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於伊朗軍隊來說,“誤擊”已經成了繞不開的主題。

  1月8日,伊朗防空部隊誤擊了一架烏克蘭客機,造成了機上176人全部遇難;5月10日,伊朗海軍又發生了嚴重的誤擊事件:驅逐艦發射導彈命中了本國海軍的一艘支援艦,造成了至少19人死亡,15人受傷。

  誤擊是一種小概率事件,而伊朗軍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中先後兩次發生性質嚴重的誤擊,這顯然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巧合所能說得過去的。

  而在素有”火藥桶“之稱的波斯灣地區,類似的誤擊極有可能造成擦槍走火的情況出現,故而對此類事件我們應當保持關注。

  一月份伊朗防空部隊的誤擊細節如今已經大白於天下,而藉着伊朗海軍誤擊事件,我們不妨也就此談談該國海軍的一些細節。

  據報道,本次誤擊事件的兩位主角是賈馬蘭號驅逐艦和科納拉克號支援艦,是前者的導彈命中了後者,並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

  科納拉克號支援艦是一艘荷蘭造的小船,長47米,排水量460噸,正常情況下編制水兵20名,事故發生時該艦上的人員顯然是超編的。當時,該艦正在執行投放靶標的任務,但其距離靶標太近,故而招致了誤擊。

  而賈馬蘭號驅逐艦就比較有名了,該艦是伊朗首艘國產驅逐艦,堪稱是該國海軍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

  不過其雖名爲驅逐艦,滿載排水量卻只有區區1500噸。這個噸位的艦艇一般定義爲輕型護衛艦。但是在伊朗海軍中,矮子裏面拔高個,1500噸的體量也堪稱是“巨無霸”了,強行叫作驅逐艦主要取決於宣傳需要,而日本海自則是完全反過來的情況。

  當然,不論是驅逐艦也好,護衛艦也罷,在西方的嚴密封鎖下,伊朗能夠製造千噸級戰艦本來就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尤其在宣傳上所帶來的效果要比該艦的實際威懾力更大一些。

  若看待伊朗武器的實際威力,首先要看其武器庫的構成。

  伊朗的武器庫中最基礎的是1979年前購置的西方武器及之後採購的世界其他強國武器;第二層則是在外購武器基礎上進行的仿製;第三層則是在仿製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理解後所謂“獨立研製”的國產武器。

  實事求是地說,伊朗能在外購武器基礎上走到第三層是很不容易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工做不到這一點。但另一方面,伊朗本身的軍工實力不足以做到精細化,這就造成了很多問題。

  就目前情況而言,伊朗的三層武器系統都有自身的缺點:

  第一:外購武器大多數年代久遠,如今要麼是已經過時,要麼是年久失修不堪重負,而近年來採購的新式武器數量過少,也難堪大任;

  第二:因爲伊朗外購武器的年代大都較早,如今原始仿製版已經不多,且多已消耗,現在擔當主力是的在仿造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理解的那批所謂國產化武器。

  第三:這批“國產化”武器一方面由於伊朗理解的未必到位,有的設計並不合理;同時由於製造工藝的問題,其性能也不穩定,有時候會發揮很好,有時候則不能。

  以本次誤擊事件的主角賈馬蘭號驅逐艦爲例,該艦並不是伊朗獨立研製,而是在“參透”上世紀70年代英國出售給伊朗巴列維王朝的“阿勒萬德”級護衛艦基礎上的“復刻”版。

  在巴列維王朝時代,伊朗跟西方關係極好,其自美國購得了著名的F14戰鬥機,也從英國採購包括軍艦在內的大批武器。

  1970年代初,自英國購得的薩姆號護衛艦、扎爾號護衛艦、羅斯塔姆護衛艦、法拉馬茲號護衛艦相繼在伊朗海軍中服役,成爲其“四大金剛”。

  1979年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後,上述四艘軍艦分別改名爲阿勒萬德號、阿爾伯茲號、薩巴蘭號、薩漢德號,因此這一級軍艦也被稱爲是阿勒萬德級。

  1988年,美國海軍在波斯灣海域發起“螳螂行動”,阿勒萬德級的4號艦薩漢德號被美國海軍擊沉,“四大金剛”就此變成了“三大金剛”。

  之後伊朗海軍對阿勒萬德級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換裝了自中國購得的C802反艦導彈,同時隨着對該艦理解的加深,伊朗也在不斷積蓄以其爲藍本,建造國產化戰艦的基礎。

