係到患者的醫療安全、治療效果和醫患關係等各方面。

隨着時代發展,護理學科發展不斷迎來新機遇,近年來,市中心醫院圍繞護理管理,狠抓護理質量,加強業務培訓和科研,不斷探索創新,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護士隊伍建設,護理管理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護理專科競賽、青年護士崗位技能競賽、護患溝通、護理管理工具等方面均獲得一定成就和榮譽,備受老百姓和醫療衛生行業的認可。

消毒供應規範化管理,從源頭保障醫療安全

清點分類、清洗消毒、檢查包裝、滅菌……在市中心醫院寬敞明亮的消毒供應中心,護士們正在緊張地對一套套器械進行處理,這些器械來自醫院病房、門診、手術室等不同的科室,也有來自市中醫傷科醫院、人民醫院、二醫院等不同的醫院。從一件件沾滿血污、污垢、鏽斑的污染器械到潔淨如新、滅菌合格的無菌物品,凝聚了護士們的智慧與汗水。

“消毒供應中心從以前的輔助科室轉變爲醫院感染控制重點部門,承擔各科室所有重複使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滅菌以及無菌物品供應。”市中心醫院護理部主任譚江紅介紹,隨着醫療技術,尤其是外科手術的發展,可重複使用醫療器械的種類日趨複雜,數量不斷增加,以及它們在醫療護理過程中存在的感染風險,國家衛健委相繼頒發了消毒供應中心相關行業標準,消毒供應專業也進入了快速的規範化發展軌道。

2013年,市中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對全院所有重複使用器械實行集中管理,包括腔鏡器械和口腔診療器械的處置。2015年開展區域化供應,先後與全市20家醫療機構簽訂服務協議,其中三級醫療機構3家,二級醫療機構2家,民營醫療機構15家,面對牀位數4000餘張,手術檯次200餘臺/日,處理器械包數量2000餘套/日。

“消毒供應中心不直接接觸病人,但工作質量卻與醫療安全、患者安全息息相關,所以這裏的每一個人身上承載的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長劉慧娟表示,爲進一步提升硬式內鏡器械的處置質量,2018年5月,消毒供應中心以《硬式內鏡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指南》爲藍本,製作了器械明細圖譜、器械結構特點及用途圖譜、器械拆卸及組裝圖譜、器械檢查要點分解圖譜、器械處理流程圖譜等等,並將工作指引圖譜應用到硬式內鏡器械的處置工作中。通過工作指引圖譜的應用,不但提高了護士處理器械的能力,縮短了器械處置時間,而且降低了差錯的發生,使硬式內鏡處理質量缺陷發生率由3.2%下降至1.2%。

2019年,工作指引圖譜這一質量管理成果在市中心醫院護理質量管理工具競賽中獲得第一名,株洲市護理學會競賽中獲得一等獎,湖南省護理學會競賽中獲得二等獎,中華護理學會競賽中獲得優勝獎。

此外,作爲市消毒供應質量控制中心掛靠單位、市消毒供應專業委員會主委單位、湖南省消毒供應專業委員會委員單位,市中心醫院藉助這些平臺,由消毒供應中心多次舉辦了全市消毒供應學術會議和競賽活動,並且在市衛健委的領導下,完成了全市二級醫療機構消毒供應中心(室)工作質量督查及達標驗收工作,在促進株洲市消毒供應專業發展中奉獻綿薄之力。

“提供安全可靠的無菌物品,控制或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爲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是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爲之努力、奮鬥的目標。”劉護士長誠懇地說道。

產科活用“品管圈”,護理效率直線升

醫療安全與質量管理,歷來是醫院管理的永恆主題,而傳統的以經驗爲主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複雜的醫院管理需求。要達到卓越的醫療質量,就需要科學現代的精細化管理工具來幫忙,品管圈(QCC)正是這樣一個先進的管理工具。

自2015年成立以“生命之源”爲名的品管圈小組以來,市中心醫院產科已開展了5期活動,切實地爲提高科室護理質量做出了貢獻,如把產科的母乳餵養率提高到了95%,降低了產後尿瀦留的發生率,把ERAS理念運用到剖宮產患者護理中,從而降低剖宮產術後胃腸脹氣的發生率等等。

