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
一木認爲:凡是不忠於原著的解讀都是耍流氓。——兼作題記
一、“聰明”的宋江爲什麼做如此的蠢事?
就如何征討方臘這一問題,易中天曾經爲宋江指點了一條路。歸納起來,就是可以打也應該打,還得打出點政績來;但要收着打,適可而止地打,留着實力發展實力,這樣纔有和朝廷講價的本錢;甚至獨立於朝廷和方臘之間,成爲“爲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的第三股力量,兩邊要價,並待價而沽。
易中天先生爲此還大爲感慨:“既然‘成者王侯敗者寇’,又焉知方臘不會變成‘官’,趙佶將來不會變成‘匪’?何苦對方臘那麼‘疾惡如仇’,勢不兩立,必欲除之而後快?”
說實話,站在上帝視角的人,肯定要比書中人劇中人聰明許多。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衆每天恨恨地罵着劇中人——“這個腦殘真是蠢如驢”!那真是叫一個又急又氣又操心。
客觀說一句,宋江並不蠢,否則他坐不上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那種滿腦子都是肌肉的李逵們是隻能當馬仔的。
但宋江的的確確不惜血本地征討了方臘,雖然最後贏了,可自己的那點家底基本也拼得差不多了。
只因爲他是的的確確忠於大宋皇帝的。
一個做吏時就私放朝廷要犯晁蓋的人,一個和朝廷軍隊對着幹了這麼久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強盜頭子,真是忠於皇帝嗎?
二、此恨綿綿無絕期
我們先從宋江最痛恨的一個人說起——黃文炳。
宋江不是小氣之人,自己的女人閻婆惜和同事張文遠好上了,綠帽子戴了個結結實實,他也不以爲意,既沒有恨閻婆惜也沒有想着報復張文遠,只是自肚裏尋思:“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他若無心戀我,我沒來由惹氣做甚麼?我只不上門便了。”
即使整部水滸,宋江也很少真正痛恨的人,甚至高俅,被捉到梁山後宋江對他是禮遇有加。但他的的確確是恨極了黃文炳的。
宋江刑場上被衆人救下後,先說了感謝的話,接下來馬上說到的就是:“只恨黃文炳那廝搜根剔齒,幾番唆毒,要害我們。這冤仇如何不報?怎地啓請衆位好漢,再做個天大人情,去打了無爲軍,殺得黃文炳那廝,也與宋江消了這口無窮之恨。”
殺入黃文炳家裏時,也是“見一個,殺一個,見兩人,殺一雙,把黃文炳一門內外大小四五十口,盡皆殺了,不留一人。”這真叫一個以滅門來出心中惡氣啊。
得知活捉了黃文炳後,宋江先是“不勝之喜”,然後親自動手,原文說:“宋江把黃文炳剝了溼衣服,綁在柳樹上,請衆頭領團團坐定。”再是一個個與衆人把盞,注意,是“上自晁蓋,下至白勝”共三十位好漢都把遍了。——可以腦補下此時宋江心中是何等的痛快!
