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有時似乎沒有什麼理由,也會陷入到抑鬱狀態中,用作者話來說,每個罹患抑鬱症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標記,而對作者而言,抑鬱症是一片烏雲。在很多人看來,抑鬱症似乎和暴怒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上抑鬱症是非常多的情緒混在一起的狀態,抑鬱者通常會體驗到多樣化的負面情緒,比如上文提到的低落、恐懼、焦慮, 也會有痛苦、輕蔑、羞愧,還包含憤怒、厭惡等等。

這不是一本講述關於抑鬱症理論和成因的書,也不是一本讓你看完就可以痊癒的書,甚至有可能你看完它,都不知道它想表達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但你卻可以因爲翻看了一遍這本書,而感到深深的被理解和支持,會感到內心無比的安寧。@鴕鳥說話

《我的抑鬱症》出版於2007年,它的作者是伊麗莎白·斯瓦多,一位來自美國的著名作曲家、劇作家和導演。她以實驗音樂劇《逃亡者》聞名於紐約前衛戲劇的舞臺。很遺憾網絡上幾乎沒有她的照片,我搜羅了很多網頁,甚至關於她的介紹也都不過是寥寥幾句。雖然簡單,卻也能體現出她的成就:三次獲得奧比獎,五次獲得託尼獎,獲美國國家基金會藝術終生成就獎,當然,她也是一名抑鬱症患者。

《我的抑鬱症》譯者王安憶,就是2000年以《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王安憶,後來這部長篇小說被關錦鵬改編成了電影,在各電影節上獲多項提名;那個個性十足,自小就叛逆,在寫作初期連母親都不想幫她改稿的王安憶,這部小說也是王安憶第一次翻譯的作品。

這部書在豆瓣上評分7.6,也許因爲這是一部以圖畫爲主的書,文字的部分稍顯單薄,有很多人看完覺得沒有太大收穫,不夠深入。大概是人們寄予了它太多的希望,或是有一部分看這本書的人本身並沒有抑鬱傾向,不能完全理解。

在我看來 ,它完全配得上更高的評分。作者以30年抗爭抑鬱症的心路歷程爲背景,使用圖畫來宣泄內心的壓抑,如果不是一位同病相憐的抑鬱症患者,也許真的無法理解這樣一本書。它能夠給烏雲遮蓋下的抑鬱者以無窮的力量,也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抑鬱者的真實外在表現和內心的想法,它幾乎不和你談理論,卻充滿了一位戰勝抑鬱症的女士,滿滿的真誠。

在這篇文章裏,我會和你分享這本書中作者和抑鬱症抗爭的經過,如果你深陷抑鬱不能自拔,那希望能夠共情到你,如果你心情還不錯,也可以對抑鬱症有更深入的一點了解。

當抑鬱症降臨,猶如失去了全世界

作曲、寫書、編劇、養狗,並且有忠誠可愛的朋友以及值得敬重的同仁,這是作者在罹患抑鬱症前的生活狀態。如大多數人一樣,他們在病發之前都有正常規律或是還不錯的生活。但當抑鬱症降臨,頓時會覺得一切都沒有了,似乎失去了全世界。

在作者的一生中,多次走進抑鬱症,又走出來,也許未來還會反覆。當季節更替,或是被他人拒絕、羞辱,以及收到退稿信或是負面的劇評,都會讓作者感到世界被壓在了身上。但有時似乎沒有什麼理由,也會陷入到抑鬱狀態中,用作者話來說,每個罹患抑鬱症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標記,而對作者而言,抑鬱症是一片烏雲。

當那片烏雲懸在自己頭上的時候,留在自己世界裏的情緒只剩了悲哀,爲一出音樂戲劇作曲,卻譜出了哀傷的歌,自己的音樂不再動聽,寫出的文字荒誕晦澀,開始泄氣,當別人評價自己的時候變得異常敏感。同時,自己的注意範圍開始變得狹窄且鑽牛角尖,注意不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只看到那些負面的東西。與此同時,脾氣也變得很壞,越是親近的人越是向他們惡毒挑釁。

這部分非常客觀地描繪了自己陷入抑鬱症前後的不同,看到這些,就猶如看到了自己在抑鬱狀態裏的表現,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深深地被理解。療愈的開始,不就是理解嗎?在這個世界上有另一個人和你有同樣的遭遇,讓讀者感受到自己並不是孤單的,那種共情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因抑鬱症而失去生命的名人,多數都是不堪重負,得不到他人的共情,張國榮如此,海明威如此,瑪莉蓮夢露也是如此。

抑鬱症向來不會光明正大的來,而是在暗處一點一點吞噬你

抑鬱症的發病,往往是不知不覺中的,照常工作、生活、飲食起居,但不一定從什麼時候起,一切就逐漸變得不太一樣了。

01、逃避與自毀,因爲自己即將耗竭

情感耗竭,說的是情緒處於極度疲勞狀態,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喪失。它不僅讓人在情感活力上有耗盡的感覺,也會讓人感到才能耗盡、資源透支、工作無助和情感倦怠的,在這種狀態下非常容易體驗到抑鬱狀態。

“我避開朋友們,託辭我如何成功,如何繁忙“”事實上,想到工作我就感到害怕“等等,這些都是作者在陷入抑鬱狀態後所體會到的。而長期的抑鬱狀態本身就是對自己的消耗。猶如電池耗盡,沒有力氣進行社交,沒有動力去工作。