自開始涉足“品管圈”質量管理工具的應用以來,產科就倡導以一線員工爲中心,組成質量改善圈,共同學習和運用品管圈方法,討論、發現、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圈長李陳梅組織圈員發揮團隊的力量,運用頭腦風暴法、流程圖、甘特圖、柏拉圖、魚骨圖等各種科學的方法,推動品管圈活動進程。品管圈的運用使科室管理更加精細化,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效果,降低成本,減少差錯事故,更好地保證了護理安全的落實。

圈長李陳梅表示:“我們會廣查相關文獻資料,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通過實際的臨牀數據對比來判斷效果,反覆考究,從而得出結論”。2018年產科品管小組以“ERAS在剖宮產中的應用——降低剖宮產術後胃腸脹氣的發生率”爲主題的品管活動,把ERAS理念運用到剖宮產患者術前、術中、術後護理中,對小組成員從術前禁食,術後早期活動、術後疼痛管理及營養管理、管道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進,形成了一套新的護理方法,改變了傳統的剖宮產護理模式,不僅降低了剖宮產術後胃腸脹氣的發生率,更重要的是提搞了護理質量,贏得更多患者的滿意!此次品管圈活動獲得了2019年株洲市護理質量提燈獎金獎,更是獲得了第二屆全國醫院質量管理工具應用大賽二等獎,在品管圈活動中圈組成員開動腦筋,改進原有手術衣,獲得國家專利。

“這種自主自發、自下而上的管理新模式,讓科室的員工自覺地參與到醫院的日常管理中,大大有助於改進科室的護理質量和安全。”產科護士長馬喜華表示,產科作爲醫院重要的臨牀科室之一,在護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問題與不足,將品管圈管理工具引入到產科護理質量控制中之後,解決了護理工作的很多問題,提高了護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團結協作的能力與意識,同時,也提升了產科護理在患者心中的滿意度。

創建溫馨病房,爲護理工作注入新內涵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中心醫院肝膽胰脾外科的溫馨病房裏正傳來動聽的歌聲,70歲的五保戶老人看到當天值班的護理人員和其他醫護人員一起捧着蛋糕爲他送上生日祝福時,眼中閃爍着幸福的淚光。

近年來,爲改善患者住院環境,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構建和諧醫患關係,護理部在各臨牀病區開展了“溫馨病房”的創建活動,而肝膽胰脾外科已連續兩年獲得中心醫院外片區溫馨病房第一名。

肝膽胰脾外科對患者的用心體現在了溫馨病房的每一個細節上面:所有物品進行定位管理,無論是工作臺工作服、還是病歷檢驗單;無論是清潔區、還是污染區,都是乾淨整潔、井然有序、整齊劃一。爲讓患者保持好心情,科室在每個病牀牀頭放置一小盆綠植進行裝點。爲緩解患者術後口渴,科室放棄傳統棉籤蘸水塗抹嘴脣的方式,改用小噴瓶來替代,方便更有效。爲方便住院患者留置針和PICC置管患者洗浴,科室統一換用PICC防水保護套代替傳統的保鮮膜;老年人記憶力差、活動自控力下降,爲此,科室統一配置輸液固定夾板,避免老人因活動造成針頭脫出或者移位的風險。此外,爲保證衛生、美觀,科室所有的被芯、枕芯、墊芯都按要求定期丟棄、更新。去年科室更是全面進行無毒裝修,爲患者營造更舒適的就醫環境……

“9S管理不僅調動了廣大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也推動了科室文明創建工作不斷升級,助力護士提升內涵建設。”中心醫院肝膽胰脾外科護士長湯曉暉表示,溫馨病房建設的同時,肝膽胰脾外科還積極加強病房的9S管理,改變服務的環節,改善服務的細節,夯實了科室的基礎管理和基礎護理工作,從而將優質服務落到實處。

此外,科室加強磁性管理建設,以知識競賽、戶外活動、親子活動、生日會、工作暢想會、獎勵表彰等多種形式進行團隊建設,傳遞正能量,加強團隊凝聚力,讓醫護人員從中受到啓發,明確了團隊的工作目標和方向——爲患者提高優質服務沒有止境。

