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沂蒙山區,在歷史傳說中有兩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黃石公。兩個人生活的年代差距不大,大約是從戰國到秦末這段時間。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通天的智慧,深通兵法戰策、陰陽易數,而且行跡隱祕,鬼谷子在蒙山修道,黃石公則是在咱們沂南的黃石山出沒過行跡。二人如仙家隱士,但教的徒弟可都是經天緯地的帝王之師,是姜子牙、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張良、諸葛亮這樣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人物。

黃石公老家裏,歷史上沒有個確切的說法,有說是淄博的,有說是下邳的,反正就在沂河上下游活動,這人把自己一肚子的本事,寫成《素書》,自己不想出世,就想找個有潛質的年輕人傳授下去,做一番事業,藉以光大自己的學說。

可不巧就遇着張子房了,張良當時行刺秦始皇未成,天天東躲西藏的,黃石公觀察他一段時間,感覺此人有膽略,但不知爲人懂忍讓、知進退不,就想試他一試,就坐沂河橋上撒拉着鞋等着,見張良逛悠過來,“撲騰”把鞋順落在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小年輕的,到橋下給我把鞋拿上來!”張良一愣,心想這老頭有病?!一看這把年紀,不和他一般見識,面不改色的下去把鞋拾上來,正要扔老頭跟前,不想老頭又開口了:“給我穿上!”張良拿着鞋,試了好幾試想一鞋底呼他臉上,但還是忍耐着單腿着地給他穿上了鞋。黃石公說:“你這年輕的是個可教之材。五天後,天霧了明的時候,還在這等我。”

五天後,張良來了兩個早上,黃石公都早守在那兒了,第三日張良幾乎沒睡,半夜就來了,終於來到黃石公頭裏,老頭這拿出一編書來,說讀懂這本書,你可以當帝王的老師了。你功成名就,也不要留戀,十三年後到濟北谷城山,找到一塊黃石,那就是我。

其實,這是司馬遷當年根據傳說寫的故事,真真假假也搞不太明白了。但黃石公之所以叫黃石公,當然和黃色的石頭有淵源、有聯繫。在下邳和淄博的中間沂南,卻有一座山,叫黃石山,在今天孫祖鎮境內。從南面看,幾列黃色的山崖勢拔天外,如果走近看,會發現這些石崖有的像長條狀的縱向拱成,有的是黃色的碎石塊不規則的壘成,而不是像華山一樣、武夷山樣,由一塊整石構成山體,黃石山的山峯垂直而立,像一面巨大的牆壁,勢若累丸、搖搖欲墜,讓人悚然。應該是在十五六年前,有一次單位組織到孫祖出發,第一次到了山下的皇上寺,遠望了北面的黃石山,陽光下黃燦燦的,到今天還依然記得心裏有恐懼的感覺,確切地說是不舒服的感覺,總體上一個字“異”!(接下來關於黃石山的故事中會有續文,今天不表。)

我們從皇上寺村上山,到了半山腰,算是近一步接近了黃石山,只見從山崖到村北,泥石流的痕跡非常明顯,特別是光崖底下,碎石遍地,黃石山石崖結構和陡峭的山勢決定了其易崩潰的特點。可以推想,2000多年前,黃石山肯定比現在更加陡峭、險峻。金元時期的《黃庭觀記》上說,當時的黃石山, “其中隱道,修聲而鑿空”,“有云穴松頂,衆勢連珠,羣龍而作聲;西扤白虎之勢,嶺岫水秀,羣山似舞鳳而翱翔;前有爐山異景,山藏洞壑清泉”,“後取望仙之勢,雲巖古蹟,清涼之景,來山堰浪,西有汶水涉津,灌胤於黃石山下”,“背靠森聳翠玉諸峯,四向皆拱,中有瀑湧甘泉”。

你也別說古代文人會拽,近幾天我又到了黃石山兩次,站在高處四下一望,此處真的氣象非凡:此山東看大鳳田,西到百財子,居高臨下,東邊扶着蒙陰頂子(玉皇頂),西邊託着一列山峯,腳底下還踏着兩個小山墩子。山谷間流水蜿蜒西南,去了孟良崮方向。再向前看,羣山舞拜,是塊風水俱佳的地方。

風水好,最瞞不了的是黃石公這樣的奇異之人,它以黃石自況,相比與黃石有緣,或爲黃石所化,或隱居黃石,黃石公就是黃石山人文第一人。在山上觀音殿舊址,有塊斷爲三截的光緒19年的《重修觀音殿碑》,碑的石質非常優良,100多年風雨,字跡依然清晰可辨,“寶筏濟羣生千古蒸黎膺駿福,楊枝灑甘露萬家俎豆頌鴻慈”聯簇擁下,有“濟北谷城黃石老來遊,則斯山愈爲生色矣”字樣。從黃石公開始,名士、方家、高僧大德、羽衣道士紛紛來到黃石山,山上山下,幽谷坪上,寺庵廟觀隱約在松下雲頂,黃石峯間,香火繚繞、鍾罄樂鳴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