同時,在極度耗竭的狀態下,作者開始出現一些自毀行爲,或是有心,或是無意。例如,會滾下樓梯,會讓自己的信用卡一直處於透支狀態,一連撥錯三次電話,錢會從口袋裏掉出來。記憶力減退,經常想不起別人的名字,找不到東西,甚至把本來該做的工作給忘記了。

這些症狀通常不會蜂擁而至,而是循序漸進,從輕微發展到嚴重。其實,抑鬱症在起初也是有一些可見線索的,比如心情沒有原因的低落,軀體反應比如失眠、食慾變化等等。但由於每個人的情緒都有起伏,而且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都很大,出現一些負面情緒也很正常,就不太願意往心裏去,但如果不及時做好調整任由其發展,那就很有可能發展爲抑鬱症。

02、從焦躁到暴怒,我已無法控制我自己

抑鬱的烏雲逐漸長大,作者開始連基本的生活都受到了影響,起牀變得困難,喪失對生活的樂趣,無法打掃房間、倒垃圾甚至洗澡都做不到了。更嚴重的是,對身邊的人開始產生攻擊性,會曲解別人的意思,會害怕別人說話是在議論自己,甚至會因爲一點點小事對身邊的人大發雷霆。

同時,作者還伴隨一定程度的強迫症狀,擔心自己會在大庭廣衆之下發瘋,怕自己在電影院尖叫出聲。這是因爲對各種未知的恐懼聚合在一起,就會逐漸在思維上產生強迫性的想法,而這種強迫又會加重焦慮情緒,焦慮得不到緩解,將會加深抑鬱的程度,這似乎是一個死循環。所以,作者陷入了無法控制自己的境地。

在很多人看來,抑鬱症似乎和暴怒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上抑鬱症是非常多的情緒混在一起的狀態,抑鬱者通常會體驗到多樣化的負面情緒,比如上文提到的低落、恐懼、焦慮, 也會有痛苦、輕蔑、羞愧,還包含憤怒、厭惡等等。而厭惡、輕蔑和憤怒這三種情緒混在一塊兒,就形成了抑鬱症表現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成分——敵意。

因此,當一個抑鬱症患者在你面前變得脾氣不好,容易和你吵架,真的不要驚訝,他們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自己無法擺脫抑鬱症,你還可以尋求幫助

01、抗爭,獨自面對抑鬱症的侵蝕

作者在求醫之前自己也做過很多的努力。因爲長期的抑鬱症讓她想到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好在她仍然希望自己活下去,沒有實施。雖然她列出了一系列結束生命的方法,但每種方法可能帶來的痛苦讓她望而卻步。她希望自己能夠強大起來,戰勝抑鬱症。她開始做冥想訓練、草藥治療、運動、鍼灸、團體治療等等,但是最終都是無濟於事。

“臨到最後,我們幾乎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專業的幫助。經過數年抗爭,我接受了。“

抑鬱症的藥物治療必不可少,作者也妥協了。在一系列的藥物治療下,她的抑鬱症狀逐漸好轉。“藥物幫助了很多人,但不是在所有的時間,對所有人都有用。有時候也有副作用。”就像一直承認自己患有抑鬱症的Lady gaga,在分享自己與抑鬱症抗爭的經歷時也說到,精神健康類藥物不適合所有人,但她的服藥是她自我照顧的一部分,她不感到羞愧。

但不管怎樣,在經歷了差不多三年的時間之後,她還是找到了有效的方法,邁出了療愈的一大步。實際上藥物治療的必不可少,主要是針對生理上的問題。抑鬱者體內的神經遞質會減少,讓人無法興奮起來,藥物的使命就是在生理上恢復這些神經遞質的含量,它對抑鬱症狀的改善都是正向的,就像喫任何藥物都會有副作用一樣,在每個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但相對抑鬱症狀,這些都還是次要的。

02、療愈,每次挺過一點點

“如果你假裝態度積極,沒準就會弄假成真,誰知道呢?“

藥物有效,但即使是最好的藥物,也不能阻止生活中的事件發生。那些存在於你人生中的生活事件,從來都沒有遠離過。所以最根本的,還是要從自己的心理上提高對生活事件、負性情緒的“抗擊打”能力。

在我看來,認知行爲療法之所以對抑鬱症療愈有很大作用,就是在於它一直在幫助人們調整心中那些奇怪、詭異甚至荒誕的不合理信念。我們如何接受自己抑鬱的事實,如何積極面對它,遠比沉浸在抑鬱中不能自拔要重要得多。

“每次你都挺過一點點,漸漸地,小小的行動變成中等程度的行動,然後發展成更大的行動。“而行動,當然是達到所有目標的第一準則。

看到本書的最後,不禁被人們的堅強所打動。這位在30多年中間一直與抑鬱症抗爭的女士,通過自己和外力的共同努力,每次挺過一點點,終於療愈了自己。

總結

《我的抑鬱症》這本書現在已經是第二版了,在第一版譯本出版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那位,向世人公佈自己患上抑鬱症的主持人,曾經爲這本書寫過序,就和你們分享一些這部分的內容吧:

抑鬱症離我很近,近得像親兄弟,書上描繪的大部分病症我都具備了,還有即興發揮的部分。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時間,我抑鬱並活着。雖然國家GDP每年都增加,可我就是高興不起來,滿腦子都是極限運動。抑鬱症病人有多苦,不說也罷。

我的優點是熱愛科學,包括醫學科學。所以,我去醫院看醫生,我一五一十地說,醫生一把一把地開藥,我一天三頓三頓地喫。堅持了兩年,太陽又從東邊升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