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消息,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淄博市淄川區因對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生態環境整治等轉型成效突出上榜,將獲得資金、項目、改革先行先試等激勵支持措施。

淄川區位於山東省中部,煤炭開採歷史超過百年,2011年被列爲第三批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近年來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以“生態優先、轉型發展”爲主題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富有特色、成效初顯的轉型之路。

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思路,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綜合運用政策、安全、環保、稅收等措施,堅決出清落後產能,累計關停各類企業近3000家,建陶、耐火產能分別壓減78%、62%,資源採掘業佔比下降17個百分點,騰出存量發展空間2萬畝。每年技改投入超過100億元,積極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改造提升建陶、耐火、機械、紡織等傳統產業。大力培育了海爾COSMOPlat建陶示範線、東華“阿里雲”“工業大腦”、齊魯雲商、金城生物基因工程、醫療機器人、第三代半導體晶體材料、中華民俗文創園等新經濟項目,加速生成新的發展動能。依託淄川經濟開發區,紮實推進鐳澤激光共享產業園等專業園區規劃建設,完善“一區多園”“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園區經濟佔全區比重達到77.4%。

強化“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意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連續12年舉辦“百名專家淄川行”活動,累計近1000家(次)高校院所、100餘人(次)“兩院”院士、3000多人(次)專家到淄川開展技術指導、項目合作,累計簽約項目552項、解決企業技術難題1400餘項,引進40多個高新技術項目。創新“五位一體”柔性引才模式,榮獲全國人才工作“優秀案例獎”,16位兩院院士在該區設立工作站,張文海院士與萬豪陶瓷共建院士工作站、陳蘊博院士與沃德機械共建中歐模具研究院等一批合作項目先後簽約落地,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679人,新增省級衆創空間3家,5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全區各類研發機構達到162家。建成中一產業城、功力創新谷、高創中心、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等創新平臺,創業孵化體系逐漸完善,一批創新創業企業茁壯成長。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累計投入40餘億元,實施環保治理、綠動力提升、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3700餘項,煤炭消費總量從1000餘萬噸下降到230萬噸,大氣、水、土壤環境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實施“一山兩河”生態治理系列工程,深化“森林淄川”建設,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廢棄工礦地復墾,新增溼地2600畝,治理河道30餘公里,關停石灰石、粘土礦山46處,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16個、治理塌陷區29公頃,年均造林3萬餘畝。經過艱苦努力,全區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從2014年的88天,提高到去年的189天;孝婦河水質基本穩定在Ⅲ類水標準,實現了歷史性改善。

構建營商環境建設長效機制,“零距離”助推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健全項目落地推進機制。成立農業、工業、服務業、文化旅遊、城建、民生6大專項指揮部,實行“三線六組”項目推進機制,集中破解手續辦理、拆遷進地等瓶頸制約。加強要素資源保障,提前介入幫助項目做好前期手續。堅持“一線工作法”,落實一窗受理、容缺受理、後置補齊、模擬審批等高效審批模式。構建關心關愛企業家機制。制定出臺關心關愛企業家的16條細則,由區級領導、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直接聯絡服務重點企業,建立企業免檢免擾、涉企檢查罰款一口登記備案、企業家容錯糾錯等一系列工作機制,全力服務企業發展。制定完善重點項目扶持及獎勵辦法,引導產業基金、政府投融資平臺、多層次金融證券市場等資源向重點項目傾斜。打造政策兌現服務機制。以企業政策兌現“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爲目標,打造企業政策兌現平臺、企業“110”平臺,有效解決企業政策知曉難、獲得難、兌現難、多頭跑等堵點、痛點問題,實現涉企政策全週期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