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柏林牆倒塌後不到一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參在莫斯科舉行了“2 + 4”會議,會後簽署了《德國最終統一條約》,爲統一德國開啓了綠燈。正如《倫敦時報》曾經報道的那樣,“鐵娘子”在柏林牆倒塌前兩個月訪問了莫斯科,並試圖說服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以可能會危及國際穩定與歐洲安全的理由阻止德國統一。

在每個國家的歷史長河中都會有一些可以說明一切的日期。對於德國人來說,這個日期是1989年11月9日。這一天發生的重要事件——柏林牆的倒塌被永遠載入了史冊。


柏林牆的倒塌是上世紀末最爲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

儘管歐洲各國首都都收到了當年11月份發生在柏林的這起令兩德人民歡欣鼓舞的事件的消息,尤其是那些持有自由主義思想的民衆對此欣喜萬分,但在歐洲的一些首都,對此的反應卻大相近庭。是的,在官方聲明中,不乏這是“爭取自由的人民的勝利”的口號。但是,很少有歐洲鄰國對德國的統一運動抱有極大的熱情。

有一個涉及地緣政治的合理解釋。法國和英國都不對大德國的出現感興趣,因爲這違背了二戰結束後幾十年來形成的歐洲大陸經濟和政治秩序,違反了歐洲共同體內部的力量統一,德國的統一對英法而言是不利。在巴黎和倫敦,他們已經習慣了分裂的德國,以至只有在遙遠的未來才考慮到團結德國人的可能性。因此,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在柏林牆倒塌前一年曾說過,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至少要到下一個世紀。在那場重大事件發生後的幾天,他的最親密戰友——法國外交部長羅蘭·杜馬斯顯然與總統達成共識,警告說:“德國統一的問題不會出現,也不可能是當今的問題。”


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1916—1996)

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不能公開表示反對德國統一,是可以理解的:法國受到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條約約束,而密特朗本人爲東西德兩個國家的調解也做了很多工作。有這麼一張著名的照片:1984年,密特朗與聯邦德國總理赫爾姆特·科爾手拉着手,向在凡爾登戰役中陣亡的成千上萬的法國和德國士兵致敬。但是,請不要忘記,密特朗屬於對德國持懷疑態度的一代人(二戰親歷者),另外,聯邦德國國徽上的黑鷹是一個相當可怕的象徵。據曾經參加過在香榭麗舍宮定期舉行的部長會議的與會者說,密特朗曾在一次部長會上發表了關於“俾斯麥德國的復興”的言論,言外之意是統一的德國對歐洲構成威脅。無論是密特朗,還是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都沒有就“德國統一”發表過立場鮮明的言論。“我如此熱愛德國,所以我更喜歡它一分爲二。”這句話屬於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法國抵抗運動的參與者弗朗索瓦·莫里亞克。而密特朗則同意這位作家的觀點,即德國最好與6000萬人口待在一起,這意味着2000萬的東德人口不在考慮範圍內。


上圖:1989年10月,慶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40週年的宴會。僅僅一個月後,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埃裏希·昂納克(右)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回味。然後就沒有烤麪包和微笑了

順便說一句,密特朗在1989年12月訪問了東德,並與任期短暫的東德部長會議主席(即總理)漢斯·莫德羅達成了爲期五年的貿易協議,這並非偶然。當然,實現實現這一目標的機會從未出現過。

英國首相啥切爾夫人積極反對德國統一,大概出於與她的法國同行相同的原因。正如《倫敦時報》曾經報道的那樣,“鐵娘子”在柏林牆倒塌前兩個月訪問了莫斯科,並試圖說服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以可能會危及國際穩定與歐洲安全的理由阻止德國統一。接下來的事態發展表明,克里姆林宮並沒有聽從她的建議。畢竟,當時的戈爾巴喬夫一門心思的鋪在了將蘇聯建設爲一個民主開放的國家的美好願景中,這也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自由世界給他勾勒出的“民主自由”的國度。

戈爾巴喬夫與撒切爾夫人

儘管當時的法國和英國領導人彼此之間都沒有抱有很大的好感,但雙方對德國統一之事都非常擔憂。密特朗的長期顧問雅克·阿塔利在回憶錄《一字不差》(Verbatim)第三卷裏對此進行了描述。1989年12月在斯特拉斯堡舉行了一次英法兩國領導人的面對面會議。會上,撒切爾夫人建議密特朗協調行動以對抗正在成爲歐洲主導力量的德國。法國總統抱怨說,法國和英國可能會發現自己處在類似於《慕尼黑協定》簽署後的戰前局勢中,兩國應像1913年和1938年那樣結成同盟,即兩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樣子。

儘管如此,赫爾穆特·科爾和他的團隊所追求的目標實現了。柏林牆倒塌後不到一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參在莫斯科舉行了“2 + 4”會議,會後簽署了《德國最終統一條約》,爲統一德國開啓了綠燈。正如法國外交部部長羅蘭·杜馬斯在峯會上所說的那樣,討論的問題是,這些國家的武裝部隊,即北約成員國的軍隊不會接近蘇聯的邊界。他強調:“在決定把我們的大陸變成和平與合作區的條件下,這絕對是合乎邏輯的。” 然而,這一承諾仍然是一種承諾,分隔歐洲的隔離牆並沒有消失,而只是向東移動罷了。


撒切爾夫人的“鐵邏輯”輸給了科爾總理的“德國統一”的理念

“鐵娘子曾試圖說服戈爾巴喬夫阻止德國統一,理由是這可能會危及到國際社會的穩定和歐洲的安全。”

那麼究竟是誰贏了呢?當然,由於統一,德國已然成爲歐盟中更強大的參與者,能夠向合作伙伴發號施令。大概美國也贏了。畢竟,華盛頓通過冷戰的角度審視了德國統一的問題,並試圖削弱了蘇聯在歐洲的影響。法國是德國之前在Eurotandem中的正式合作伙伴,能夠保持其在歐盟中的地位,但柏林仍然是這場“交響樂”中的第一小提琴手。至於倫敦,沒有什麼可說的:今天不是,所以明天他將放棄繫泊(指脫歐),獨自航行。

而俄羅斯呢?不幸的是,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夢寐以求的歐洲之家還沒有建成。儘管德國人還記得,如果沒有莫斯科的善意,他們實現理想目標的道路肯定會更加漫長長,也更加坎坷。

(2019年11月8日,作者:彼得堡的肥天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