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葛亮虽是位极人臣,但他只是接近了当年的曹操,但蜀汉真正的权柄仍然握在刘禅的手中。法正、李严都不是“荆州派”,与诸葛亮也无渊源,刘备这种安排,也是一种平衡和制衡。

大家好,我们的星河讲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看似充分信任放权,实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而诸葛亮作为当事人,更加清楚这一点。
公元223年春,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他诏诸葛亮来到自己的病榻前,亲自嘱托道:
刘备这番话,表面意思是: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如果刘禅值得辅佐,则辅佐之,如果不能,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但这不足以说明,诸葛亮就是蜀国真正的掌权者。
诸葛亮虽是位极人臣,但他只是接近了当年的曹操,但蜀汉真正的权柄仍然握在刘禅的手中。
下面,我们先看看诸葛亮是如何攀上权力巅峰的,再看他为何没成为第二个“曹操”。
一、诸葛亮的掌权之路
汉武帝时,为了限制相权,常常从民间提拔一些饱学之士,作为皇帝身边的参谋。
这些人虽然不是正式官员,也没有崇高的地位,但他们是皇帝的心腹,甚至比丞相更有话语权。
汉武帝以后,皇帝们正是利用自己的“内朝”,来限制丞相的“外朝”。
这样,曹操就同时掌握了内外两朝的权力,这才是真正的权倾朝野。而诸葛亮呢?
刘备虽然没读过多少历史,也并非雄猜之主,但他却是玩“平衡术”的高手。
从荆州入川,他用庞统为谋主,在军事上出谋划策,诸葛亮则被留在荆州,处理政务工作;
取得益州后,他又用法正为谋主,诸葛亮负责处理备“左将军府”政务。
刘备成为汉中王后,法正成为“尚书令”,也就是“内朝”首脑;法正死后,刘巴继任;刘巴死后,“尚书令”换成了李严;诸葛亮则是“外朝”的首脑,也就是丞相。
法正、李严都不是“荆州派”,与诸葛亮也无渊源,刘备这种安排,也是一种平衡和制衡。
不过,因为李严本身也不是刘备嫡系,所以这种平衡在刘备死后便轰然倒掉。
诸葛亮让李严留镇永安,不得返回成都,于是他的尚书令之职业就成了摆设。
诸葛亮由是开始掌握内外朝大权。此后,他征讨南中,出师北伐,继而掌握军权,成为蜀汉首屈一指的权臣。
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诸葛亮却并未成为蜀汉的“曹操”。
二、诸葛亮与曹操的区别
同为权倾朝野的权臣,诸葛亮与曹操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1、客观因素:
刘禅非常清楚,他没有父辈们的军功与威望,而眼下的蜀国又是烂摊子,只有充分信任和依仗诸葛亮,才能起死回生。
而后来也果然如此,刘禅即位短短几年,蜀汉就从夷陵之战失败的阴影中彻底走了出来,不仅恢复了国力,而且还与孙吴重修盟好。
但虽说蜀汉走上了正轨,仍有一个潜在的危机没有消除,那就是刘禅所代表的君权与诸葛亮代表的相权,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在历史上,一个年轻的皇帝与一个能干的老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彼时的诸葛亮大权在握,位极人臣,自然站在了风头浪尖,成为谣言蜚语的中心。
诸葛亮曾自比乐毅,但何曾想,此时的他与乐毅有着几乎相同的人生遭遇。
当年,乐毅为燕昭王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险些将齐国灭掉。但燕昭王一死,年轻的燕惠王中了反间计,不再信任乐毅,临阵换帅。而乐毅无比恐惧,逃亡赵国,再无作为。
如果诸葛亮不及时让出权力,那他与日渐成熟的刘禅,必然会产生各种摩擦。
2、主观因素:
好在,诸葛亮是一位君子,他有着极高的道德操守,对蜀汉的事业也是忠贞不渝。
诸葛亮最终选择了自知不可能成功的北伐,以此来远离朝廷中枢,让出空间和“内外朝”的权力,以避免他和刘禅发生直接冲突。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禅11年,其中只有3年多的时间待在成都。
而刘禅也并非真的愚钝之徒,他也读懂了诸葛亮北伐背后的深层含义。
于是,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反对诸葛亮出师,刘禅都一如既往的支持,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人给人。
而诸葛亮一去世后,刘禅就立即叫停了北伐行动。
而且,刘禅为了防止大臣专权,从此就不设丞相一职,还将其权力一分为二,分别由蒋琬、费祎等人主管,以互相牵制。
这不仅说明了刘禅确实有刘备的遗传基因,也说明他一直是蜀国的真正掌控者,从未大权旁落过。
这一点,也是诸葛亮与曹操的重大区别。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