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裏有一條很清晰的思想脈絡,從第一回第二回然後到第三十六回,我們進行貫穿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作者自己的這條思想意識形態,而正是這條思想意識形態,才決定了紅樓夢這本書在四大名著裏的位置。

我在很多的一些學者見解中,其實看到了他們很多人,是並不建議於把紅樓夢並列於水滸和三國這些書裏面,而是要遠遠高於它們,今天我就把這條若隱若現的思想脈絡梳理一下。

如果大家對世界文學發展史稍作了解,其實紅樓夢的這種思想完全與世界的文學發展史相吻合,發生在西方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的文藝復興,有一個特點就是世俗與神權的對抗,由過去的崇尚至高無上的神權而趨向於追求世人俗世的人生樂趣,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類似於我們的封建社會天子的權利和個人的思想自由之間的對抗。

文藝復興的特點就是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主張,就是藉助這些古文化來表達當下的主張和觀點,這個在紅樓夢一開始爲什麼用我們遠古的女媧補天典故一樣的道理,就是爲了繞過所謂“中世紀的黑暗”,我們封建社會從秦漢至清朝,尤其以明清爲主的思想文化專制,給我們那個時代的人民造成了兇殘的思想意識扼殺。

書中第一回通過女媧的神話開始了故事,繞過了千百年的思想禁錮時期,然後在紅樓夢的第二回,作者通過冷子興和賈雨村的交談,闡述了自己對歷史記錄角度的偏見進行反思,過去,我們的歷史一直是一種標準記錄,一種觀點對人的評價,因此我們看到的壞人是哪種意義上的壞人?這就會出現了偏差,如楊貴妃的故事,讓一個男人治理下的國家,出現了危機最後把責任歸咎於一個女人。

這一回冷子興提到了賈寶玉,在父母眼中是一個紈絝子弟,甚至是一個色鬼、混世魔王,但賈雨村替曹雪芹做出了反駁,這是一種角度的評判,但如果按那些女兒們的角度,如果按晴雯、黛玉眼中的角度看寶玉,他又是什麼樣的一種人呢?於是碰撞和反思就這樣展開了,整部紅樓夢貫穿了一種以賈政和王夫人眼中的思想觀念,和以賈寶玉眼中的思想觀點,最後產生了激烈的衝撞,但終以寶玉出家做出了最爲沉默的反抗。

緊接着到了第三十六回,賈寶玉突然的說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觀點,就是文死諫和武死戰,在這裏他對一些無謂的犧牲做出了另一種角度的評判,這些人在爲自己的榮譽,不顧家人而做出的自私行爲,是一種不可理喻的沽名釣譽,這就是提出了關於個人的生命,要高於君主天子和國家,就像我們當代的人權大於主權的見解一樣。

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人的家園便相繼闖進許多不速之客:耶和華、耶穌、聖母瑪利亞、默罕默德、君主、長輩,還有民族和國家。這些不速之客不知施了何樣的魔法,使我們忘記了我就是我,似乎隨了某一位神聖,才稱其爲生命和活的意義。

寶玉表面上否定的是仕途,我覺得更像是西方社會文藝復興時期,個人否定神權一樣,當否定了這些,個人再也不爲別人而活,而是爲自己,爲愛人而活,所有的捍衛,終將是爲自己的生命,爲愛人的生命而捍衛。

文:餅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