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鄉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而在1873年5月,由西鄉隆盛主導的《徵兵令》,大大改變了日本自古以來僅以武士對外征戰的陋習。

大家好,我們的梓萌愛談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日本進行明治維新,進行現代化改革的過程中,日本爆發了短促而慘烈的內戰。在這場被稱爲“西南戰爭”的內戰裏,作爲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領導叛軍舉起了反叛之旗。究竟是什麼促使了西鄉隆盛做出了叛亂的決定,而西南戰爭又對日本產生了何種的影響呢?
在倒幕戰爭結束後,日本開始向近現代國家轉型,開始了一系列的近現代改革。而在這個過程裏,曾經爲倒幕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下級武士們,成爲了不被需要的產物。這並非是沒有道理的,而是一個十分現實因素的考慮,那就是日本的武士和大名們掌握着大量的封地,這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非常麻煩的事情。政令無法統一,也無法有效的下達,對於國家的危害極強。
而且在軍隊上,藩國的存在也不利於建立起現代化的軍隊。藩國的割裂造成了各藩國軍隊的體系不統一,無法有效的進行統一的指揮。在倒幕戰爭裏,長州藩和薩摩藩就無法有效的進行有效的統一指揮。當然這個問題也存在於幕府軍之中,而且更爲嚴重,因爲他們連基本的聯盟都難以存在。
而在戰後,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新政府決定廢除封建制度,革新日本的政治制度。通過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這兩個舉措,超過三百個大名放棄領地,以往同時具備領地與一級行政區功能的“藩”俱廢,改以新設“縣”取代;新政府按照地理分佈劃出超過三百個縣,建立中央集權導向的地方制度,雖然幕藩體制沒有被完全廢除,但在名義上已不再存在。
本質上這個舉措一方面可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各藩國部隊收回國有,劃歸於兵部省的指揮之下。這在當時的日本,非常有效的將日本各藩國的軍隊歸於國有。在置於兵部省之下後,又將其分爲陸軍省和海軍省。從此日本軍隊的近代化,完成了日本的軍隊改革。
但這樣存在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廢藩置縣讓大量的武士階層失去了資金來源。在日本,武士是完全脫產的人,平時靠封地和官職供養的職業軍人,或者說戰士。過去他們是日本對外戰爭的主力,每次打仗,都要召集各藩國的軍隊和下級武士,然後組成一支軍隊。而在和平時期,這些武士完全不事生產,靠封地和俸祿過日子。
而現在政府實施了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等舉措,就導致了無論是當初支持幕府的會津藩還是支持新政府的薩摩藩和長州藩等,紛紛不復存在。而且1870年禁止武士配備武士刀,此後更頒佈《廢刀令》,至1876年除去“大禮服者”(日本皇族和高級貴族)、軍人和警察外可以佩刀外,禁止了包括武士在內的所有人佩戴武士刀,並限制了武士特權。
而且在1973年,政府還頒佈了《徵兵令》,規定了年滿20週歲的人即可參軍入伍,但是政府的新軍卻不肯包括在戊辰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西南武士們。這樣一來曾經爲國征戰的西南武士們大爲不滿。對於這些西南武士而言,政府的做法無異於是卸磨殺驢,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油然而生。而這一系列政策的制訂者,西鄉隆盛對此更爲不滿。
西鄉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幼名小吉,元服時名隆永(後改武雄、隆盛),通稱吉之介(後改善兵衛、吉兵衛、吉之助),號南洲。 西鄉隆盛在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的過程裏,多有功勳,是當時日本的明治維新三傑。
在這一系列事件裏,西鄉隆盛都是倒幕派的核心人物,薩摩藩和長州藩締結薩長同盟,就有他的功勞。在一系列戰爭裏,西鄉隆盛先後被任命爲東海道先鋒軍薩摩諸隊差引(司令官),東征大總督府下參謀(參謀職務由公卿擔任,下參謀就是實際上的參謀),摩藩北陸出征軍總差引(司令官)。在整場戊辰戰爭裏,西鄉隆盛都可以說是政府軍的核心人物,說是戊辰戰爭裏的一代名將也不爲過。因其功勞極大,所以受御賜賞典祿永世2000石,但之後西鄉拒絕了令其留在東京做官的命令,轉而回到了自己在鹿兒島的故鄉。
