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说,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决定人类命运的二战结局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我军只好选择撤退,开始了长征。

撤退,这是一个跟战争息息相关,且不怎么光鲜亮丽的词汇。只有吃了败仗的队伍,才会面临这个选择。而撤退在战争上,也意味着阵地的失守和制定战略的失败,里面包含的辛酸无奈,只有亲历了战争的人才会懂。

其实,也并不是每一场撤退都如此灰暗低迷,换个角度看,撤退并不一定代表失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东山再起。其能保存有生力量,为将来夺取更大的胜利作准备。而人类战争史上就有过这么两次伟大的撤退,一次和我国有关,另一个则关于英国。
说到跟我国有关的撤退,想必大部分人已经想到了,就是红军长征。这是一场近代以来国内最伟大的战略军事转移,直接拯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由于早年我军的决策错误,加上第四、五次反围剿战术的失利,我军的8万将士,仅仅用了一个月,便锐减到了3万人,在抗争下去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我军只好选择撤退,开始了长征。
两万五千里长征,我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最终带着这些希望的种子抵达了目的地延安。最终正是靠着这些力量,席卷重来,打碎了反动派的封锁阻挠,建立起了新中国。如今,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能有如此幸福和谐的生活,正是多亏了这次伟大的长征。因此,这场撤退绝不仅仅意味着失败,而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

第二个撤退关于英国,叫敦刻尔克大撤退。关于这个撤退,国内读者可能有点陌生,这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撤退。
时间回到1940年5月,由于德军在二战初期发动了著名的闪电战战术,加上其是二战发起国,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一时间,欧洲各大列强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没人是纳粹德国的对手。

当时,欧洲大陆上还在坚持跟德国抗争的,就只剩下英国军队了。而他们也不是德军的对手,几经交战下来,被德军逼到了敦刻尔克大峡谷。只要德军趁胜追击,欧洲大陆上最后这点抵抗力量就将消失殆尽,二战的结局也或将改写。
为了保存英军最后的战斗力,丘吉尔下令发动整个英国的民船远渡英吉利海峡,去接这些英军士兵。在英国民众上下一心的努力下,最终花了1个星期,抢救出了30万英军。而这些英军成了日后欧洲反法西斯战场的主力,3年后更是通过诺曼底登录,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纳粹德国的土地上。

可以说,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决定人类命运的二战结局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毫无争议地拯救了世界。其之后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仍在激荡着经历过的老兵和现代人的心灵。

所以,虽然撤退听起来的确令人沮丧,但请不要放弃希望。俗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这些伟大的战略性撤退,又如何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