在踐行“精準護理”的道路上,株洲市中心醫院護理管理始終堅守“與愛同行”,緊跟時代發展,大膽進行創新,提升護理服務內涵,給予患者更多人文關懷。

近年來,市中心醫院積極開展上門護理,特別是給失能老年人供給護理服務,提高了老年羣體幸福感、獲得感;作爲“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牽頭試點醫院,市中心醫院將信息化與患者實際需求相結合,讓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專業護理服務;市中心醫院護聯體工作的推進,更是加速了我市的護理資源的有效整合,讓優質護理共享,更加貼近了老百姓的需求;除了專業技術,市中心醫院更是大力運用敘事護理的護理模式,用真誠的傾聽、關愛去幫助患者,使護理工作“貼近社會、貼近臨牀、貼近病人”!

規範化陪護管理,破解陪護老人難題

“我和愛人都在上班,家中還有兩個孩子,這又到年底,一下子也請不到人,白天可以不留人陪護嗎?”家住蘆淞區的王先生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前不久他的父親病重需要住院治療,需要24小時留陪人照顧,這讓王先生苦惱不已。

“前幾年父親也住過一次院,當時託親戚朋友找來的幾個陪護都不理想,錢沒少花,病人也沒照顧好。”正當王先生一籌莫展的時候,在旁的責任護士的及時提醒讓他如釋重負:“我們醫院有經過專業培訓的陪護人員,隨叫隨到,統一收費,如果不滿意還可以隨時更換。”

不久,在醫護人員及專業陪護的悉心照料下,王先生的父親很快就康復出院了,王先生高興地給醫院送來錦旗和感謝信:“你們解除了我的後顧之憂,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4+2+1”或“4+2+2”的家庭模式將十分普遍,少子化、空巢化、經濟壓力等因素髮酵,市場對老年陪護服務需求將十分迫切。但作爲新興行業,目前市面上的老人陪護市場都存在人力不足,缺乏培訓,服務內容沒有標準化、規範化等醫療亂象問題。

“我們希望讓每一位來中心醫院住院的患者都享受到專業、規範、經濟、便捷的陪護服務。”市中心醫院院長蔡安烈這樣表示。2019年市中心醫院開始將陪護人員納入公司化管理,由醫院的專業指導老師統一進行系統的規範化培訓,然後經過考覈合格才能上崗工作,並且在工作期間,病區護士長、專科護士將全程進行指導和督查,保證陪護人員的專業性和工作質量,真正做到讓患者舒心,讓家屬放心。

“人在生病期間身體虛弱、情感脆弱,經過規範化培訓的陪護人員能給病人以專業的照顧,還能夠給病人帶來情感滿足和內心的安全感。”市中心醫院護理部主任譚江紅表示,醫院“規範化陪護管理”解決了家庭陪護病人的難題,有利於患者家庭和睦,也更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建設。

傾聽患者故事,敘事護理開啓點贊模式

疫情期間,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經歷着常人難以想象的應激和壓力,中心醫院敘事護理專家李娟老師通過敘事護理的方法,引導患者看到自己的力量,重建自我認同和現實感,從而幫助他們向有利於康復的方向前進。

自優質護理服務開展以來,市中心醫院護理人不斷探索護理模式,革新溝通方法,近兩年大力開展了創新式護理模式——敘事護理,贏得了患者及陪護人的喜愛和認可。

敘事護理是指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的故事傾聽、吸收,幫助患者實現生活、疾病故事意義重構,並發現護理要點,繼而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護理實踐。護理部主任譚江紅認爲“敘事護理”這種以護士傾聽、回應的姿態進入患者的故事,通過了解患者的體驗經歷,引導患者疏泄情緒,使患者感受到關懷溫暖,推動護患友好和諧相處,萌生了在院內推廣的想法。