  2007年,伊朗新造“驅逐艦”下水,三年之後正式服役——這就是本文的主角,賈馬蘭號驅逐艦。

  賈馬蘭號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爲1500噸,全長95米,最大航速30節,標準人員編制爲140人。其艦體爲仿造英系護衛艦而來,在武備上則更是有“萬國造”的風範:

  主炮,仿自意大利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反艦導彈,仿自中國C802導彈;防空導彈,仿自美國造的標準1……

  換句話說,賈馬蘭號驅逐艦基本全身上下都是仿造的,這就是一個克隆艦。類似軍艦要想發揮出戰鬥力首先各部分仿造的系統要靠譜,同時對系統整合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伊朗有水平將其捏合在一起算是不錯了,不過要說整合好後發揮多大的戰力,似乎還談不上。

  本次的誤擊事故,可能是裝備方面出了問題,也可能是水兵們放鬆大意,但不管從哪方面來說,伊朗海軍戰力水平不高卻是事實。

  要知道,這可是伊朗目前的主力軍艦,卻搞出了這種幺蛾子。而要是追溯賈馬蘭級驅逐艦的“光輝戰史”,其實更令人咋舌。

  到目前爲止,賈馬蘭級驅逐艦(也稱摩傑級驅逐艦)一共服役3艘,首艦於2010年服役,2號艦達馬萬德號於2015年服役;3號艦薩漢德號排水量略大,也進行了相應改進,於2018年底服役。

  其中達馬萬德號在2018年1月遭遇風暴,撞上防波堤而擱淺,最後營救失敗而沉沒。事發時軍艦上有6人,其中4人被營救,2人則下落不明。

  也就是說10年之間,伊朗海軍好不容易搞出了3艘國產明星驅逐艦,如今已經有一艘魂歸大海,還有一艘則“成功”幹掉本國海軍一艘支援艦,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如今,要說沒有出事的,僅剩才服役不久的薩漢德號了。

  薩漢德號的艦名和舷號都是繼承1988年被美國海軍擊沉的那艘軍艦,在“大哥”和“二哥”都出了事故之後,不知道這“三弟”作何感想呢?

  對於家底厚實的海軍來說,損失掉一兩艘軍艦倒也沒什麼,可伊朗這樣的千噸級軍艦十個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的海軍,又是損失軍艦,又是大水衝了龍王廟,着實是有些消受不起。

  實際上伊朗之所以耗費巨大財力、物力和精力搞這種稍大型的軍艦,本身就不是從作戰角度出發,而是更多爲了面子和打輿論戰的。

  因爲伊朗在海灣地區面對的主要對手就是美國海軍,對後者來說,你的軍艦越大,那麼它其實是越高興的。不論軍艦是一兩千噸也好,還是四五千噸、六七千噸也罷,對美國海軍來說,真到了戰時,這些大型軍艦很難倖存,其也無法對美國海軍構成什麼像樣的威脅。

  對美國海軍來說,比較麻煩的是伊朗大量的導彈艇,雖說美軍可以有效打擊這些小艇,但無疑會牽扯很大的精力,而且難免會有漏網之魚。

  事實上伊朗清楚這一點,故而其海上作戰力量中,真正在戰時擔當重任的也的確是這些小艇。

  不過誰都知道,戰爭只是最後的底牌,而在非戰時的軍事鬥爭中,也總不能拿着小艇來充門面。

  實際上2010年伊朗賈馬蘭號驅逐艦服役以來,該級艦承擔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宣傳作用,對內提高民族自信心,對外宣揚伊朗海軍的存在感——畢竟,導彈艇是無法遠航的。

  2014年,伊朗海軍賈馬蘭號驅逐艦和一艘補給艦就通過非洲好望角遠航到大西洋;此後伊朗海軍還有派出達馬萬德號訪問俄羅斯,並且在海上逼近美國本土的計劃。

  不過達馬萬德號已經鐵戟沉沙了,而本國海軍的明星艦又出了現在這種嚴重的誤擊事件,真可謂是想露把臉沒成功,反倒是把屁股露出來了。

  而且不僅僅是丟人現眼,關鍵無論是本國軍艦的自沉還是誤擊,受到傷害的都是本國軍人,對一支軍隊來說,還有什麼比自己人打自己人更扎心的呢?

  所以說,伊朗的明星艦反倒成了本國軍人的催命符,這也是夠諷刺的了。希望伊朗海軍好好整頓,別再發生類似的悲劇了。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