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到明,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中,女主臨朝並不鮮見,外戚專權又往往爲其標配,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只是專權時間、專權程度和專權影響各不相同。要說外戚專權的嚴重程度,兩漢最爲慘烈,若要論及外戚專權的發展和昌盛,西漢又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

所謂“外戚”,包含“外”和“戚”兩個概念,也就是非皇族成員通過婚姻關係成爲了皇帝的親戚,一般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外戚能夠獲得權力,跟他們與皇帝的聯繫紐帶——后妃有關,那后妃是怎麼影響皇帝任用自己的親眷的呢?一、西漢的“孝治”觀念

“孝”是一種道德層次的規範,從古至今都在被官方所提倡,而在漢朝,統治者甚至將其列爲治國綱領,追求“孝”在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效益。

自漢高祖劉邦起,漢朝皇帝就非常注重“孝”的治理作用,往往自己以身作則,事親爲孝。

按照記載,劉邦每五天朝拜太上皇一次,太上皇去世後,劉邦爲之立廟,按時祭祀。漢惠帝劉盈對父親劉邦極爲順從,劉邦死後,他下令郡國立高廟,自漢惠帝以後,西漢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一個“孝”字。漢文帝劉恆更是爲母親嘗湯藥,亦是千古典範。

不管漢朝皇帝的孝行是不是出自真心,至少他們都這樣做了,給臣民擺出了一個姿態,與此同時,漢朝皇帝也頒佈諸多政策,鼓勵民衆孝親。

其一,用政策和實物獎勵孝子。《漢書·惠帝紀》:(四年)春正月,舉民孝弟(悌)、力田者復其身。

這裏提到了兩個可以免除徭役的行爲,一是孝悌,二是力田。力田是秦朝舊法,用以鼓勵農耕,漢朝沿而用之,孝悌則是漢朝原創,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以免除徭役爲獎勵鼓勵百姓孝順父母。

從漢文帝時期開始,漢朝皇帝開始用實物獎勵孝子,一般是賜帛。

《漢書·文帝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

之後的漢朝諸帝均發佈過這類命令,賞賜孝子已成常態。

其二,設立專門勸諫督導孝順的官職,這是從呂后稱制時期開始的。《漢書·高後紀》: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顏師古注曰:“特置孝弟力田官而尊其秩 ,欲以勸厲天下,令各敦行務本。 ”

其三,是將孝行納入選官範疇,即察舉制中的舉孝。

漢武帝非常重視察舉孝廉,只不過各郡進展極不平衡,有時候一郡也沒推上一個人,漢武帝下詔斥責郡守等官員不重綱紀人倫,不舉孝,令有關部門擬定法條制裁此種行爲。

漢朝皇帝如此注重孝道,無形中,皇帝家的長輩(太后乃至太皇太后)對皇帝的影響也隨之增大,外戚專權由此有了土壤。二、后妃地位高而出身低

西漢皇族出身底層,比較不在意后妃的出身問題,西漢后妃來自民間的比比皆是。而且漢朝婦女的地位並不低,女性完全從屬於男性是後來的事了,當時連授爵都有女性的份,漢武帝就曾封同母異父的姐姐金氏爲修成君。

后妃出身低,往往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更容易憑藉自己的喜好來干預皇帝乃至干預政事;女性地位高,則爲她們干預政事減少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

加上第一點的孝治,皇帝對太后和太皇太后很是尊重,即便後宮想幹政,皇帝礙於“孝”,也不好反對。

比如呂后誅殺戚夫人母子,漢惠帝無力制止;竇太后讓轅固生與野豬搏鬥,漢景帝也無法反對,只能通過給轅固生提供武器來幫助他獲得勝利。

尤其是竇太后,史書上有很多她因個人喜好而干政的記載,上面提到的轅固生,他是專門學《詩》的學者,竇太后卻讓他講自己喜好的《老子》,轅固生認爲《老子》不值一提,竇太后就讓他鬥豬。

