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
一木认为:凡是不忠于原著的解读都是耍流氓。——兼作题记
一、“聪明”的宋江为什么做如此的蠢事?
就如何征讨方腊这一问题,易中天曾经为宋江指点了一条路。归纳起来,就是可以打也应该打,还得打出点政绩来;但要收着打,适可而止地打,留着实力发展实力,这样才有和朝廷讲价的本钱;甚至独立于朝廷和方腊之间,成为“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的第三股力量,两边要价,并待价而沽。
易中天先生为此还大为感慨:“既然‘成者王侯败者寇’,又焉知方腊不会变成‘官’,赵佶将来不会变成‘匪’?何苦对方腊那么‘疾恶如仇’,势不两立,必欲除之而后快?”
说实话,站在上帝视角的人,肯定要比书中人剧中人聪明许多。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坐在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每天恨恨地骂着剧中人——“这个脑残真是蠢如驴”!那真是叫一个又急又气又操心。
客观说一句,宋江并不蠢,否则他坐不上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那种满脑子都是肌肉的李逵们是只能当马仔的。
但宋江的的确确不惜血本地征讨了方腊,虽然最后赢了,可自己的那点家底基本也拼得差不多了。
只因为他是的的确确忠于大宋皇帝的。
一个做吏时就私放朝廷要犯晁盖的人,一个和朝廷军队对着干了这么久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强盗头子,真是忠于皇帝吗?
二、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们先从宋江最痛恨的一个人说起——黄文炳。
宋江不是小气之人,自己的女人阎婆惜和同事张文远好上了,绿帽子戴了个结结实实,他也不以为意,既没有恨阎婆惜也没有想着报复张文远,只是自肚里寻思:“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他若无心恋我,我没来由惹气做甚么?我只不上门便了。”
即使整部水浒,宋江也很少真正痛恨的人,甚至高俅,被捉到梁山后宋江对他是礼遇有加。但他的的确确是恨极了黄文炳的。
宋江刑场上被众人救下后,先说了感谢的话,接下来马上说到的就是:“只恨黄文炳那厮搜根剔齿,几番唆毒,要害我们。这冤仇如何不报?怎地启请众位好汉,再做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厮,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
杀入黄文炳家里时,也是“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人,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这真叫一个以灭门来出心中恶气啊。
得知活捉了黄文炳后,宋江先是“不胜之喜”,然后亲自动手,原文说:“宋江把黄文炳剥了湿衣服,绑在柳树上,请众头领团团坐定。”再是一个个与众人把盏,注意,是“上自晁盖,下至白胜”共三十位好汉都把遍了。——可以脑补下此时宋江心中是何等的痛快!
接着大骂黄文炳:“你这厮!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与你有杀父之仇,你如何定要谋我?”最后是一刀刀活剐烤吃了他,如晁盖所言“与我贤弟消这怨气”。
要知道,当时为了找黄文炳报仇攻打无为军是需要冒极大风险的,连晁盖一开始都反对。但一直谨小慎微的宋江硬是坚持报仇。
真是已经恨到极致了。
三、恨从何来?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自己女人偷人都不在乎的宋江,恨黄文炳到如此地步,一定有背后深刻的原因。
当然,表面的原因很清晰:黄文炳教唆蔡九知府杀他,害他吃了屎,打得他皮开肉绽,小命也差点搭进去了。
另外,宋江骨子里有枭雄和强盗头子的气质,狠起来让人心惊。
但对比他对待张文远阎婆惜和黄文炳天壤之别的态度,仅仅这些原因总感觉还是分量不太够。
毕竟,最后不是没死嘛,吃了屎多刷几次牙也能解决问题嘛。
一木私以为,黄文炳彻底断绝了宋江的白道之路,甚至牵连到他的老父兄弟(造反之罪非同小可),让他既不能“忠”也不能“孝”,才是宋江对其恨之入骨的根本原因。
宋江一直不愿落草为寇,杀了阎婆惜后,他宁愿流浪江湖,也没想过上梁山,虽然他是晁盖口里的“恩兄”。
后来在清风寨又被刘高当作强盗头子抓捕,性命堪忧,被解救后又听闻朝廷将派大军前来,没有迎敌办法,无奈之下宋江才带着花荣、秦明、黄信、燕顺、王英、郑天寿等一干人马准备入伙梁山泊。
可接到父亲“病故”的家书回去后,得知“朝廷册立皇太子,已降下一道赦书,应有民间犯了大罪,尽减一等科断”,只要“不到得害了性命”,他就坚决不再落草梁山了——“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可见他决心确是坚定不可动摇。
坚持不落草,在流浪江湖和刺配江州的过程,宋江实际上是经历了极多凶险的——差点被矮脚虎王英做了醒酒汤、清风寨被刘高抓住打得皮开肉绽、催命判官李立差点把他开剥、没遮拦穆弘把他赶成狗,船火儿张横要请他吃板刀面——可以这样说,宋江的这个坚持,实际上付出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宋江有次遇险忍不住感叹:“早知如此的苦,权且在梁山泊也罢。谁想直断送在这里!”好不容易到如今,“如此的苦”也吃完了,不落草的愿望也实现了,马上就要大赦了,却因一首醉后的诗让黄文炳整成了造反罪——除了落草,再无它路了。
老子辛辛苦苦坚持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忠和孝”。你黄文炳倒好,一把就将我死死钉到了“不忠不孝”的柱子上,并且永难翻身。
愤懑、痛苦、难受、失落、绝望……统统都转化为恨、恨、恨!