接着大罵黃文炳:“你這廝!我與你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殺我兩個?你既讀聖賢之書,如何要做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與你有殺父之仇,你如何定要謀我?”最後是一刀刀活剮烤喫了他,如晁蓋所言“與我賢弟消這怨氣”。
要知道,當時爲了找黃文炳報仇攻打無爲軍是需要冒極大風險的,連晁蓋一開始都反對。但一直謹小慎微的宋江硬是堅持報仇。
真是已經恨到極致了。
三、恨從何來?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自己女人偷人都不在乎的宋江,恨黃文炳到如此地步,一定有背後深刻的原因。
當然,表面的原因很清晰:黃文炳教唆蔡九知府殺他,害他喫了屎,打得他皮開肉綻,小命也差點搭進去了。
另外,宋江骨子裏有梟雄和強盜頭子的氣質,狠起來讓人心驚。
但對比他對待張文遠閻婆惜和黃文炳天壤之別的態度,僅僅這些原因總感覺還是分量不太夠。
畢竟,最後不是沒死嘛,喫了屎多刷幾次牙也能解決問題嘛。
一木私以爲,黃文炳徹底斷絕了宋江的白道之路,甚至牽連到他的老父兄弟(造反之罪非同小可),讓他既不能“忠”也不能“孝”,纔是宋江對其恨之入骨的根本原因。
宋江一直不願落草爲寇,殺了閻婆惜後,他寧願流浪江湖,也沒想過上梁山,雖然他是晁蓋口裏的“恩兄”。
後來在清風寨又被劉高當作強盜頭子抓捕,性命堪憂,被解救後又聽聞朝廷將派大軍前來,沒有迎敵辦法,無奈之下宋江才帶着花榮、秦明、黃信、燕順、王英、鄭天壽等一干人馬準備入夥梁山泊。
可接到父親“病故”的家書回去後,得知“朝廷冊立皇太子,已降下一道赦書,應有民間犯了大罪,盡減一等科斷”,只要“不到得害了性命”,他就堅決不再落草梁山了——“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願只就衆位手裏乞死。”——可見他決心確是堅定不可動搖。
堅持不落草,在流浪江湖和刺配江州的過程,宋江實際上是經歷了極多兇險的——差點被矮腳虎王英做了醒酒湯、清風寨被劉高抓住打得皮開肉綻、催命判官李立差點把他開剝、沒遮攔穆弘把他趕成狗,船火兒張橫要請他喫板刀麪——可以這樣說,宋江的這個堅持,實際上付出了很多很多的東西。
宋江有次遇險忍不住感嘆:“早知如此的苦,權且在梁山泊也罷。誰想直斷送在這裏!”好不容易到如今,“如此的苦”也喫完了,不落草的願望也實現了,馬上就要大赦了,卻因一首醉後的詩讓黃文炳整成了造反罪——除了落草,再無它路了。
老子辛辛苦苦堅持了這麼多年,就是爲了“忠和孝”。你黃文炳倒好,一把就將我死死釘到了“不忠不孝”的柱子上,並且永難翻身。
憤懣、痛苦、難受、失落、絕望……統統都轉化爲恨、恨、恨!
四、宋江的忠與孝
宋江的孝是真真切切的。宋江的忠也是真真切切的。
先說宋江的孝吧。當得知父親“因病身故”的假消息後,宋江先是“叫聲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將起來”,然後大罵自己“畜生何異”,並“自把頭去壁上磕撞”,大哭起來直到昏迷,“半晌方纔甦醒”。
燕順等人希望他帶衆人上梁山後再回去,或者至少也等秦明、花榮到了相見一面再去,但施耐庵如此描寫宋江——“恨不得一步跨到家中,飛也似獨自一個去了。”後來得知父親並未“身故”,心中怒氣沖天指着宋清破口大罵。這些,都是宋江真真切切的孝心流露,“孝義黑三郎”這一綽號,他無疑擔當得起。
至於說到宋江的忠,不少人對此都表示懷疑,那麼,還是從文本說起吧。——一切不以文本爲依據的名著解讀都是譁衆取寵博眼球耍流氓,尤其是有些作者動不動就這陰謀那陰謀,我看他們纔是陰謀他媽生的。
前面說過,只要還有一線活命的生機,宋江都沒有動搖過“不落草”的決心。
對不得已落草後,希望最終被朝廷招安的想法,他其實一以貫之並不突兀。他殺閻婆惜躲到柴進莊上再到孔家莊,當時對犯了幾十條人命案的結義兄弟武松是如此說道:
“入夥之後,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爲人一世。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兄弟,你如此英雄,決定做得大事業,可以記心。聽愚兄之言,圖個日後相見。”
此時的宋江既不是在任的小吏,也不是水泊的寨主,只是一個犯罪在身流浪江湖的落魄客而已,此情此景此際遇,人的感情相對會更加真與純,所以三岔路口宋武分別時,“武行者下了四拜”,宋江則是灑淚不忍分別,並婆婆媽媽地再度叮囑武松“休忘了我的言語,少戒酒性”。