2019年10月份,護理部主任譚江紅將敘事護理創始人李春老師邀請到株洲講授敘事護理,立志在5年之內打造出一支技術精進、敘事護理精進的護理團隊。敘事護理的魅力加上護理部的大力倡導,市中心醫院立刻掀起學習、運用敘事的熱潮,地面培訓、百日微課的學習很快吸引了大批護士參與。2019年,護理部運用敘事護理理念的案例,在國家級、省級溝通、心理護理大賽中榮獲大獎,關於敘事護理的多篇文章在《敘事醫學》雜誌等平臺發表,更重要的是,敘事護理在市中心醫院各科室實實在在落地生根,市中心醫院也成爲株洲地區第一家成功引入、大範圍開展敘事護理的單位。今年敘事護理是我們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互聯體”讓優質護理資源實現共享

“護士能上門,真是幫了我們家一個大忙。”家住天元區的黃師傅曾在市中心醫院進行了大腸癌根治手術,出院回家後,需要定期回醫院進行造口情況檢查和護理。然而,黃師傅的老伴已經去世,女兒工作很忙,靠輪椅去一趟醫院十分不便。後通過手機預約,護士上門護理,十分方便。“對我們來說,造口護理是個全新的領域,難免手忙腳亂,有護士上門手把手地指導我們,既讓我們省心又安心。”回憶往事,黃師傅女兒仍是滿懷感激。

近年來,在5G等新興互聯網技術的引領下,市中心醫院致力於打造更貼近患者需求的醫療服務體系,大力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工作模式,讓出院的病人或一些需要長期護理的病人,不必親自跑醫院,就可以直接通過手機APP、微信、電話等形式跟醫院預約,由醫院具有資質的護理人員上門進行相關的護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市中心醫院還是省內率先結合了國家醫改推進醫療聯合體的建立而成立護聯體的醫院,即由三級醫院與基層醫院建立一種緊密聯繫,從而讓三級醫院優質的護理資源直接下到基層,跟基層醫療機構一起,上門爲老百姓提供相關的護理技術方面的服務。

據市中心醫院護理部主任譚江紅介紹,事實上,在與“互聯網+護理服務”連接以前,在市中心醫院,上門護理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15年醫院護理部針對臥牀患者如骨科術後康復者或臥牀老年人成立了病友服務中心,爲患者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包括:導尿、拔尿管、換藥、包紮傷口、吸痰、插胃管等項目。

2018年5月,醫院就全面開啓了“互聯網+護聯體”的建設工作,組建了首批107人的上門護理團隊,院內護士的人數和資質水平都達到了國家要求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標準,目前已與株洲市嵩山街道小湖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株洲縣人民醫院、醴陵市中醫院、攸縣人民醫院、茶陵人民醫院等8家簽約護聯體。

與此同時,醫院擔當起了試點單位的責任,在建章立制,規範流程等方面不斷探索,爲“互聯網+護理”提供了模板。從而推進分級診療,將三級綜合醫院的先進醫療護理技術,向基層醫院、社區和家庭延伸。

“隨着進一步的推進,我們的經驗也將越來越豐富。不僅會繼續加強對社區、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培訓,打造就近醫療,今後,我們將擴大一些新的服務範圍,將‘互聯網+護理服務’全面鋪開。”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包正軍表示,醫院始終堅持爲病人着想的服務理念,從解決病人實際困難爲出發點。到目前,該體系已初見成效。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市中心醫院“互聯網+護聯體”已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成熟體系。城區病人由上門護士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站醫務人員聯合上門護理;農村病人由上門護士與村醫聯合上門護理。譚主任介紹:“兩名醫務人員的配置,在現場有利於病人出現意外情況的搶救,保障醫療安全,還可以杜絕網約護士單獨上門的安全隱患。”

此外,市中心醫院護士現場帶教基層醫療機構人員,切實發揮了三級醫院優質資源或技術的輻射作用。藉助“互聯網+”的東風,可以預見的是,更加規範、專業的護理服務將逐漸走進現實。爲此,市中心醫院以專科建設爲抓手,正不斷加強專科護士的培養。這種居家服務的探索創新了精準銜接家庭——社區——醫院無縫隙的護理服務模式,與此同時,指導型的科研合作也帶動了基層單位的科研進步。

微訊:株洲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