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對於《見字如面》節目組來說,信件裏儲存着大量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信息。而且節目組相信,至少一半歷史都是靠着留存下來的信件,才讓我們不斷髮現與接近了真相。

同時相對於宏大敘事,《見字如面》更喜歡那些親歷了大歷史的普通小人物的信件,因爲來自個體的敘述往往比宏觀描述更生動可感,更能衝擊人的內心,最重要的是,這些私人信件因爲其私密性而更真實可信,更接近於歷史的真相。

因此本期《見字如面》迎來重磅歷史專場——親歷火燒圓明園的英軍中尉,目睹長崎被炸慘狀的美國消防員,兩名最底層的侵華日軍,一名親歷中國解放的解放軍——五名親歷大歷史事件的普通人,五封家書,每一封家書的信息都是一枚炸彈,每一封都足以顛覆你對這些早已熟悉的歷史事件的認知。

我們三千五百個人用了兩天時間才點燃了圓明園

對於“火燒圓明園”事件,以往我們看到的是:侵略者闖進圓明園,琳琅滿目的珍寶被他們爭先恐後地掠奪。搶不走的東西,他們就砸碎,爲掩人耳目就放火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一切都化爲灰。一切彷彿都是一場意外。

《見字如面》選擇了一位親歷了從入侵北京、劫掠圓明園到談判、撤軍全過程的英軍中尉喬治·奧爾古德,在參與燒燬圓明園後寫給母親的家書。信中豐富的細節讓圓明園的罹劫更加觸目驚心。

海一天讀喬治·奧爾古德致母親

爲了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聯軍提出的條件,英軍首領額爾金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爲藉口,命令三千五百名侵略軍直驅圓明園,並徹底焚燬它,以此證明英法聯軍旗開得勝,佔領北京。然後對清政府、對清朝皇帝進行精神施壓,迫使清政府儘快妥協、投降、屈服。

三千五百個士兵,蓄意地、刻意地、有步驟、有計劃,施工一樣地,一個點一個點地點着,一個點一個點地燒,一個點一個點地將火苗連起來。三天時間,圓明園及附近的萬壽山、玉泉山、香山,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紅光半壁,煙焰迷天,成百上千座建築被燒成了灰燼。

如是我聞,我們似乎都能看到火紅的烈焰照在這些侵略軍的士兵臉上。看着他們手忙腳亂地在火焰中穿梭,一邊縱火,一邊肆意盜取寶物。然後帶着從圓明園裏掠奪來的寶物,迫不及待地向家人炫耀:家裏的每個人都有禮物,皇帝的御璽我也給你們帶回去了。

這一切絕不是一時衝動。

我看到了歷史上最大規模人造災難的場景——死亡之城

“現在我明白他們所說的‘死亡之城’是什麼意思了。”19歲的美軍消防員凱思·林奇親歷過原子彈對日本長崎的毀滅後,在給家人的信中寫下了這句話。

凱思·林奇踏上長崎的土地,已經是長崎被原子彈夷爲廢墟的六週後。但目之所及,滿目瘡痍,令他難以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于小彤讀凱思·林奇致父母家人

一個籃球大小的炸彈,在幾百米的空中爆炸。上萬人氣化直接“消失”不見,木質建築在幾秒鐘內化爲烏有,只剩下混凝土建築的柱子和孤零零的幾根電線杆,人氣最旺的商業街被夷爲平地,無人倖免,日本人引以爲豪的博物館也只剩下殘垣斷壁。倖存下來的人如靈魂出竅一樣,在廢墟里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一邊走一邊想:“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對我們做出了這樣的事情?我們是和平的、文明的人類啊。對我們做這樣事情的是野蠻人嗎?

所謂時代悲劇,總是落在具體的人身上。凱思·林奇不解,長崎的傷亡如此悽慘,整個城市幾乎毀於一旦,他想同情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平民,但一想到美軍對待日本人的殘酷,還不及他們曾經對美軍戰俘施加暴行的十分之一,就無法對他們感同身受。這些日本的平民或許是受到隱瞞並不知外界真相,但是一個國家沒有大多數人的支持,是不可能發動戰爭的。

沒錯,沒有大多數人的支持,英軍首領額爾金不能獨自下令燒燬圓明園;沒有大多數人的支持,日本也不能隨隨便便就發起侵華戰爭。

也不僅僅是對待美軍戰俘殘暴,日軍的殘暴在二戰史上,甚至整個人類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尤其是在中國戰場,日軍幾乎展現了所有我們能想到的人性之惡。累累罪行被清清楚楚地記錄在無數資料、檔案裏,鐵的史實豈容否認。

《見字如面》給大家找到了兩封普通侵華日軍記錄自己在華所作所爲的家書:第一位日本兵拿着日本刀渣的一聲砍下了一箇中國人的頭顱,卻自稱“用日本刀殺人有一種快感”;第二位日本兵參與日軍所謂的“徵發”行動,就是將所到之處一切能喫的東西全部搶光,因此日軍所到之處幾乎人煙無存。而對於這種強盜般的無恥行徑,這位日本兵竟然用“有趣味”來形容。如果不是這兩位日本兵的家書白紙黑字地擺在眼前,我們幾乎不敢相信人性的醜惡竟然還能至此。但,這些的確就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北平的警衛部隊請我們到城內參觀了

一邊在逃難,一邊在慶祝。1949年春節的中國,新與舊的交接正在進行。大年初三,北平城內的20多萬國民黨軍接受改編;正月初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平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

何冰讀宋雲亮致未婚妻胡玉華

十天後,城外的守城部隊被邀請進城參觀。時任華北野戰軍第66軍炮兵團二營營長的宋雲亮第一次來到北平。一整天參觀下來,所見所聞令他徹夜難眠。在休息的國民飯店客房裏,宋雲亮給久未聯繫的未婚妻胡玉華(玉花)寫了一封家書。除了介紹戰況,他還介紹了北平城裏的熱鬧,大街上有電車,有比馱糧的小毛驢還多的汽車,去逛故宮參觀金鑾殿,還到國民影劇院看了名角的戲。然而這一天最讓他興奮的,是去了東交民巷:“聽說原先國民黨統治的時候,這是外國人的地方,中國人是不大敢去的,可是今天北平已經是人民的城市了,東交民巷的外國人們也再不那麼盛氣凌人了。”

這封信是本期《見字如面》唯一能讓人感受到喜悅的一封信。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之外,勝利了的普通戰士們讓我們更加真切地看到了解放的喜悅。

去看看這期的《見字如面》吧。去看看戰爭中普通人的真切描繪,去體會大大小小人物的骨血與靈魂是如何被戰爭裹挾的,但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更個人的視角去接近更真實的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