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許是意識到了清政府與他國的差距,自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放開了民間辦實體業的限制,當國家陷入危機的時候,總會有愛國人士存在,他們爲了救國就開始拼命的開辦工廠,加上國外企業進入國內,刺激了經濟的增長。按理說清朝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每一次不是割地就是賠款,國庫再充盈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可爲什麼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越來越有錢呢。

晚清時期的中國其實過得十分悽慘,因爲清政府的無能,導致在遭到列強入侵的時候,沒有還手之力,而且慈禧又是個保守派,也因此更讓這些強國得寸進尺,進一步掠奪清朝的資源和金銀珠寶。按理說清朝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每一次不是割地就是賠款,國庫再充盈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可爲什麼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越來越有錢呢?

甲午中日爆發之後,清朝可謂是一敗塗地,日本是一個很缺資源的國家,當打贏了清朝之後,勢必會獅子大開口讓清朝政府“大出血”。在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清朝政府被割地賠款,數額爲2億白銀,這筆錢的數額並不小,清政府的負擔沉重,本該苟延殘喘的局勢反而形成了富裕之態,清政府到底使用了什麼“妙計”?

也許是意識到了清政府與他國的差距,自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放開了民間辦實體業的限制,當國家陷入危機的時候,總會有愛國人士存在,他們爲了救國就開始拼命的開辦工廠,加上國外企業進入國內,刺激了經濟的增長。其次是關稅的增長,讓清政府有了最主力的資金來源,由於大量的國外商品湧入清朝,進出口貿易的差異使得清政府的關稅有了一個很猛的增長點。還有就是以金融手段來增加收入,利用貨幣體系和差價讓政府徵收,只不過賠了那麼多款還能這麼有錢,這並不是清政府有能力,要是真的有這樣力挽狂瀾的手段,也不至於走向滅亡。

這些富裕的背後都是對人民的剝削,清政府已經不把人民的死活當一回事兒了,只想要加快剝削,把資金都握在國庫裏面,要是真的爲了救國人民也就忍了,但是清政府依舊是無能,爲此內外矛盾的激發,讓這種假象也無法繼續維持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