從這些可以看出,他對兄弟武松的這番話確是他肺腑之言。
後來晁天王死後,宋江第一件事就是改“聚義廳”爲“忠義堂”。 一打東平兩打東昌確定了自己梁山泊寨主地位後,他就當衆對衆兄弟說:“惟願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衆當竭力捐軀,盡忠報國,死而後已。”
根據石碣天書排完座次,辦完梁山團隊建設這件最頭疼最重要的大事情後,宋江又率衆跪在堂上宣誓:“但願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勳於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鑑察,報應昭彰。”
菊花之會上,宋江大醉一時乘着酒興,作的《滿江紅》一詞也是說: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以上可以看出,宋江的招安思想從來就是當衆坦露一以貫之沒有隱瞞的。招安之心其實就是宋江忠於朝廷之心。
菊花之會上遇到武松李逵魯智深等對招安的反對後,宋江的這番話也算是心跡的坦露了。——“今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雲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被賜毒酒死在旦夕之際,對李逵的一番言語更是這種心跡再一次的強有力佐證:“我爲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我死之後,恐怕你造反,壞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言訖,墮淚如雨。
畢竟,人之將死,其言也真啊。
五、忠孝是個緊箍咒
人生在世,大都得給自己找個活着的意義。皇權社會里,統治者通過上千年的摸索,給大家找到了答案——忠孝節義,青史留名。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思想,其實並非很難控制。
一種觀念灌輸得久了,大家自然就接受了認同了,最後堅信了,並內化爲骨子裏的信念和追求。——這就是世人的人生“緊箍咒”,也是世人總感覺人生不自由的重要原因。
其實,人飲不過一瓢,食不過一簞,並且最終都會見閻王。
但爲何即使到了物質如此豐盛科技如此發達絕大多數人並沒有衣食之憂的今天,人們仍然如此勞累、焦慮、不安?也是有“緊箍咒”帶在身上,社會有那種無形的東西告訴你很多條條框框,你必須這樣做,你必須那樣活。
得爲這麼多條條框框去活,豈能自由?!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老子莊子或高僧大德那種聖賢之人的境界的。當然,宋江也不是。
其實,水滸裏遠不僅宋江如此。即使反對招安的武松,也曾對宋江說過:“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這時他也是很希望能被招安的。
小李廣花榮自盡於宋江墳前時說:“感得天子赦罪招安,北討南征,建立功勳。今已姓揚名顯,天下皆聞。朝廷既已生疑,必然來尋風流罪過。倘若被他奸謀所施,誤受刑戮,那時悔之無及。如今隨仁兄同死於黃泉,也留得個清名於世,屍必歸墳矣!”
好一句“今已姓揚名顯,天下皆聞”!好一句“留得個清名於世”!
這不就是宋江吳用等人心中所想所思麼?當然,這更是帝皇天子所願意看到的!
當我們嘲笑宋江忠於朝廷的可笑時,倒似乎發現有個清新脫俗的人,那就是傻大個李逵——因爲他不識字不讀書。
回到題目所說,宋江爲什麼會傻傻地拼光身家去征討方臘?想忠君報國而已,貪青史留名而已。
作者施耐庵認同宋江“忠孝”的人設嗎?應該是認同的。書中原文如下:“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忠義兩全,建立祠堂,四時享祭,里人祈禱,無不感應。”
後來,劇情終歸於宋江所期盼。被皇帝敕封爲忠烈義濟靈應侯,並起蓋廟宇,大建祠堂,御筆親書“靖忠之廟”。也算命運之神終究還是狠狠地安慰了宋江一把吧。
全書以一詩結尾: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再一想,宋江又何嘗不是求仁得仁呢?畢竟,以不一樣的視角評判命運,自是大不相同。一嘆!
(最近看《大明王朝》,驀然發現海瑞與宋江有神似之處,爲什麼這樣說?一木下篇文章《宋江與海瑞是對“親兄弟”》將會細細分解。)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