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水滸傳》,如同一軸徐徐展開的北宋長卷,江湖往事、善惡美醜、三教九流盡在其中,堪稱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

在水滸中,有一個羣體特別引人關注,他們的社會標籤,或者說生存職業,叫做“放刁把濫”。這個羣體恬不知恥地混跡於各個階層,所幹的勾當被羣衆不遲、被道德唾棄。放刁把濫之徒比整日遊手好閒的破落戶幫閒們更讓人深惡痛絕。

那麼,“放刁把濫”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羣體又幹了哪些苟且之事呢?

所謂“放刁把濫”,就是指刁難敲詐,爲非作歹。《水滸傳》中特別註明爲“放刁把濫”之徒的,共有三人,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代表人物,便是西門慶。

一、橫行鄉里的西門慶

西門慶是水滸中頭號“放刁把濫”之徒。西門慶在水滸原著第24回中粉墨登場,他“從小也是一個奸詐的人,……專在縣裏管些公事,與人放刁把濫,說事過錢,排陷官吏”。

西門慶的公開身份是藥店老闆,主要經營各類中藥材的銷售業務,但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商人,他私底下勾結官府,參與工程發包、糾紛調解,干預訴訟判決、司法行政,刁難、敲詐無辜百姓,通過“提籃子”(湖南方言,指中間商)謀取不義之財,已經成爲陽穀縣一股猖獗的黑惡勢力。

正因爲西門慶長期“放刁把濫”、魚肉鄉里,所以“滿縣人都饒讓他些個”,百姓敢怒不敢言。武松首次告狀失敗後,請鄰居到家喝酒,各位鄰居迫於西門慶的淫威,先是都不敢來,被逼來後也都明哲保身、不敢開言。

長期“放刁把濫”,直接導致西門慶低估了事態的嚴重性和武松報仇的決心。所以,西門慶纔會肆無忌憚地賄賂知縣和團頭何九叔,甚至在得知武松告狀後,還若無其事地在獅子樓尋歡作樂,最終導致了自己的身首異處、遺臭萬年。

二、是非不分的曹太公

水滸中第二大“放刁把濫”之徒,是沂水縣沂嶺山下的曹太公。

水滸原著第43回中,李逵在沂嶺殺死四虎,衆獵戶將死虎扛抬到曹太公莊上,“那人原是閒吏,專一在鄉放刁把濫,近來暴有幾貫浮財,只是爲人行短”。

曹太公原是閒吏,縣內有人,因此“放刁把濫”輕車熟路,專門在鄉間幹些卑鄙勾當,欺負良善。

曹太公得知李逵的真實身份後,又動起了歪心思,和衆人一起將李逵灌醉,預備解官請賞。

李逵殺死四虎,雖是替母報仇,但其行爲也屬於爲民除害。從中直接受益的曹太公,不但不知恩圖報,反而密謀加害,於情不容,於理難恕。於恩人尚且如此,曹太公平日的“放刁把濫”可見一斑。

三、自食其果的王砉

王砉,何許人也?水滸中淮西造反派王慶的父親。

水滸原著第101回說王慶的父親王砉,“是東京大富戶,專一打點衙門,攛唆結訟,放刁把濫,排陷良善”。王砉的情況和西門慶類似,富甲一方,勾結官府,爲富不仁,多行不義。

王砉看中親戚的一塊風水寶地,便明搶暗奪,甚至六親不認,最終將親戚弄得家破人亡。王砉的“放刁把濫”可謂到了極致。

王砉只有王慶一子,所以“十分愛恤,自來護短,憑他慣了”,將兒子王慶寵成了一個好喫懶做、刁蠻專橫、爲非作歹的人物,最終整個王氏家族都因王慶造反而盡被誅戮。

當然,水滸中的“放刁把濫”之徒,絕非只有上述三人,如高衙內、劉高老婆、黃文炳等宵小之輩,也屬此列。在作者的筆下,“放刁把濫”之徒雖然一時風光無限,佔盡眼前便宜,但最終的下場卻都慘不忍睹——西門慶被武松當街殺死,曹太公被朱貴麻翻後被李逵殺死,王砉、王慶被滅九族。這也正應了《水滸傳》中的那句詩:“得便宜處休歡喜,遠在兒孫近在身。”

中國的傳統思想信奉生死輪迴、因果報應。因此,勸人行善積德、奮發向上是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水滸中衆多“放刁把濫”之徒終有惡報的事例,充分印證了這種文化思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