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況且,迪士尼將真人改編版《花木蘭》搬上世界舞臺,觀衆們被影片中木蘭衝破自我、衝破性別束縛的精神感動時,何嘗不是一次世界對中國女性偏見矯正的過程,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化輸出。問題是,《花木蘭》也許並非“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但迪士尼通過自己的視角,將“花木蘭”這一中國女性的形象輸出給了全世界。

作者 | 黃青春

題圖 | 《花木蘭》海報


塵埃落定。


5月12日,據國外媒體報道,迪士尼CEO Bob Chapek近日接受CNBC單人電視採訪時確認《花木蘭》將按計劃於7月24日在北美上映。而在此之前,原計劃3月上映的《花木蘭》因疫情影響全球撤檔。


作爲迪士尼寄予厚望的誠意之作,好萊塢報道者稱《花木蘭》製作成本高達2億美元,是目前迪士尼動畫翻拍真人電影中成本最高的一部(成本達2.6億美元的新《獅子王》不算“真人電影”)。


《花木蘭》劉亦菲角色海報


然而,《花木蘭》從選角、預告片到各國海報、影片撤檔,一舉一動都在網上掀起了熱議。


備受關注,自然容易招來非議。


與生俱來的爭議


首先,對於花木蘭的人選確定,中外網友意見分歧就很大。


去年,好萊塢在挑選花木蘭的主角人選時,國際上就曾掀起一大波討論。在迪士尼經歷了爲期一年的搜尋、面試了近1000位試鏡演員後拍板劉亦菲飾演主角花木蘭時,仍有網友在Twitter上評論,“不敢相信這個角色真的會由華人來演。”


都2020年了,劉亦菲才成爲繼除章子怡之後(章主演《藝妓回憶錄》)第二位擔任好萊塢電影女主演的華裔演員,國外網友這種反應多少也能理解。


其次,自《花木蘭》放出預告片開始,“大家來找茬”的戲碼就沒斷過。


網友對《花木蘭》的質疑


先是有網友質問,爲什麼《花木蘭》的宣傳片全英文配音且未推出國語版,“一部講述中國民間故事的影片,沒有國語版,是不是有點搞笑?”


其次,《花木蘭》預告片中木蘭居然住土樓,土樓作爲中國福建一代的建築風格與詩句“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暗指木蘭從軍地點應該在甘肅附近有很大的出入。


最後,木蘭的妝容、士兵武器盔甲均存在歷史錯用的現象,好萊塢把一些看起來很“中國”的元素穿越時空侷限堆砌在一起。


如果你先入爲主覺得這部影片在講中國婦孺皆知的那個民間故事,自然會覺得有些奇怪。


《木蘭辭》入選語文課本數十年,幾經教改依然堅挺,伴隨着一代又一代中國孩子成長,已經成爲一種民族文化,一條精神脈絡。甚至可以說,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木蘭的形象早已演化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


在這樣的前提下,即便觀衆們知道電影是虛構的,但影片中的人物設定、劇情改動也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大家共同的記憶,進而改變甚至重塑歷史人物的大衆印象——這的確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任何國家的觀衆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化被曲解都會有被冒犯的感覺。


問題是,《花木蘭》也許並非“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但迪士尼通過自己的視角,將“花木蘭”這一中國女性的形象輸出給了全世界。


放眼迪士尼那些聞名世界的IP,雖然《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木偶奇遇記》、《美女與野獸》、《花木蘭》、《人猿泰山》皆取材於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但迪士尼卻通過商業化運營,將每一個動畫角色都成功建立起自己的風格特點,烙上了鮮明的品牌印記,最終變成可傳承、可發展、可持續的品牌IP。


甚至,早在22年前的1998年,由託尼·班克羅夫特和巴里·庫克聯合執導,溫明娜、艾迪·墨菲等配音的動畫版《花木蘭》就在當時市場一舉斬獲3.04億美金的票房。而2020年迪士尼出品的漫改電影名單上,已經上映的《阿拉丁》、《小飛象》、《獅子王》均獲得巨大的成功。


根據Comscore的數據,迪士尼此類型的電影在北美以外地區的票房份額已攀升到總票房的60%至69%,足見其向全世界輸出的巨大影響力。


圖源:Comscore


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好來塢電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能工業化量產極具娛樂性、商業性的影視作品,而迪士尼又擅長將一個傳統故事包裝成全世界人民喜愛的形象。


況且,迪士尼將真人改編版《花木蘭》搬上世界舞臺,觀衆們被影片中木蘭衝破自我、衝破性別束縛的精神感動時,何嘗不是一次世界對中國女性偏見矯正的過程,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化輸出?


