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文山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作爲中國千古唯一兵仙,韓信該不該死?
司馬遷在《史記》中總結陳詞,指出“天下已集(同輯),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天下已經安定,韓信竟然還圖謀叛亂,被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認爲韓信之死,被夷三族,罪有應得。
然而仔細閱讀《史記·淮陰侯列傳》,卻又讓人不免惡意猜測,司馬遷認爲的韓信圖謀叛亂,可能也是人云亦云。
公元前197年,漢朝建立第五個年頭,韓信曾經部將陳豨,與王黃等人一同反叛,自立爲代王,劉邦帥兵親征。一年多後,漢軍平息叛亂,樊噲在靈丘斬殺了陳豨。
根據《淮陰侯列傳》記載,公元前200年時,韓信與陳豨密室談話,說出“吾爲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我在都城呼應你,天下可圖也;公元前197年,陳豨謀反之後,韓信派人告訴陳豨說,“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你只管大膽起兵,我在長安協助你。
但問題在於,韓信是千古兵仙,與陳豨密謀之事,肯定不爲人所知,而且陳豨是被斬殺,又沒有被審問,那麼這些密謀的話從何而來?況且,韓信心高氣傲,即便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他,而韓信卻還說出“生乃與噲等爲伍”,這樣一個人竟然對能力一般的陳豨非常客氣,不免讓人驚奇。
史記中對韓信的謀反記載,還有一些令人疑惑之處。
韓信策應陳豨的辦法,就是夜裏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萬事俱備之後,卻因爲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一生所向無敵,卻唯獨這一次出現狗血橋段,難免讓人感慨實在太巧了。而且,韓信是兵法大家,爲何認爲僅憑一些罪犯和奴隸就能成事,襲擊了呂后和太子,對大局何用?
呂后知道韓信謀反,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羣臣都來祝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羣臣皆賀”,韓信不疑有他,結果一進宮就被抓了起來。但皇帝歸來,動靜不會小,韓信難道一無所知?韓信要策應陳豨,說明肯定要高度關注陳豨,爲何“詐言豨已得死”,韓信一點不懷疑?
爲什麼說韓信沒有謀反,不妨參考彭越案,兩者遭遇實在太巧了。
彭越對他的太僕很生氣,打算殺掉他,結果太僕卻誣告彭越謀反,劉邦突襲逮捕彭越之後,只是將他流放蜀地。去蜀地的路上彭越遇到呂后,一陣哭訴牢騷之後,呂后勸說劉邦殺了彭越,所謂“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於是呂后找彭越一個手下再次誣告他謀反,由此彭越被滅族。
韓信與彭越遭遇高度相似。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韓信謀反,結果韓信沒有一點防備,劉邦抓住韓信之後,除掉韓信王爵,改封爲淮陰侯;前197年,有人告發彭越謀反,結果劉邦抓住彭越,將他貶爲平民,發配蜀地。這一次謀反之說,應該是劉邦刻意製造,目的就是爲了削藩。
最終,韓信在淮陰侯上,彭越在流放路上,再一次被人告發謀反,而這第二次被告發謀反,直接導致二人被殺。顯然,第二次謀反告發,應該就是呂后刻意編造的(呂后認爲“彭王壯士”,更認爲韓信天才威脅更大),目的就是爲了徹底殺死韓信與彭越,免除後患。
既然韓信沒有謀反打算,呂后爲何要殺韓信呢?
要知道,韓信對劉邦一直心存感激,即便在最好的時機,也沒有想過背叛劉邦。楚漢爭霸中,韓信東進滅齊,又打敗龍且之後,中國形成了項羽、劉邦、韓信三股勢力,如果韓信兩不相幫,那麼就會形成秦末三國局面,項羽派人勸說韓信或幫他或兩不相幫,但韓信卻直言誓不叛漢,拒絕了項羽美意。漢朝建立後,韓信爲了表白心意,甚至殺了好友鍾離眛,向劉邦表明忠心。
有人認爲,韓信雖然誓不叛漢,但在誅滅龍且之後卻要求封爲“齊王”,由此惹怒了劉邦,所以漢朝建立之後,劉邦開始清算:先是改封韓信爲楚王,後又找茬改封他爲淮陰侯,最終藉助陳豨謀反之機除掉。
但這一說法有點牽強,因爲韓信功勞太大,以當時社會氛圍來說,不可能不被封王。連彭越、英布等都能封王,以韓信功績不封王肯定說不過去。所以,韓信“討要”齊王稱號,雖然讓劉邦不舒服,但卻不是劉邦要廢掉他的關鍵因素。
真正原因在於:韓信太厲害了,以至即便被貶爲淮陰侯,呂后依然不放心,就像不放心已經貶爲平民的彭越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韓信的確該死;但從真正罪行角度來說,韓信的確不該死!
韓信與彭越太強,這是劉邦擔憂的原因,只是劉邦未必要殺了他倆(筆者認爲劉邦未必準備殺韓信,而是想將韓信解除兵權,圈禁在長安做一個淮陰侯罷了),而呂后卻認爲要斬草除根。但無緣無故斬殺功勳大將,這是不得人心之舉,所以就編造了一個十惡之首的謀反罪名。數十年之後,司馬遷在編修這一段歷史時,就將漢初官方炮製的這一“鐵案”給記錄了下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