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藉着亮光,匡衡拿起書讀了起來。不過,教科書中並沒有寫匡衡後來怎麼樣了。

教科書上寫了很多典故,但基本上沒有寫他們後來變成了什麼樣子。只因他們長大後變成了壞人,不利於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匡衡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匡衡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貧苦家庭,雖然家境不好,可他十分好學,也很勤奮。小時候,他非常想上學。家裏拿不出錢,後來他跟着一個親戚學認字,這纔有了看書的能力。爲了能唸書,匡衡就去給有錢的人家打工以獲取讀書的費用。他不要工錢,只求人家能把家中的書借給自己看。在那個年代,書是珍貴之物,有書的人不肯輕易把書借出去,讓匡衡很苦惱。

幾年後,匡衡長大了不少,成了家中的主要勞動力。他從早到晚都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纔有一丁點兒時間看書,故一卷書經常要十天半個月次啊能看完。他很着急,覺得自己白天在幹活沒有時間看書,那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書,這樣就能加快看書的步伐。可是,家裏的經濟條件,根本買不起點燈要用的油,這該如何是好?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溫習白天看的知識。突然,他看到東邊的牆縫中透過來一些亮光。走近一看,他發現從亮光是鄰居家的燈光。他靈機一動,拿來一把小刀挖大牆縫,讓透過來的亮光更多一些。藉着亮光,匡衡拿起書讀了起來。他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學習,他的故事就是被後世傳頌至今的“鑿壁偷光”,不少人用他來激烈學生學習。

不過,教科書中並沒有寫匡衡後來怎麼樣了。事實上,匡衡靠着自學,成了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的仕途也不平坦,因爲漢朝當時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就可以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爲郎中;得乙科者爲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考了九次,才中丙科。由於他對《詩經》的理解非常透徹,已經被經學家們所推重,時爲太子的漢元帝對他深有好感。在太子的提拔下,他才踏上仕途。

後來,匡衡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官至丞相。然而,他經不起官場的誘惑,變得趨炎附勢,仗着自己位高權重,收受賄賂。他被漢元帝封爲安樂侯時,其食封土地原本爲三十一萬畝。但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了四萬多畝食封土地。

漢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人告發了匡衡非法佔用土地一事,所以他被皇帝下令罷免了官職,貶爲庶人。回到家鄉不久,匡衡就病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