葉寒在《詩詞世界》相關文章就寫道:“某種程度上,這不再是那個傳統的木蘭故事,而是屬於當代人、具有當代價值的木蘭。它承載着古老中國千百年的文化變遷與發展,也呈現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種交融。”


況且,中華上下五千年最不缺神怪傳說、民間故事,但我們的網劇、電影是怎麼改編和對待“它們”的呢?正如澎湃評論員李勤餘指出的那樣,“與其吐槽迪士尼,不如自力更生,拿出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中國文藝作品來。”


另一個花木蘭


如果不過分吹毛求疵,單從欣賞的角度看,《花木蘭》的宣傳片堪稱精彩絕倫。木蘭那善刀劍、妙肌容、刀馬旦、紅妝富貴花的颯爽英姿讓人過目不忘。



GeeksOfDoom影評人@ IamMichaelJLee評論:“最棒的迪士尼經典動畫改編真人電影之一,將女性力量的主題和動畫版經典場景做了當代化的改編,以此將動畫版和《木蘭辭》發揚光大。同時,攝影和戰鬥場景十分出色,也頗有武俠遺風。”



Mashable娛樂編輯@ ajhan評論:“這是《灰姑娘》之後,最棒的迪士尼真人動畫電影——我連片尾曲都沒放過。在一個我們都熟悉的故事中挖掘出新東西,而且動作戲很精彩、有情感有幽默。”



《花木蘭》首支預告片也不負衆望,在youtube上24小時內觀看量就達到了1.7億次,在全球影史預告片中排名第七。


據不完全統計,除了像《好萊塢報道者》、《綜藝》等主流專業電影雜誌外,包括BBC和紐約時報在內的國際媒體都拿出了大篇幅報道,連VOGUE法國版網站也做了科普文章。劉亦菲僅在2020年3個月時間內共計登上了7個國家的雜誌,總計有12刊,登上13次封面。



不過,穿透電影刻意強化出的花木蘭個人英雄主義表層,會發現下面還襯着一層女權主義的裏子。


據外媒報道,新版《花木蘭》中,並沒有出現1998年動畫版《花木蘭》的男主角、木蘭的上級李翔。而是把李翔的形象分到了甄子丹飾演的唐將軍和安柚鑫飾演的陳宏輝兩個新角色身上:


《花木蘭》對感情線做出調整


這個改動一度引發很多影迷強烈不滿和譴責,認爲這對《花木蘭》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豐富性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隨後,《花木蘭》製作人Jason Reed對此解釋稱:“在如今好萊塢的Me Too風潮下,讓一個指揮官同時擔任戀人的角色,會讓人很不舒服,我們認爲這樣的內容不合適。”


其實從迪士尼近期作品也能發現,《冰雪奇緣》到《花木蘭》都在傳遞“女孩不僅可以做公主夢也可以做英雄夢”的思想。


迪士尼的視角下,《花木蘭》不僅在講述一個古代女性衝破世俗枷鎖從軍抗敵的故事,還有一個年輕女性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內核。這正暗合大批現代獨立女性倡導的生活態度——不盲從、不依附、不信命。


對此,《毒眸》在相關文章中分析道:


“實際上,隨着以“Me Too”爲代表的女性運動在好萊塢不斷鋪開,近年湧現出《三塊廣告牌》、《伯德小姐》、《寵兒》、《一個明星的誕生》等一批女性視角的電影,此外《驚奇隊長》、《黑寡婦》等女性英雄也開始成爲銀幕熱門。


這種藉由愛情電影、關係所展現出來的女性形象不僅更加立體和豐滿,同時也表現出女性形象的塑造並不一定要靠大女主、女強人的形象來展現。”


2020年五部女性視角的大片


試問各位,當電影中的女性不再千篇一律被臉譜化成需要保護的對象,而是能夠和男性一樣上戰場捍衛自己的權利,男女不再是絕對強弱分化的關係時,纔是女性熒幕形象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呢?


後記


其實,高成本大製作、中國題材故事創作、全華人明星主演陣容、建築、軍事元素雜糅在一起,《花木蘭》幾乎完全適配中國市場的口味。但從目前情況看,這部被業內認定爲“中國量身定製”的作品很可能暫時“拋棄中國市場”。


拋開疫情、影片本身可能帶來的變數,近期出臺的“限籍令”就足夠《花木蘭》製片方頭疼。


劇中鞏俐飾演女巫,李連杰飾演皇帝


表面看,《花木蘭》主演皆是國內觀衆耳熟能詳的大腕:演花木蘭的劉亦菲,扮演花木蘭師傅的甄子丹,扮演女巫的鞏俐,扮演皇帝的李連杰;但掰開了細看,整部影片十幾位華裔演員,只有甄子丹一人是中國籍,這無疑加大了《花木蘭》引進國內上映的不確定性。


說一千道一萬,從影迷的角度,還是希能早日在電影院見到《花木蘭》。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