竇太后喜愛幼子劉武,想讓他繼位,這是明確干預國家的繼承人選擇,竇嬰反對立劉武爲繼承人,動態圖就不准他朝請;此外,漢武帝在位前期,由於竇太后的阻撓,改革遲遲不能展開,趙綰和王臧等人想直接向漢武帝奏事,被竇太后逼迫自殺。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夫死,太后臨朝就成爲可能,太后任用孃家人輔佐更是順理成章,外戚專權隨之而來。三、皇帝的權力制衡

在西漢以前,也曾有勢力強大的外戚,但卻沒有形成外戚專權,比如周幽王的老丈人申侯,他在聯合犬戎滅掉西周、立外孫宜臼爲周王后,並沒有留在周王畿掌控大權,而是返回自己的封國,繼續當諸侯。這顯然不是申侯專權擅政 , 而是條件不允許。

當時的主流是本國貴族掌權輔佐,外戚只作爲外援,決不能長久留下,否則就是跟貴族爭權,而且這種違反公認規矩的爭鬥是很難成功的,所以申侯纔會乖乖返國。

到了西漢,經過戰國末期各國的相繼變法和秦始皇的橫掃六國,舊有的貴族被一掃而空,全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起來。這套制度的權力核心只有一個,即皇帝,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 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

皇帝只有一個人,爲了實現皇權 , 他必須建立金字塔式的官僚機構 , 將自己的意志投放到整個國家。在這個權力架構中,越接近皇帝的人就處於金字塔的越上層,也越有機會發展壯大,暫行乃至奪取皇權。

這些人有不少,后妃、宦官、公卿都在其中,他們本來都要受到皇權的制約,聽命於皇帝,但當皇帝闇弱,他們便可擺脫皇權的制約,將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於皇帝而言,底下的人可能都盯着自己的金字塔尖的位置,如何防止他們奪取這個位置是至關重要的,大多數皇帝採取的都是分權制衡方法,后妃、宦官和公卿各有任用,相互制衡。

這其中,后妃作爲最接近皇帝的枕邊人,本身是最沒用反抗能力的,可一旦皇帝換人,新的皇帝從丈夫變成兒子,后妃一躍成爲對皇權最有威脅的人物,依附於此的外戚自然順勢掌權。

當然,外戚的專權也是極不穩定的,因爲他們都建立在皇帝弱的基礎上,一旦皇帝強大了,勢必要摧毀外戚集團,收回皇權,從歷史來看,這個過程往往是摧枯拉朽的,真正靠外戚奪取皇位的,不過王莽一人而已,而且還是在接連數位弱主幫手的情況下。四、外戚的“傳承性”

外戚起源於后妃對自己家族的信任和照顧,這種信任和照顧有兩個重點,一是永遠不會超過自己的孩子,二是希望傳承下去。

第一點很好解釋,是人的本性,很少有人會把孃家看的比自己孩子還重要,以篡漢的王莽爲例,他的王氏家族在漢成帝時期再怎麼權勢滔天,也還在漢成帝的掌控之中,完全不具備取劉氏而代之的能力。

第二點基本是西漢皇室的常態,從呂后到王政君,一以貫之。

呂后將自己的外孫女張氏嫁給了兒子漢惠帝,想方設法讓其生子,無效後只好詐取後宮人子爲子。這個孩子日後登上皇位,即前少帝,他得知真相後,向呂后撂下狠話,長大後一定要收拾呂氏,於是他先被呂后收拾了。後少帝繼位後,呂后又讓自己的侄孫女爲皇后。

這個方法被薄太后學了去,她也讓自己的侄孫女當了自己的孫媳婦,只可惜薄皇后無子無寵,最終被廢。

總的來說,外戚專權是中央集權制下皇權專制的產物 , 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皇權專制的一種形式,皇權利用外戚輔政來制衡公卿等勢力。與此同時,外戚與皇權又是矛盾重重的,在主弱的情況下,外戚便能反客爲主,不過最終解決矛盾的主動權,不論是皇帝自己動手還是藉助其他勢力幫助,都是掌握在皇權手中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