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9月1日11時58分,日本關東發生7.9級地震,地動山搖引發了火災、海嘯和泥石流,災禍殃及東京、神奈川、千葉、埼玉、靜岡、山梨、茨城,這次地震被日本稱之爲“毀滅1府6縣的關東大震災”,死亡和失蹤者超過14萬人,負傷者超過20萬人,災民達340餘萬人,財產損失就超過了65億日元,那時的關東,可謂是哀鴻遍地滿目瘡痍。

即便當時的中日關係已然日漸緊張,執政的北洋政府還是在第一時間向日本方面主動提出關懷慰問,並且進行無償物資援助,除了籌備30萬石米糧之外,還通令全國募捐籌款,在北洋政府的強力動員下,全國上下總共籌集到了大約500多萬銀元,其中光是京劇大師梅蘭芳成立的“全國藝界國際捐賑大會”就爲日本捐獻了5萬元大洋,按照當時一塊袁大頭能買40斤大米的物價來說,這可是相當大的一筆鉅款了。

說起那時梅蘭芳在日本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其一生也曾多次赴日公演,例如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率團赴日公演,後來在1929年和1930年訪美演出期間也順道赴日演出,日本各界民衆紛紛折服於這位京劇泰斗的巨大魅力之下。

尤其在1919年的時候,梅蘭芳受日本帝國劇場會長大倉喜八郎的邀請,率京劇團抵達東京後,在中國大使館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當時的日本首相原敬和全體內閣大臣,以及各國駐日大使悉數出席,足見日本對梅蘭芳的重視。

在梅蘭芳訪日之前,大多數日本文人對中國戲曲的看法頗有偏見。在他們看來,中國京劇無非都是一些“鄙俗”而不值得一看的“舊劇”和“皮黃”,沒有太大的藝術價值,例如王國維的友人狩野直喜、鈴木虎雄、青木正兒等,都曾表達過京劇“鄙俗”的觀點。

在日本公演時,梅蘭芳演出的都是經他改革整理後的《天女散花》、《麻姑獻壽》、《黛玉葬花》、《御碑亭》等劇目,在當時的日本引起了巨大轟動,就連不少從沒接觸過中國戲曲日本觀衆也爲之傾倒,梅蘭芳的大名就是在那一年響徹日本諸島。

據說,當時的京都帝國大學還專門組織了一批日本本土的專家、學者、戲劇家,特地從京都趕往大阪觀摩梅蘭芳表演。不久之後這批學者和專家們共同撰寫出版了《品梅記》,一改以往對中國戲曲的負面報道,極力肯定了梅蘭芳在表演中體現出的國粹魅力。

而在1930年1月18日,梅蘭芳率團乘船從上海啓程赴美公演途中兩次經過日本時,都受到了日本民衆的熱情歡迎。其中1月21日上午梅蘭芳一行抵達東京時,日本松竹公司、各界代表、十三世守田勘彌全家等二百餘人前往車站迎接,當日午後更是在東京會館隆重舉辦了千餘人出席的歡迎宴會。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梅蘭芳決然蓄鬚明志,宣佈退出舞臺,誓不爲日本侵略者演一場戲,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爲促進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加強中日兩國民間的文化交流,在我國政府的協調之下,梅蘭芳纔在1956年的時候再次率團赴日本公演,日本民衆才能再一次目睹一代京劇大家的絕世風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