四、宋江的忠与孝
宋江的孝是真真切切的。宋江的忠也是真真切切的。
先说宋江的孝吧。当得知父亲“因病身故”的假消息后,宋江先是“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然后大骂自己“畜生何异”,并“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直到昏迷,“半晌方才苏醒”。
燕顺等人希望他带众人上梁山后再回去,或者至少也等秦明、花荣到了相见一面再去,但施耐庵如此描写宋江——“恨不得一步跨到家中,飞也似独自一个去了。”后来得知父亲并未“身故”,心中怒气冲天指着宋清破口大骂。这些,都是宋江真真切切的孝心流露,“孝义黑三郎”这一绰号,他无疑担当得起。
至于说到宋江的忠,不少人对此都表示怀疑,那么,还是从文本说起吧。——一切不以文本为依据的名著解读都是哗众取宠博眼球耍流氓,尤其是有些作者动不动就这阴谋那阴谋,我看他们才是阴谋他妈生的。
前面说过,只要还有一线活命的生机,宋江都没有动摇过“不落草”的决心。
对不得已落草后,希望最终被朝廷招安的想法,他其实一以贯之并不突兀。他杀阎婆惜躲到柴进庄上再到孔家庄,当时对犯了几十条人命案的结义兄弟武松是如此说道:
“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
此时的宋江既不是在任的小吏,也不是水泊的寨主,只是一个犯罪在身流浪江湖的落魄客而已,此情此景此际遇,人的感情相对会更加真与纯,所以三岔路口宋武分别时,“武行者下了四拜”,宋江则是洒泪不忍分别,并婆婆妈妈地再度叮嘱武松“休忘了我的言语,少戒酒性”。
从这些可以看出,他对兄弟武松的这番话确是他肺腑之言。
后来晁天王死后,宋江第一件事就是改“聚义厅”为“忠义堂”。 一打东平两打东昌确定了自己梁山泊寨主地位后,他就当众对众兄弟说:“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根据石碣天书排完座次,办完梁山团队建设这件最头疼最重要的大事情后,宋江又率众跪在堂上宣誓:“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菊花之会上,宋江大醉一时乘着酒兴,作的《满江红》一词也是说: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以上可以看出,宋江的招安思想从来就是当众坦露一以贯之没有隐瞒的。招安之心其实就是宋江忠于朝廷之心。
菊花之会上遇到武松李逵鲁智深等对招安的反对后,宋江的这番话也算是心迹的坦露了。——“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被赐毒酒死在旦夕之际,对李逵的一番言语更是这种心迹再一次的强有力佐证:“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言讫,堕泪如雨。
毕竟,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啊。
五、忠孝是个紧箍咒
人生在世,大都得给自己找个活着的意义。皇权社会里,统治者通过上千年的摸索,给大家找到了答案——忠孝节义,青史留名。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思想,其实并非很难控制。
一种观念灌输得久了,大家自然就接受了认同了,最后坚信了,并内化为骨子里的信念和追求。——这就是世人的人生“紧箍咒”,也是世人总感觉人生不自由的重要原因。
其实,人饮不过一瓢,食不过一箪,并且最终都会见阎王。
但为何即使到了物质如此丰盛科技如此发达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衣食之忧的今天,人们仍然如此劳累、焦虑、不安?也是有“紧箍咒”带在身上,社会有那种无形的东西告诉你很多条条框框,你必须这样做,你必须那样活。
得为这么多条条框框去活,岂能自由?!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老子庄子或高僧大德那种圣贤之人的境界的。当然,宋江也不是。
其实,水浒里远不仅宋江如此。即使反对招安的武松,也曾对宋江说过:“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这时他也是很希望能被招安的。
小李广花荣自尽于宋江坟前时说:“感得天子赦罪招安,北讨南征,建立功勋。今已姓扬名显,天下皆闻。朝廷既已生疑,必然来寻风流罪过。倘若被他奸谋所施,误受刑戮,那时悔之无及。如今随仁兄同死于黄泉,也留得个清名于世,尸必归坟矣!”
好一句“今已姓扬名显,天下皆闻”!好一句“留得个清名于世”!
这不就是宋江吴用等人心中所想所思么?当然,这更是帝皇天子所愿意看到的!
当我们嘲笑宋江忠于朝廷的可笑时,倒似乎发现有个清新脱俗的人,那就是傻大个李逵——因为他不识字不读书。
回到题目所说,宋江为什么会傻傻地拼光身家去征讨方腊?想忠君报国而已,贪青史留名而已。
作者施耐庵认同宋江“忠孝”的人设吗?应该是认同的。书中原文如下:“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忠义两全,建立祠堂,四时享祭,里人祈祷,无不感应。”
后来,剧情终归于宋江所期盼。被皇帝敕封为忠烈义济灵应侯,并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御笔亲书“靖忠之庙”。也算命运之神终究还是狠狠地安慰了宋江一把吧。
全书以一诗结尾: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再一想,宋江又何尝不是求仁得仁呢?毕竟,以不一样的视角评判命运,自是大不相同。一叹!
(最近看《大明王朝》,蓦然发现海瑞与宋江有神似之处,为什么这样说?一木下篇文章《宋江与海瑞是对“亲兄弟”》将会细细分解。)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