此時的西鄉隆盛還是十分忠誠於新政府的,在戊辰戰爭結束,政府頒佈《版籍奉還》時,西鄉隆盛率先相應,可以說他並沒有在乎自己的利益。在此之後,他和友人大久保利通一同抵達東京,參與了日本在此時期的軍政改革。在這期間,廢藩置縣也有他的謀劃,本意是爲了保證國家的政令得以統一。並在之後的擔任留守內閣期間,主持了廢除兵部省,設立陸軍省和海軍省的工作。同時設置了日本近衛師團的前身,近衛兵。而在1873年5月,由西鄉隆盛主導的《徵兵令》,大大改變了日本自古以來僅以武士對外征戰的陋習。
在日本軍隊現代化的過程裏,西鄉隆盛的改革,都具有十足的前瞻性和進步性。而在民政上,西鄉隆盛也整合日本傳統的府縣,並且制訂了學制,設立了國立銀行的條例,也設置了新的地租改正條例。可以說,西鄉隆盛無論是作爲軍人,還是一名政客,都做的十分出色。而他唯一沒有想到的,就是他的一系列舉動,最終卻成爲了政府裏某些人,拋棄舊日下層武士的工具。
按照西鄉隆盛的觀念,下級武士作爲戊辰戰爭中的主力,應該被編入新軍,而不是被徹底拋棄。畢竟即便招募更多平民,但是缺乏骨幹的軍隊也不能有效的作戰,更不能有效地行使作爲軍隊的職責。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下級武士們卻日漸遭到拋棄。再加之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的矛盾日益激化,耿直的西鄉隆盛最終在政治交鋒裏敗下陣來,帶着不滿和失望回到了他在鹿兒島的家鄉。
此時回到鹿兒島的不僅僅是西鄉隆盛,還有衆多因爲受到牽連而被迫辭職引退的官員、軍人和警察。縣內無業的青年士族增多,爲了約束他們,西鄉於1874年6月設立了私學校,並得到了縣令大山綱良的協助。私學校設銃隊學校,以篠原國幹爲監督,設炮隊學校及幼年學校(章典學校),以村田新八爲監督,又在縣內各鄉設置分校。
其後西鄉本人繼續在鹿兒島隱居,過着遊獵山林、溫泉休養的閒適生活。而私學校黨在西鄉的影響下,成爲縣內最大的勢力,大山綱良也借其力來實施縣政,積極採用私學校人士爲官吏、警察。私學校黨在縣政中漸漸處於主導地位。可以說西鄉隆盛此時就是鹿兒島的一大豪強。
事實上,西鄉隆盛本可就此閒散一生,但是突如其來的亂局打亂了他的閒散生活。1876年3月,大久保利通主導下的明治政府頒佈廢刀令,8月又實施秩祿改革,徹底廢除了數百年來舊武士階級的帶刀、俸祿等特權。舊武士階級大爲憤怒。10月24日熊本縣士族掀起神風連之亂,27日福岡縣士族掀起秋月之亂,28日山口縣士族又擁戴前原一誠,掀起萩之亂。11月,西鄉在日當山溫泉聽聞叛亂繼起的消息,寄信給桂久武,在信中表示自己也在等待“決起之時”。
而西鄉這一舉動,某個意義上是對時局的不滿所致,而另一方面也有被大久保利通等人逼迫的因素。明治政府派遣中原尚雄等多名密探前往鹿兒島,查探私學校與西鄉隆盛等人的動向,並計劃伺機暗殺西鄉隆盛以打擊薩摩藩士族,同時欲將鹿兒島陸軍火藥庫內的武器彈藥撤到大阪。但此舉被激進的私學校學生察覺,1887年1月31日夜裏,私校學生襲擊鹿兒島草牟田陸軍火藥庫,不久磯集成館,上之原等火藥庫也遭襲擊,鹿兒島內亦有多處遭縱火,騷亂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西鄉隆盛不在鹿兒島上,獲悉此事後,雖知不是舉兵的時刻,但眼下學生陸續被殺或被捕,爲阻止政府行動,西鄉隆盛只好乘勢以“清君側”爲名,質問政府,舉兵起義,西南戰爭也就此爆發。當然,以鹿兒島一地對政府軍展開戰爭,這種事情註定不會成功。1887年9月24日,西鄉隆盛在城山之戰裏徹底敗北,自盡身亡。
西南戰爭可以說是是明治維新過程中的陣痛,它檢驗了日本一系列改革的成果,這其中就包括了,西鄉隆盛所設立的徵兵制度的優劣。經過長期訓練的士兵,最終擊敗了擁有豐富戰爭經驗的下級武士。而西鄉隆盛本人的死,也代表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內亂徹底結束。這既讓日本明治政府鬆了一口氣,也對西鄉隆盛的死感到惋惜。儘管西鄉隆盛因爲叛亂而失去官位,但最終在1889年,西鄉隆盛的官位得以特赦恢復。
從這一系列來看,西鄉隆盛並不是在本意上反對政府,而是不滿於如大久保利通等人對舊有下級武士的拋棄。西鄉隆盛的耿直讓他成爲了一個被時代所遺棄的產物,從曾經的明治維新的功勳,到叛亂謀反的叛軍領袖。西鄉隆盛的一生都成爲了日本歷史的一部分,見證了日本的變革,也見證了日本的動亂。而他想不到得是,他本人的精神,會成爲軍國主義者的理論依據。或許這場建立在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之上的變革,也標誌着日本最後的命運。
參考文獻:《西鄉隆盛全集》
《日本明治維新》
《日本近代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